本文首發於智堡公眾號:zhi666bao

自2017年底以來,歐元區經濟活動增長明顯放緩。事實上,歐元區的GDP增長從2017年第四季度的0.7%下降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0.2%。本文評估了導致經濟放緩的因素,並考慮是否應將其視為意外衝擊。尤其值得關注的要點是:潛在因素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是源於歐元區內部還是外部?以及經濟放緩是由需求疲軟還是供應收緊造成的?

與2017年底的增長預測相比,最近的產出增長的確令人失望,但與更早些時候的預期相比則不然。2017年經濟增長的強勁加速,令大多數專業預測人士感到意外(見圖A)。伴隨著同時期世界貿易增長達到5.2%的峰值,強勁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凈出口推動的。相反,國內需求增長仍與2014年至2016年經濟擴張第一階段的水平相當(見圖B)。自2018年初以來,對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長預測逐漸向下修正,但2018年的GDP年增長仍有望強於2017年初的預測。

2018年經濟放緩主要是由外部因素推動的,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軟。事實上,就像2017年經濟增長增強一樣,2018年的放緩也是由凈出口推動的(見圖B)。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回落至潛在水平,貿易動態一直在回歸正常化。作為可貿易商品的主要生產者,工業部門受到凈出口下降的影響最大。與此同時,國內需求增長總體上仍與經濟擴張開始以來的平均貢獻保持一致。雖然在2018年第三季度,汽車生產的暫時中斷給私人消費帶來了壓力,但國內需求的強勁反映了就業、勞動收入和消費之間的良性循環。現有的證據表明,到目前為止,這一良性循環還沒有被最近失去的增長勢頭所打破。

幾個臨時因素也對經濟增長構成了壓力。在2018年上半年,天氣狀況、疾病和勞工行動影響了一些國家的產出。在第三季度,由於在9月1日引入了新的汽車排放標準,汽車生產也出現了重大中斷(見圖C)。由於汽車製造商試圖避免囤積未經測試的車型,生產放緩,這嚴重拖累了擁有大型汽車行業的經濟體(如德國)。事實上,德國經濟實際上在第三季度出現了萎縮,使歐元區的季度增長率下降了至少0.1個百分點。然而,這種影響預計是暫時的。隨著測試積壓的清理,第四季度的汽車生產應該會逐漸恢復正常,對產量的影響應該會消散。事實上,最新數據表明,汽車生產已經開始正常化。

儘管需求減弱,但當前的高產能利用率表明,製造業的供應狀況依然緊張。基於模型的製造業PMI產出分解表明,近期製造業活動放緩主要與需求疲軟有關(見圖D)。與此同時,自2017年年中以來,供應約束已逐漸變得更具約束力。隨著產出增長放緩,產能利用率僅略有下降。這種模式可以清晰地在製造業中觀察到,特別是在德國和法國(程度輕於德國)。

總而言之,到目前為止,最近的經濟增長放緩並未對當前經濟擴張的基本面構成疑問。在此之前,2017年的外部需求出人意料地強勁,加之一些臨時因素的影響,需求出現了放緩。事實上,隨著經濟增長的成熟,增長逐漸放緩甚至可以被視為正常現象。與此同時,外部發展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了歐元區經濟前景的風險。因此,需要密切監測對國內需求和經濟擴張的基本面可能產生的影響。

譯者:鍾政昊

參考資料:Maarten Dossche and Jaime Martinez-Martin, "Understanding the slowdown in growth in 2018", ECB Economic Bulletin, 21 December 2018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智堡立場;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確認後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初見智堡,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zhi666bao);喜歡我們的文章,敬請幫助我們分享傳播。喜歡智堡,歡迎使用我們的APP、小程序。常駐智堡,請訂閱智堡精選,支持智堡的通天之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