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英

中國科技企業的標杆公佈財報,研發投入成焦點。

華爲近期公佈的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全年,華爲研發費用達到1015億元人民幣,投入在銷售收入中的佔比爲14.1%,位列歐盟發佈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全球第五位。近10年,華爲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人民幣。

作爲全球化最爲成功的科技企業,在直觀感受上,華爲超高的研發投入與其行業地位是匹配的。一個備受關注的行業對比是,2018年華爲研發費用超千億,這個規模超了蘋果的同期研發投入。

作爲對企業創新力最直觀的量化,研發投入這個話題在近幾年明顯升溫、華爲這樣的企業受到更多關注,有着顯而易見的現實背景。由於中國科技企業被卡脖子,以及一些企業的全球化因爲知識產權這個關鍵問題遇阻,一系列事件的驅動,都讓國人深刻認清一個事實——科研創新纔是核心競爭力、纔是話語權。這背後的經濟學支撐也是明確的,中國之前比較依賴的、建立於比較優勢的全球化,正在進行必要的再分工,因爲,隨着老齡化的到來,我們正在失去廉價勞動力等方面的低成本紅利。

中國會有更多的華爲嗎?單看趨勢,好像是好的。首先,中美宏觀對比,201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中國已成爲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其次是當下,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在研發方面所投入的資金大概已經達到19657億元,相比較前一年還是有所增長的,增長的百分比爲11.6%,雙位數的研發增長,明顯超過GDP增速。

不過,一個顯然讓國人不自信的感受是,當下中國仍然極爲缺少像華爲這樣的、全球標杆性的科技企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華爲的研發投入,已經進入“高階”。正如任正非曾經指出、並引發較大反響的一點,華爲已經進入“無人區”、需要加強的是基礎研究。事實上,我們看去年的全球研發投入榜單,華爲名列世界第五,與此同時,前50名中,華爲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國企業。

中國需要更多的華爲,也因此,華爲之於我國的核心價值,不僅僅在於其自身做得有多好,更在於華爲爲中國企業晉級提供了堪稱稀缺的啓示。起碼也說明,在中國的環境下,是可以誕生華爲這樣的世界頂級科技企業的。

未來的中國企業,有什麼優勢?首先一點,中國在失去廉價勞動力的同時,依然享受着豐厚的工程師紅利。而華爲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將工程師紅利發揮到極致的結果,這一點是公認的、沒有疑義的。事實上,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僅造就了大批量的高學歷人才,而且,在價值觀上,當下和未來的年輕人也比前輩們更加富有與國際接軌的自由精神、創新意識。

中國的企業可以做什麼?很顯然,加大研發投入的規模,是中國企業正在做的事情,近幾年,國內互聯網公司都在追加研發投入,並且將研發上升到戰略層面,華爲日前也表示,面向2019年,會堅持把10%以上收入投入面向未來的研發。不過,來自華爲的真正啓示在於,中國企業可以通過管理創新提高研發投入的效率,這一點,又以激勵政策爲核心——華爲作爲非上市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度,體現在激勵政策上,任正非在華爲僅近略超1%的個人持股比例微不足道,但全員持股、每年分紅的股權激勵模式,放到世界也是現象級的、值得深入學習的存在。企業要有軟實力,先要有軟環境,反觀當下中國很多傳統企業,因爲找不到轉型、升級的方向,導致有錢躺在賬上、沒有地方花,其實首先就應該在管理思維上下下功夫。

當下,雖然內需拉動成重心,但開放也在升級,爲了克服迫在眉睫的增長壓力,很多中國企業也都在尋找全球化路徑。不過,全球化內涵已變,華爲尚且有壓力,過往模式一定是事倍功半的,成熟的產業鏈和硬件配套不進則退,留住產業鏈,就要升級價值鏈,華爲越多越好。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