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美誠連續擊敗劉詩雯(4:3),丁寧(4:2),朱雨玲(4:0)獲得瑞典公開賽冠軍,這讓我想起了去年亞錦賽的平野美宇。日本女乒實力這幾年提升不少,是否會對中國女子乒乓球隊產生實質威脅?甚至是威脅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這次瑞典公開賽是否也暴露了中國女乒隊的一些不足?


其實伊藤的技術一直都在漲。

日本方面的媒體以前出過許多分析,分析伊藤進步的原因。

一是『フットワーク』(Footwork,意為「腳步」)移動比以前快很多;

二是『みまチキ』(Mima Chiki,翻譯成「迷馬的chiquita」,更中文化的說法叫「美誠擰」)。它的旋轉很詭異,本次比賽她的接發球十分強勢多變,真正形成有威脅的戰術體系是在2018香港公開賽前後。

『チキータ』(chiquita,擰拉)本來是一種反膠近臺起球技術技術,本義是一類香蕉品種,就像富士、黃元帥一樣。

已退役的平野早矢香在講解普通擰拉『チキータ』

已退役的平野早矢香在講解反向擰拉『逆チキータ』;

伊藤在對鄭怡靜的實戰中使用反手側剌『逆チキータ』
伊藤美誠香港公開賽新出絕技?

v.youku.com圖標

宮崎義仁對伊藤美誠的反手顆粒的順/逆時針擰球(香蕉/草莓擰)評價很高,專門給它起了個名叫『みまチキ』,讀作mima-chiki

懶得點進去的請看圖,國內的反膠有這麼打的,但是顆粒膠有這麼接的嗎?

她這個生膠有時候也會有點反旋轉。所以有時候不光要考慮對方回球力度,還取決於你方發球。但是大部分時候又飄,出臺不出臺都有,還帶點莫名其妙的側旋,不好接。

綜上,顆粒反手變化花樣變多了,前三板嘆為觀止。國內顆粒反手變化比她多的真沒有。加上腳步強化,配合正手捂懟。伊藤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想拉一板過渡的時候,她幾乎能給你全臺卸力,或者變大角。一般這時候你再上步,球的質量容易跟不上,除了大鎚那種體格,誰都拉不出質量太好的球了。別的反手顆粒選手基本都沒誰總卸力,都是狂懟。

日公伊藤慶功、回顧下了哪些功夫

我認為這次勝利有賴於其技術的提升,而這些技術是其教練為其量身定做的。觀看其比賽,我認為她贏朱丁的技術原因如下:

  1. 勾手發球讓朱喫一大堆。
  2. 近臺高了就反手往死了懟(本來朱接木子的顆粒還完全不怕)
  3. 低了就捅到底線讓朱和丁拉起來然後她直接拍死,
  4. 朱和丁想輕吊一板再找機會沖她反而直接給朱卸力到中近臺。敢側身馬上變大角,相持都不給。個子矮,不太轉的半高球全是機會球。
  5. 接發球用みまチキ(這個詞是宮崎義仁起的,就是美誠的chiquita)。

其實伊藤的反手變化在香港公開賽時候就已經練得不錯了。那次伊藤美誠整體發揮就已經近乎瘋狂了,和王曼昱大戰七局,決勝局12比10輸球。

從反手看,伊藤美誠和福原愛的反手都是顆粒膠,但她站在福原愛的肩膀上走了更遠,福原愛的接發球說不上多麼強勢,但伊藤美誠接發球卻強勢而主動,大量使用了反手顆粒膠的擰拉和側剌,還有國內職業顆粒反手少有的側旋卸力。

再說幾句,之前Adam Bobrow在解說中就反覆提到的兩種擰拉技術:banana和strawberry技術。

  1. banana技術的曾用名叫chiquita,這個奇怪名稱是擰拉鼻祖科貝爾最先給出的,中文叫反手擰拉、側擰。以右手為例,其意為臺內的反手順旋轉起板。
  2. strawberry技術最先被Adam來形容許昕的直板抖腕「正手擰」,但是它不光是正手擰,這次Adam用strawberry來形容伊藤在正手位手用反手把球側剌到對方正手大角(對方是右手)的技術。以右手為例,其意為臺內的逆旋轉起板。

因此這兩種技術不侷限於正反手具體某一面,而是以右手的順逆旋轉(俯看乒乓球轉向,順時針和逆時針)來區別的。這兩種技術是反膠技術,然而這麼多次比賽,伊藤使用顆粒膠來進行接發球,大量使用擰拉和側剌,確實給對手造成了不小麻煩,使得中國隊的強勢前三板不太好發揮。

伊藤與中國隊員交手記錄,看看18年的恐怖勝率。16年裏約她的糟糕表現讓我一度以為這個小號根本帶不動

國際乒聯官網上的數據顯示伊藤從剛出道就備受國乒小將蹂躪,先後遭受陳幸同、顧玉婷、何卓佳、胡麗梅的蹂躪,後來又被王曼昱蹂躪,被各大主力蹂躪。輸削球、輸左手,太多太多,大冤家顧玉婷一直都是她的噩夢,然後這兩年她把以前贏過她的陸續都拿下了一些,尤其是顧玉婷、王曼昱和胡麗梅。

我第一次知道伊藤,是15年蘇州世乒賽對李曉霞那場,她把李大鎚打得難受,先拿下兩局來,之後錘翻過來三局,也十分精彩,還有追分。最後一局直接被錘蒙了。蔡猛在解說裏對她十分讚許,說她心理強大。後來頻繁輸削球,裏約險拖後腿,平野爆發以後她有點落寞,那段時間實在是低谷。

日本方面起用了科技手段輔助運動員訓練,她和自己的教練針對很多選手都做了冊子,習慣落點、固定線路、技戰術套路球等等。乒超禁止外國球員加盟,她就找了平野美宇的教練中澤銳(這個老哥是原河北省隊的王銳,歸化了日本國籍)的資源,去代表遼寧隊到重慶打甲A。

要說研究透對手研究到什麼程度呢?下面這個視頻可以給各位看官一些啟發。

李隼指導朱雨玲打伊藤?

v.youku.com圖標

這個視頻裏有李隼和朱的爭論:

0比1

朱: 她沒有無謂失誤啊。

李: 你把她打到有無謂失誤啊!

0比2

李: 兩邊甩開。

朱: 哪有機會啊?朱: 她甩過來,我再給她反抽啊?李: 對,甩一下試一試,你試一試。朱: 我發球,都被她算住了!

0比3

李: 已經這樣了,你就當特麼的當練習。

然後我方在爭論的時候,對方教練松崎太佑拿著一個筆記本告訴伊藤貫徹戰術,要注意朱雨玲哪些地方。

日本教練松崎太佑拿出筆記本給伊藤指導,這個教練深得伊藤母親伊藤美乃莉的信任,也曾拒絕某LED 俱樂部的教練職位邀請,選擇和伊藤站在一起。伊藤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對她十分嚴厲,把她拉扯大十分不易。

這一階段勝利,其教練松崎太佑功不可沒。松崎透露自己每年要觀看400場比賽的錄像,並記錄下對手的技戰術特點,以及伊藤訓練情況、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至今,松崎太佑已用掉了80多本筆記,他說:「我認為對於乒乓球項目來說,信息的分析非常重要。很多比賽在事後不去分析很快就會忘掉,你可能真的會後悔。」而且日本方面也會跟蹤國乒各位的狀態,在2018年德國公開賽的時候,松崎太佑說就看出孫穎莎狀態開始下滑了,那時候恐怕國乒方面都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松崎太佑說後面中國站、韓國站她的狀態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德國站孫4-3把伊藤艱難打掉了,這讓伊藤賽後很崩潰:"她狀態差成那樣我還是沒有打過她。"不過後來孫穎莎確實狀態很差,港公0-4輸棗、韓公脆敗給石川。

這次瑞典的驚艷表現讓我想起裏約的福原愛,與愛的強勢的反手相比,愛的正手常受人詬病,在加緊訓練正手位的保護之後,愛在裏約的表現讓人十分滿意。伊藤也有一股這樣的勁頭,她的團隊對顆粒膠相關的技戰術的研究十分到位,戰術量身定,做十分合理。

準確來說,每個人的戰術和自身的體格是掛鉤的。劉國梁也一米六多,他那時候一手好發球,前三板天花亂墜,基本上前三板就玩死人,可他的正手相持球連省隊都不如,但是他的戰術是前三板為核心的,38mm乒乓球小球時代,靠著一手遮擋發球和犀利前三板,讓各位相持逆天但前三板粗糙的選手喫盡苦頭,他能拿大滿貫,這佔很大原因。像克羅埃西亞的普里莫拉茨,他接發球非常好,就是不喫發球,劉國梁跟他打就很被動。另外劉的這套戰術後來被瑞典隊破解了,瑞典認為打劉國梁最有效的就是捅長打相持,不跟你玩太多前三板(後期王勵勤打馬琳也是這種套路,你前三板牛,我不跟你打前三板,我要瘋狂捅你正手,打你相對不擅長的地方。業餘慎學,你捅劉國梁正手還是會被拍死的,這是專業運動員基本功的問題),瑞典隊最先破解了劉的是佩爾森,很簡單,就是捅正手捅出各種機會,後來被瓦爾德內爾學去了,最後幾次交手打得劉2:1,2:0,3:0,劉一次比一次慘。也就是說,你希望馬琳和劉國梁去學王勵勤大開大合本身的不科學。同樣地,伊藤要是一米七身高,她的戰術體系也不會像這樣設計了。

來看看她這板正手捂懟。

這個技術叫mima-punch,就是正手捂懟,出現的時間不晚於蘇州世乒賽

看著動作挺業餘是吧,可這個球是伊藤的核心技術之一。國內哪個職業球員敢經常這麼打?但是日韓對於動作要求很寬容,像鄭榮植、大矢英俊這種運動員那種「肩胛骨」打法,動作巨醜,但是很管用。放在國內早被各種教練罵一遍了。伊藤這個正手捂懟是很適合她這個身高的,你讓快一米九的王勵勤這麼懟,他自己得蹲得難受死。伊藤團隊不僅沒有捨棄這些看似不太標準的技術,還不斷地強化這些技術,努力減少失誤率。

目前有個問題,伊藤似乎不好處理何卓佳的球,何卓佳反手也是顆粒膠(半長膠),伊藤也一直沒贏過何。下一步我覺得何的任務會是和木子一起做隊內的「影子伊藤「去給人陪練,不過,當務之急是陪練需要學習伊藤的中近臺技術。另外伊藤對於別人搓到她中路偏正手的底線球,她比較弱勢,建議從這裡突破制約她。

伊藤的弱點在哪?有人說是她半殘的正手,有人說是顆粒膠怕反手長球。我們都是鍵盤俠,都在這啪啪打字說這說那,其實人家早有針對。

純妹妹偷長被伊藤直接搶死,伊藤這個球絕對下苦功夫練過。這個球要是換反手起板絕對會很被動。

扯遠了,接著說朱雨玲,不恰當地講,女子裏朱雨玲是屬於下手比較軟的。 朱這種其實是打防守反擊的,你打得力量大,她就貼一板,出機會她再發力。她喜歡打王曼昱孫穎莎這種一直玩命拉她的,她站穩了防守穩的話,就是比別人多一板,一直正反手貼貼貼貼貼,但是伊藤前後左右調動她,她根本站不穩。朱和丁寧打也是一樣暴露了這個問題,丁寧左左右右地拉她,她特別容易防著防著就被動了,杜塞爾多夫世乒賽這種球太多了。

而伊藤的牛逼之處在於她強勢的接發球,以及能接著對方「貼球」或者"高吊過渡"出來的機會來爆錘對方。想和伊藤打防守反擊,優勢真的不大。你想控制她你要麼弧線低不讓她上手、或者力量大把她錘爆。但是她的反手接球讓對手喫不準旋轉,這種情況下對手很難去做有效攻擊,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加保險把球送回去或者把球「抬」回去,那好了,這板你打回去的球對於伊藤而言基本都是機會球,對方可以看準了錘你,這樣就令人很被動。

伊藤美誠反手近臺技術賞析:顆粒生膠的擰拉、逆向擰拉、近臺起板?

www.bilibili.com

這個視頻是我搬運的,強烈建議各位球友看下伊藤的近臺生膠技術集錦,非常好看。我在視頻里加了字幕(觀看時,請打開下方設置按鈕左邊的「CC字幕」,選擇中文字幕)。我統計了一下伊藤的擰拉和側剌的回球旋轉,發現生膠擰拉回去的球大部分是下旋,只有一個是上旋(和陳幸同的最後一個球),側剌回去的大部分是不轉球。看來伊藤的擰拉回球的旋轉還是和發過去的球的旋轉有關的。至於我對視頻裏旋轉的判斷,有的是看慢鏡頭,有的是看見對方搓下網或者沒拉起來,就知道旋轉了。

本身伊藤是那種賽場上不鬆口,賽場下勇於學習讚美的人。朱雨玲看領獎臺太高,拉了她一把。回頭伊藤發推說:我也想做比賽結束以後能從容拉別人一把的人。


伊藤的打法比平野相對來說成體系,雖然這個體系也比較簡單。

反手:

伊藤的反手位擁有一定的起下旋能力,面對女子普遍來說旋轉不是特彆強烈的下旋球就直接起來,等對方回過來,就主動發力。一般女子沒有男子那種直接大力反拉對手中等力量回球的思路,也很難有那種技術,所以伊藤的反手起下旋是一個看似過渡實際隱含攻擊的球。而如果是不轉或者上旋的話,她就選擇直接彈擊,生膠使得她的彈擊比反膠更迅速更突然,讓女子運動員基本反應不過來。決賽中朱雨玲面對她的反手彈擊能防好幾板,已經是非常出色了,也基本是極限了。

正手:

正手就一個特點,打最高點,堅決不退臺。最高點的時候,基本不拉手,就靠一個拍,準確率驚人。當然,也和這次的國乒三大主力的旋轉都不算強有關係,如果是類似李曉霞的那種球風,不敢說一定拍不上,但是肯定準確率要比應對劉、丁、朱三人要差很多。尤其是朱雨玲,她的球旋轉最弱,基本是靠穩防來得分的。可是沒有太多的主動進攻,會讓伊藤基本不去考慮防守,攻擊的更肆無忌憚。

中路偏正手:

主要是兩板球,一個是日本運動員用的極多的兜拐,另外一個是有點類似擰拉動作但又不是擰拉技術,我聽國乒教練稱之為——剌(la)。先說兜拐,這個技術突然性和攻擊性不如擰拉,但是對付女子運動員也很有效,因為女子的反應和跑動能力普遍不如男子,如果是男子應對這個技術的話,基本就是撲一個正手,一板沖死;而那個剌的技術呢,我個人認為是擰拉的半成品,最後的那個往上擰的動作實際上沒做完,半托半擰的把球回過去,技術威脅肯定不如擰拉,但還是那句話,對付女子運動員也很有效。

靠著這三項技術,伊藤基本不太考慮其他套路,就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打就行了。但是伊藤的調節能力比較差,而她教練給她的戰術就是根本不調節,一直通過各種數據分析對手的落點和變化,然後發出指令,讓伊藤按照教練說的打。據說伊藤對她那個動不動就拿筆記本的教練極為信任,好多次比賽日本女乒派其他教練做伊藤的場外,伊藤都不同意,一定要那個男教練來做,可見他們兩個的契合度也是非常高的。

在打丁寧的時候,前兩局明顯看到伊藤打的沒什麼章法,但第三局的時候就開始了,丁寧回到她正手位的球簡直跟算好了一樣,一拍一個準,這絕非前兩局那種表現的伊藤所可以迅速變化出來的,只能是她的教練現場分析,綜合以前的丁寧的數據,然後制定她去打特定的位置。

類似這種情況發生過好多次,例如世乒賽團體打劉詩雯、此次公開賽打馮天薇,都是這樣。於是很多人都說伊藤有後勁,動不動就翻盤,實際上我認為伊藤的實力也就是前幾局的樣子,她的教練的分析能力纔是嚇人,而伊藤又完全不打折扣的去執行指令,那就非常可怕了。

打伊藤的話,我個人認為有這樣幾個法子:

1、臺內控制嚴密,嚴格限制伊藤的上手,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是馬龍。但是女子基本沒男子那麼強的控制能力和算球能力,可以看到女子很多球基本一兩跳就出臺了,而男子臺內控制的時候三跳四跳還在球檯上。

2、旋轉力量給足,讓伊藤反手彈擊和正手拍失誤率增高。這種就是典型的裏約奧運李曉霞打福原愛那一套。不同的是,現在伊藤比福原愛成體系,速度也快的多,就算是當時的李曉霞站到這打伊藤,也絕對不可能打成福原愛四局9分的那種成績。目前看來,王曼昱比較接近這種風格,並且鰻魚的擰拉也非常好,應對接發球的第一板處理要比其他女子運動員威脅大一點。

3、底線長球為主,要不然就劈長,劈的死轉死轉,要不然就拉底線高吊,讓球落臺之後迅速彈起,伊藤本身的身材和拍的技術動作面對底線的球處理起來遠比臺內困難的多。這種風格有點類似許昕去年打張本智和的那一套,但可惜的是,女子裡面一樣沒有這種風格的。

相比去年的平野,今年的伊藤明顯威脅要大的多,平野就一個加轉劈長都應付不了,中路更是慘不忍睹,屬於那種一招鮮的人物。伊藤則不然,雖然她的體系不夠厚,但明顯目前非常管事。想來國乒教練組要研究並且拿下伊藤的難度比平野大了許多,而且最麻煩的是,當今國乒主力要想面對這套體系能具備明顯優勢的話,可能每個人需要加的不是一兩板的技術,而是一個成套的應對方案。

拭目以待吧!!!


乒乓球聯賽宣佈不對外籍選手開放時候,就知道這樣的事情遲早是會發生的。打球的都知道,乒乓球就是一個手熟的事情,只有跟不同打法不同風格的人多對抗才能保證從容心態臨危不亂。中國隊有強大的乒乓球生態環境,然而在這個環境裏無論男女打法風格現在都日趨一致。封閉的生態壞境裏培養出來的物種再強也經不起外來物種的侵入,哪怕這個外來只是小魚小蝦,也能對封閉的生態造成極大的衝擊力。福原愛當年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帶著廣告加入了中國聯賽。其結果呢?她是越變越強了,然而她對中國隊的衝擊力卻是越來越小。越在中國打球,越是會感到中國乒乓球牆壁的深厚。

陪練制度也是國家隊制勝的另外一個法寶。石川平野這樣類型的陪練選手中中國多得是,針對性的訓練一下立馬就不會再給機會了。很顯然,目前還沒有像伊藤這種類型的高水平陪練,所以女隊還屢次翻船。聯賽如果開放的話,人家是自己陪咱們練。人家熟悉咱們,咱們也熟悉人家。以中國隊的強大,出幺蛾子的概率要小很多。搞不明白為什麼要關閉聯賽,出這樣的事情真不足為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個因素造成

有劉國梁事件造成的焚書坑儒因素(教練員運動員發「我們無心戀戰只因想念你」的微博後教練員被辭退運動員挨批評)

有伊藤閉門修鍊不參加比賽的因素(以前都是以賽代練,最近開始以練代賽了)

有規則修改積分排名導致主力過勞參賽的因素(國際乒聯說,叫你中國隊員參賽少,我讓你當不上種子,中國人提前相遇)

但最最主要的是,國際乒聯從2000年開始一直改規則改器材,尤其最近幾年幅度最大也最頻繁,改塑料球後還分有縫球還是無縫球,連紅雙喜公司都出現了倫敦奧運會的頻頻球打爆事件,而國際乒聯最終定下來的40+mm無縫塑料球跟以前中國最強時(2008年前後)的40mm賽璐珞有縫球相比,差別天上地下。

旋轉下降的太厲害,導致國產膠皮最有優勢的利用蓋膠薄摩擦的中國特有技術的威力降至歷史最低谷,中國人打國產膠皮講究二速(球落臺後的運行速度)質量高,改球後沒有球落臺後突然往前頂的那種速度(二速)了,而一速(從球拍到球檯這個過程中球的速度)的威力大大增強!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年日本公開賽男單決賽,當張繼科連輸張本智和幾次後非常想要贏下這場球的情況下的第七局,張繼科遇到正手該出有質量的進攻時,並沒有在球高點期發力,而是等球落下一點後拚命發力摩擦球。這就是從小打球落下的「毛病」,以前的賽璐珞球用這種方式擊球威力最大,但現在不是了,改球後最有威脅的是擊打而非摩擦!而張本竟然還學會了日本女運動員平野美宇和伊藤美誠才會的「正手拍」!拍了兩個球,張繼科完全接不到,蒙了!國內自改40mm賽璐珞大球以來從來沒有男女運動員用「拍」這個進攻動作的。

說句題外話,如果重啟正膠培養的話倒是非常有利的,或是王濤鄧亞萍那種生膠半長膠的打法也是順應現階段乒乓球特性的。中國現階段球員從小講究的是二速的能力,現在的塑料球二速不拱了,比速度了,不是比二速的速度,而比的是一速。

其實球力量也下降的比較明顯,這就是為什麼力量大的奧恰不行了,沒有力氣的老年波爾卻越打越好(有速度啊),日本黏黏膠水谷隼不行了(有旋轉沒速度型的),松平健太不行了(玩手感和旋轉型的,速度慢),而丹羽孝希和張本變厲害了(借力打力速度型的,還變化快),總之現在的球的性能就是,誰速度快,借力球好,誰就厲害,誰是慢悠悠打旋轉的(武楊)就不行了


挺好的,讓那些動不動讓球,無敵,不會演戲,國際賽不如隊內訓練的鍵盤俠醒醒。

國乒在賽場上是無敵過,但別動不動好像勝利唾手可得一樣。

男乒馬龍也輸給過張本智和。

女乒上次的平野美宇這次伊藤美誠都擊敗了中國女隊的三個主力。還在做無敵的春秋大夢?正視一下現實行不行。女乒日本隊世界排名前十的有三個。還以為世界前十的頂尖選手之間的差距有專業選手吊打普通人那樣?

別到時東京奧運會乒乓球丟了冠,鍵盤俠再跳出來問大清是不是亡了。

加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