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個人認為不要完全把《斷背山》當作一個同性電影來看,電影並沒有多大篇幅來講他們兩個人男人的相愛惹來多大的社會麻煩和偏見,農場主發現他們兩個的事情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只是表示出淡淡的反對以及不再讓他們一起搭夥,而且後來恩尼斯結婚後,他的妻子發現他不正常的交往之後,只是像一個正常的丈夫出軌的妻子一樣,默默隱忍著,當然會比正常的出軌要更震驚更不可接受,但是除此之外並無過多的描寫,其餘也是通過兩人在山上的約會側面描寫,因而這部電影其實除了同性戀的題材之外,講的就是一段普通通的每個人都會有的一段戀愛,一段不能被別人發現的艱苦的愛情,兩個人想死死維護但卻又迫於世俗壓力不得不放棄,也許就是所謂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吧,越是這樣就月想要在一起。因而電影更多的是展現兩個主角的心理活動,他們在山上對話的那段應該是突顯電影主題的一段,傑克是比較勇敢的那一個,而恩尼斯一直畏懼於世俗也愧對於妻子,就像婚後出軌一樣,電影結局傑克意外死亡,恩尼斯卻最終放棄了他的妻子,看起來似乎一切已經為時已晚,但是正是在傑剋死了之後恩尼斯才徹底明白自己的心意,特別是發現結課珍藏著自己帶著血跡的襯衫時候,於是他選擇住在一個能望著斷背山的屋子孤獨終老。每個人心裡都有那樣一座斷背山,寓意一段不想對外人述說的卻最委刻骨銘心的感情。不止是同性戀那麼簡單。


美國牛仔文化

《斷背山》從原著故事的背景到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以牛仔為骨幹。美國觀眾對於《斷背山》的各種評價也主要是圍繞牛仔。雖然當代美國人真正體驗過牛仔生活的少之又少,可是世人從上個世紀開始已經把牛仔和美國划上了等號。牛仔屬於美國,而美國從許多層面來看也的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牛仔。牛仔雄壯、傲骨、迎風散發、不畏強權、好打不平,這些形象不只在政治和各方面的標誌上能找到。可《斷背山》卻述說了牛仔和牛仔之間的同性愛情,毫不留情地展示了他們的龍陽之癖 。(《信息時報》評)

美國電影傑作

用一個詞來概括《斷臂山》的話,不妨說是「哀歌」。稀少而意味深長的台詞,內心豐富、不善言辭的男人之間最原始的身體互動,還有薄荷色天空與褐紅山脈的強烈視覺對比,細緻再現了兩個孤獨的人如何承受著壓力和煎熬,如何迸發出那種不顧一切、不可磨滅的感情。為觀眾打開一扇窗,留下充分的思索和體驗空間,不妨再重申一下這個事實:《斷臂山》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美國電影傑作 。(《外灘畫報》評)

畫面唯美

雖然《斷背山》是西部牛仔片,但導演李安從未拿任何美國西部片來做參考。影片里寫實呈現的美國西部生活與悠然寧靜的畫面構圖,也開創了西部片的新拍攝手法。《斷背山》是如此令人舒服,每幅畫面都可以單拿出來做明信片,恩尼斯與家人去遊樂場背後是煙花的畫面簡直是男版《他比煙花寂寞》,控制和冷靜使這部影片達到唯美的極致 。(光明網評)

愛情闡述

影片《斷臂山》將同性關係的糾結描述得淋漓盡致,但是李安則認為這部電影不是為同性戀權利呼喊,也不是對同性戀保守的觀察。他自己是一個戲劇家,對李安來說的底線是愛情故事。由此可見,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種可以大力宣揚並萬無一失的普世價值理念:愛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當愛降臨時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 。(《深圳晚報網》)


說老實話,第一次看的時候,並沒有太認真,但還是很震撼。因為剛好有時間,剛好有另一部片子沒看完,於是就把《斷背山》又看了一遍。

電影,一定要拍的溫暖誠意。

無論什麼題材,都要溫暖動人。

題材不重要,技術不重要,態度重要。

看了斷背山,更堅信了一個電影的人文力量。

另一種人生的折服力和影響力。

這些感動完全和什麼狗屁電影技法無關。

電影不是不需要創新,而是無論怎樣創,都必須尊重一個人的情感軌跡,都必須使得情感濃度不被稀釋。

無論平靜,還是翻江倒海。

一個人的才氣到底應該體現在哪裡?是對人心的把握。

拍電影,你會在意什麼?

在意人。

《斷背山》的成功在於痛苦。

在於透徹的悲情,滲進骨頭的悲傷。

斷背山,

每個人都很沉著迷離。

連牧羊犬演的都很自然沉著。

還有那些黃乎乎的羊,我在想,如果是張藝謀,會不會把羊都塗的白一點,然後羊群里一定要再有一支黑山羊。符合色彩配置學。結果呢。搶戲了。

這些李安想不到嗎?不願意打擾真實和平靜而已。

攝影,是為人服務的,不是搶戲的。

絕不煞有介事。

只有李安才可能親自把自己的片子叫做《斷背山》。

一座山。

讓人傷感了一輩子的山。

被一種異樣的感情壓斷了背的一座山。

始終透不過氣的一座山。

只有李安,才敢這麼拍,並且拍的如此震撼。

平靜的震撼,溫情的力量。

就像周潤發的滄桑和玉樹臨風。他的不動。他的憂鬱。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對斷背山有一份自己的感動。

一種真誠的對待。

就是說,《斷背山》,是李安的感動。

這話看似平常,實則很深。

能把那份感動拍出來,電影就成了。

一個電影,還要想怎樣呢?

想的多了,還化不開,就成了《無極》。

想的太少,還很固執,就成了《十面埋伏》。

電影需要溫暖。需要動人。

需要把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斷背山拍出來。

不管用什麼辦法,拍什麼題材。

我不愛看一個導演或作家的早期作品。至今李安的《喜宴》我都沒看過。不忍去看。怕那種青澀壞了自己的崇敬,直接就把他當神。不問出處。

一直對李安很崇拜,不是因為他的斷背山或別的,是這個人,是他的淡定和執著。似乎和誰都沒仇,一片祥和,除了和自己過不去之外。

斷定李安一直生活在後晉時代。

有一天如能見到他,首先送他菊花和酒。

是那種黃酒。

李安肯定頂煩別人稱他為大師 丫在想,這幫孫子,想幹什麼啊?


只能說百看不厭,不想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