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地看了兩遍《頭號玩家》,這個傳說中在豆瓣9.2分的電影,盡量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看完以後,影片中字裡行間都寫滿了五個字:死宅真噁心。

《綠洲》遊戲創始人靠這個超級火的遊戲成了世界首富,擁有了財富、名聲和權力,所以在臨死前在《綠洲》留下三個彩蛋,然後對玩家說,少年,想成為海賊王嗎?那就到《綠洲》去找吧。

於是無數屌絲瘋狂地玩遊戲,希望找到那三個彩蛋。主角就是其中一個屌絲,現實裏靠姨媽接濟住在貧民窟的房車裡為生,但在遊戲裏卻是個超級玩家,結果當然是喜聞樂見的,屌絲靠隊友和全體玩家的幫助,一起打倒世界首富,當然,世界首富也不是喫素的,最後用核彈在遊戲裏炸死了全部玩家,只有屌絲主角活了下來,完成任務,贏得妹子,財富和友情。

然而最匪夷所思的是,主角在遊戲中贏得一切之後,居然開始教育為他做了炮灰的廣大玩家,忽然化身文化部,推出健康遊戲忠告,規定每週二週四停服,美其名曰珍惜現實,我就不懂了,在電影背景中,這些人之所以沉迷遊戲,就是因為現實中獲取更好的生活遠比遊戲中難,這樣的做法跟反派boss準備贏了之後準備收費有什麼本質區別,我相信廣大玩家心裡一定是日了狗了。

這真是年度最佳網癮戒除宣傳片。

居然有人說,這是「寫給遊戲玩家的一封情書」,的確,影片中那句「謝謝你玩我的遊戲」,確實是引爆了很多人的淚點,但是,如果說這部影片是一封情書的話,這也是斯皮爾伯格寫給電影的情書,可以明顯的看到,影片中致敬電影的密度和切合度,遠遠高於遊戲,《侏羅紀公園》、《金剛》,包括鋼鐵巨人阿奇犧牲時豎起的大拇指對《終結者》的回憶殺,以及對《閃靈》的像素級復刻,這些地方都能看出斯皮爾伯格確實深深熱愛著自己奉獻了一生的電影,但在這個以遊戲為主題的電影裏,卻大大削減了遊戲彩蛋的成分,出現遊戲梗的地方,只是象徵性的敷衍,大概導演根本不願意為遊戲宅多花錢。

當然,也可能是覺得遊戲宅作為邊緣人太過容易討好了,現實中證明,他是對的,這點梗已經足夠讓他們高潮了。

事實上,作為一個當年喜歡過山口山的人,我見過的遊戲宅們,實際上跟現實中的人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比現實中的人更溫柔和善,而在前不久,BiliBili發生了一個UP主科里斯用文愛的方式猥褻幼女事件,這個事件中,幼女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魔獸世界遊戲玩家,在網上披露此事後,得到很多當年山口山玩家的聲援,並迫使嗶哩嗶哩官方出臺了中國互聯網史上第一個分級規定。

這說明,玩家們並不缺乏組織能力和麪對醜惡的勇氣。

我童年最好的記憶之一,就是和朋友在他家裡一起打遊戲,看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作為一個我自小就喜歡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表現,如同電影中的反派諾蘭一樣,他根本只是把遊戲作為一個圈錢的工具。

他做的事,就是把遊戲玩家極盡羞辱,然後以長者的口吻教訓,這都是為你好。

很遺憾,他做到了。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233)


關燈拆電影 《頭號玩家》豆瓣9.1,我不服

MAX

當初聽說老斯要拍《頭號玩家》,我馬上去了解了一下原著梗概。

掃了一眼看下來,這不就是宅男屌絲帶著無數動漫和遊戲角色與邪惡公司虛擬PK的無限流賣情懷YY起點爽文麼?

但事實證明,老斯不愧是好萊塢的「頭號玩家」。

畢竟斯皮爾伯格(Spielberg)裏的Spiel在德語裏就是「玩」的意思。

《頭號玩家》顯然是告訴我們,即使是拍地攤小說,斯皮爾伯格也能拍出讓全民狂歡的超A級大作

關燈特約,請勿轉載

文/芝士豐富Max

據說這片子最早要找諾蘭拍的,呵呵

先說一點題外話。

1993年是斯皮爾伯格封神的一年。

在相隔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他的《侏羅紀公園》《辛德勒的名單》先後上映。

也就是說,《侏羅紀》還在做後期的時候,老斯就已經開始了《辛德勒》的拍攝。

你能想像,他可能前幾天還在ILM(工業光魔)和一幫特效師討論霸王龍的吼叫聲,後幾天就在浩如煙海的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裡翻閱史料。

這是何等的角色轉換能力呀!

最終,《侏羅紀公園》將奧斯卡三大「裝修獎」收入囊中。

《辛德勒的名單》更是榮獲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七座小金人,真的是不給同行留下任何機會。

之所以要回顧一下老斯的這段輝煌歷史,是因為我覺得他今天依舊保持了這種巔峯的創作精力。

可別忘了,他的沖奧之作《華盛頓郵報》也就兩個月前剛剛公映。雖然在第90屆奧斯卡上陪跑,但至少拿下了最佳影片和影后的提名。

從時間上來看,《華盛頓郵報》和《頭號玩家》也是斯皮爾伯格同時操作的。

這再度證明瞭他左手嚴肅題材右手娛樂大作的強悍領導力。

對比一下這兩部電影,我有了一個很有趣的發現。

老斯拍《華盛頓郵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在本來相對單薄的場景里人為地增加多樣性。

因為這部電影裏的人永遠在做同一件事:

開 會

坐著開會、站著開會、打電話開會、一邊走路一邊開會……

這種全程都是幾個人之間的對話戲是最難拍的,如果交給某個資質平平的導演,估計拍出來就跟監控錄像差不多。

斯皮爾伯格就像是一個導演系的教授一樣,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後生小輩們:別急,我現在就一段一段翻花樣拍給你們看。

所以片中每一場開會戲的運鏡都不一樣。

有旋轉鏡頭一鏡到底的

有手持跟拍的

也有各種景別切換的

這哪是在拍電影?簡直就是在寫教科書!

以後凡是年輕導演要拍開會的戲,直接從《華盛頓郵報》裏挑一段模仿就行了。

而《頭號玩家》則完全相反。

在這部各種類型混搭、致敬元素紛繁複雜的龐大作品中,斯皮爾伯格其實是要四兩撥千斤,儘可能地提高敘事效率。

老斯的第一個法寶,是讓畫面自己說話,少用旁白來解釋各種背景和規則。

比如全片的第一個鏡頭,是從疊樓區的遠景推到男主角韋德,然後用一條長鏡頭表現他的雜技演員般的下樓動作。

一方面是展現了男主角身手矯捷、充滿活力。

同時也交代了他的生長環境——一個由舊汽車搭建而成的反烏託邦式貧民窟,很有奇觀性。

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個箇舊汽車的窗口,我們看到這裡居住的每個人都帶著VR眼鏡,有的在玩遊戲、有的在彈鋼琴、有的在跳鋼管舞。

一個長鏡頭同時完成人物、地點和社會面貌的展現,一氣呵成。

再比如引出二號人物阿奇。

阿奇第一次登場是在戰場上,除了要炫各種勁爆的戰鬥場面,這一小段還用幾個鏡頭展示了贏取金幣的方式

如此一來,在接下來的遊戲環節中,觀眾自然就明白了這個規則,無需再多做解釋。

反觀國產影視作品,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讓角色像主持人一樣在那裡說個不停,生怕觀眾看不懂。

接著影片就快速進入正題。

主線任務非常清晰,要在「綠洲」這個虛擬世界中完成三個挑戰,找到三把隱藏的鑰匙,勝利者可以繼承天才遊戲設計師哈利迪的5000億美元財產。

第一關是賽車。

在這場戲裡,有速度與激情、有霸王龍、還有金剛。老斯再次展現了他教科書般的駕馭各種類型片的頂尖實力。

就拿同檔期上映的《環太平洋2》來對比,《頭號玩家》的第一場高潮戲就足以秒殺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不知道大家看《環太平洋2》富士山大戰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像是在看一羣玩具打架?

原因就是這段用了太多平視的角度,但這種表現龐然大物的段落顯然應該多用仰視呀。

哎,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只能說《環2》的導演太渣渣了。

《頭號玩家》這段無論是大恐龍還是大猩猩,大部分時候都是仰拍,壓迫感十足。

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短時間內有那麼多視覺元素(爆炸、翻車、怪物……),那如何才能快速引導觀眾的注意力,讓大家時刻緊跟著導演呢?

斯皮爾伯格祭出了他的第二件法寶:音效

人的耳朵可以很好地輔助眼睛,當畫面上可看的內容太多時,就讓最重要的那樣東西發出聲音,這樣眼睛馬上就知道該看什麼了。

當所有選手都在拚命賽車時,金剛在後景裏狂虐一列輕軌列車。在這幾秒鐘的畫面裏,斯皮爾伯格有意隱去了大部分音效,只留下輕軌呼嘯和爆炸的聲音

如此一來,即使是剛才沒注意到後景的觀眾,也能馬上get到導演的意圖。

再比如男主角從油罐車下面漂移過去吸金幣的那一組慢鏡頭,視覺上最突出的爆炸被隱去了音效,而是隻留下無數金幣叮叮噹噹的碰撞聲。

這種小技巧雖然簡單,但是需要對細節的反覆打磨。斯皮爾伯格彷彿手握著一根魔法棒,時時都在對觀眾說:「現在看這裡,現在看那裡。」

如果你有興趣重看老斯的其它作品,會發現這是他經常使用的處理手法。

第二關是影迷們最津津樂道的「《閃靈》挑戰」

斯皮爾伯格和庫布里克本來就是好友,庫布里克去世後,他生前未竣工的《人工智慧》就是由老斯完成的。

當然老斯版《人工智慧》的溫情結局也被很多人吐槽,完全沒有庫布里克那種冷冰冰的未來感。

這次的「《閃靈》挑戰」,顯然是老斯假公濟私,抒發自己小迷弟的情懷。

我個人認為這段有點高開低走,剛進入山莊時特別興奮,因為真的和庫布里克當年的場景一模一樣。

打字機上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也被用作倒計時,非常有創意。

尤其是轉角遇到那對詭異的雙胞胎蘿莉,第一次看《閃靈》就覺得這段最creepy,以至於看到酒店裡長長的過道都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但是洪水般的CG重置血漿和雪夜的3D迷宮都有點過於炫技,沒有《閃靈》裏那種直面血淋淋的恐怖,和斯坦尼康在迷宮運動鏡頭中本身營造的懸疑感。

從不看恐怖片的阿奇問忍者裝扮的阿修:「《閃靈》嚇人嗎?」

阿修說:「我是透過指縫看完的。」

《閃靈》的精髓之一就是未知感,當斯坦尼康的低機位跟著騎腳踏車的小男孩在山莊裏穿行,你不知道他一拐彎會遇到什麼。

沒有鬼比有鬼更嚇人。

所以第二關後面亂入的殭屍舞會,則完全破壞了這一段的氛圍。

在庫布里克大神的地盤,居然還要把別的電影裏的殭屍拉來撐場面,實在是有點拉低層次。

之所以要這麼做,主要還是想增強這段的娛樂性,這是斯皮爾伯格的算計

畢竟很多圍觀羣眾只要看到「殭屍」這兩個字就嗨得不行。

第三關則是把春晚式的大雜燴推向頂點。

鋼鐵巨人與機械哥斯拉的決戰超燃,高達一出現更是中二指數爆表,我在電影院裏刷了兩場,都是這一幕歡呼和驚嘆聲最高。

當然也是為了詳略得當,其他角色都太走馬觀花,無論是守望先鋒還是士官長,都是在biubiubiu開槍,幾乎沒有區分度。

這一段我們明顯可以看到斯皮爾伯格在調色上統一做了降低對比度的處理。

當各種畫風不一的角色像潮水一樣湧來時,如果保持他們原本花花綠綠的顏色,那就真的變春晚了。

不管這些彩蛋角色多麼大牌,既然是來當羣眾演員的,就只能捨棄一部分艷麗的色彩。

其實在大型團體操類型電影中,都會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調整角色造型。

比如《雷神3》裏的錘哥,因為是主角,所以身上紅的藍的顏色很豐富。

但是在《復仇者聯盟3》中,個體不能搶了集體的風頭,所以每個角色都以深色系為主(最左為錘哥新造型)。

《X戰警》也是一樣的道理,要知道,金剛狼在漫畫裏是配色。

大戰本身倒是沒什麼可說的,場面震撼,運鏡如行雲流水,絕對滿足你對「大片」的全部想像。

而全片我最喜歡的一個畫面,則是一個沒有什麼特效的鏡頭。

最終獲得勝利的韋德,在哈利迪虛擬的家中與他相遇。

哈利迪對他說,別忘了現實世界纔是唯一真實的。其實是為自己當年沉溺於「綠洲」而感到惋惜,遇到心愛的姑娘也開不了口,最好的朋友也散了。

作為哈利迪頭號粉絲的韋德熱淚盈眶,他為自己的偶像而感慨,也成為了他之後內心改變的動因。

這個鏡頭非常簡單,緩緩地推向韋德戴著VR眼鏡的臉,眼淚從眼鏡裏一泄而出。

沒有原圖,大家腦補一下

這種緩緩推向人臉特寫的鏡頭是斯皮爾伯格最標誌性的特徵。就像《侏羅紀公園》裏第一次見到恐龍的博士。

或者墓碑前回憶起二戰歲月的老年瑞恩。

抑或是《華盛頓郵報》裏含著熱淚,決定與政府死扛到底的梅麗爾·斯特里普。

在拍攝上足夠簡單,但是在情感上有著十足的衝擊力。

又有什麼能比充滿表情的人臉更能感動人的呢?

而且這一幕還有一層特別的含義。

韋德是戴著眼鏡,身處虛擬世界。而眼淚又是從眼鏡裏滲出,這代表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

因為情感是真實的,虛擬對現實的影響也是真實的。

我一點也不否認《頭號玩家》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它的完成度超高。

每一幀都經過精密計算,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出娛樂片大佬爐火純青的功力。

但影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沒有任何立場,對技術的反思稀薄到忽略不計。

完全可以用「精緻的平庸」來形容,這是我看完全片的感受。

對於VR的想像,也僅僅停留在,你可以進入那些你曾經最熟悉的世界,與你喜歡的角色做喜歡的事。

這基本上就是任何一家VR公司的品牌廣告的水平。

據說原著小說裏,IOI之所以想吞併「綠洲」,是因為這樣可以完全掌握教育資源,對下一代進行洗腦

這樣的情節全部都被斯皮爾伯格拉掉了。

故事的最後,屌絲成功逆襲,成為了「綠洲」新的主人。

但是然後呢?

我們並沒有看到老斯想帶領我們走向何方,也沒看出韋德如何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2009年有一部布魯斯·威利斯主演的很不知名的科幻片,叫《未來戰警》。

在這部電影的設定中,未來人類都不用再離開家門,只需要遠程控制自己的代理機器人,就能完成所有的事。

其實此類電影都有一個暗含的主題,就是人如何擺脫技術的依賴

所以《未來戰警》的結尾,布魯斯·威利斯關掉了全世界的機器人,寧可技術歸零,也不願意生活在高科技的囚籠中。

這纔是人本主義的科幻。

而在《頭號玩家》,我們只知道「王子和公主在週二和週四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此片精緻的外觀下,斯皮爾伯格所追求的結局。

僅此而已,它膚淺得可怕。


小影今天看了4DX場的《頭號玩家》,第一次體驗這種影院,全程椅子亂晃,時不時還噴點煙霧,影響了觀影效果。

《頭號玩家》是典型的反烏託邦科幻電影,技術越進步,人越被禁錮。電影以遊戲喻人生,呼籲大家不能一味沉迷於虛擬世界,而要更多的走進現實,體驗多彩的人生。

小影對很多動漫梗和遊戲梗並不瞭解,但對迷影情節非常熟稔。電影中的很多片段和鏡頭都讓我驚訝的合不攏嘴。

最讓小影興奮的是關於閃靈的片段和那句多次出現的臺詞「玫瑰花蕾」,

《閃靈》是小影最喜歡的恐怖片之一,影片採用戲中戲的方式,呈現了《閃靈》中的經典鏡頭。血水從電梯噴湧而出、陰森的雙胞胎姐妹、斧頭砍門的梗、雪中的迷宮、牆上的照片等等,這些都是《閃靈》中最經典的畫面。

如果你沒看過《閃靈》,那觀看此片的樂趣會減少三分之一。

「玫瑰花蕾」作為《公民凱恩》中的重要線索也在這部電影中反覆出現,也體現了斯皮爾伯格對這部電影的熱愛。

影片劇情是在找彩蛋,電影中的每一秒也都是彩蛋,真的很神奇,這種天馬行空的想像或許只有斯皮爾伯格可以實現。如果把《三體》交給斯皮爾伯格來拍,也一定會完美呈現。

10分滿分的話,小影打9分,非常值得一看的商業片。

關注迷影生活,小影每天給您帶來第一手娛樂資訊,每天還會推薦好電影哦。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贊評論,小影會回復每一條評論,愛你們。


商業電影大師斯皮爾伯格執導影片《頭號玩家》拿下清明檔票房冠軍,成為導演目前在國內最賣座的電影。影片構造了一個名為「綠洲」的虛擬世界,眾人為了追尋彩蛋而努力在遊戲中取勝,可謂是遊戲迷與電影迷的大狂歡。

這部影片整體以「彩蛋」為中心元素,主人公全程都是在尋找彩蛋而通關遊戲,其實不光是遊戲,影片還囊括電影、動漫、音樂等經典流行元素,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影片中除遊戲元素之外的許多彩蛋。

致敬老版《超人》

片中大反派諾蘭在虛擬遊戲中的人物形象的髮型與老版超人的髮型一致。

影片男主人公帕西法爾在名聲初起時出門進行的偽裝,與老版超人克里斯托弗·裏夫斯的平民記者肯特偽裝造型是同款。

帕西法爾在片中也引用了老版《超人》中盧瑟的經典臺詞;「有些人閱讀《戰爭與和平》,只覺得是一個簡單的冒險故事;有些人閱讀口香糖包裝紙上的成分表,卻揭開了宇宙的奧祕。」

1978年上映的《超人》是影史上最受歡迎的經典電影之一,其成就足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對大多數人而言,克里斯托弗·裏夫對大多數觀眾來說永遠是超人。《頭號玩家》對《超人》的致敬也代表著影片對老式的冒險與浪漫的致敬。

致敬《回到未來》

在尋找第一個彩蛋的賽車競賽中,男主角駕駛的汽車造型來源於1985年的穿越電影鼻祖《回到未來》裏的時間機器老爺車DeLorean DMC-12,兩輛車都是鷗翼式車門。《回到未來》的主人公馬丁與博士用它來穿越時空,而本片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是《回到未來》的製片人。

影片中一場韋德與阿奇聊天的戲份中,二人背後的海報正是《回到未來2》中戈爾蒂·威爾遜競選市長的海報。

帕西法爾在遊戲中購買了一款名叫「澤米基斯魔方」的道具,可以讓時間倒流一分鐘,這也是向《回到未來》和導演澤米基斯致敬。澤米吉斯也是斯皮爾伯格《一九四一》的編劇。

致敬《閃靈》

在《綠洲》遊戲中尋找第二個彩蛋時,故事設定在遊戲中的一個電影院場景內,而電影院恰好正在上映1980年庫布里克導演的恐怖片《閃靈》。

最為經典的要數片中血水從門縫中噴湧而出的場景了。

影院中的打字機自動列印紙張,紙上寫著「只幹活不玩耍,聰明傑克會變傻」,這句話也曾在《閃靈》中出現。

還有近乎複製的斧頭砍破門的鏡頭也是《閃靈》的經典鏡頭之一。

致敬影史經典電影

影片還含有許多影史上的經典電影元素,如奧森·威爾斯1941年的導演處女作《公民凱恩》。美國報業大亨凱恩臨終前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一名記者走訪了多個與凱恩關係密切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他複雜的一生。而眾人解謎「綠洲」創始人哈利迪留下的彩蛋的過程其實也正是探究哈利迪內心的過程,片中男主角將謎題的答案也稱為「玫瑰花蕾」。

片中阿奇的房車後車門上,有一塊《月球旅行記》的貼紙。此處是致敬1902年喬治·梅里愛根據凡爾納和威爾斯的小說改編成的影片,《月球旅行記》被稱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

片中高潮時男主人公鼓動眾人後雙手舉起錄音機的鏡頭,是在致敬1989年卡梅倫·克羅執導的愛情片《情到深處》,片中約翰·庫薩克雙手舉起錄音機的鏡頭十分經典。

男主人公帕西法爾第一次去約會時選擇的衣服出自電影《天生愛神》。

而男女主角在舞池中帕西法爾和阿爾忒密斯共舞的歌曲來自《週末夜狂熱》,這是約翰·特拉沃爾塔的代表電影。

舞池中還能依稀看見《指環王》中的甘道夫。

同樣致敬《指環王》系列的還有哈利迪在彩蛋遊戲中的虛擬造型,形象取自《指環王》系列裡的甘道夫。

影片最後阿奇操縱的鋼鐵巨人最終在巖漿裏沉沒,他伸出大拇指向大家致敬,這是在模仿《終結者2》T800的一幕。

大東在虛擬綠洲中的遊戲造型是黑澤明武士電影中的經典造型,下圖為《影子武士》。

歌曲彩蛋

影片開始主人公韋德躺在貧民窟牀上望向窗外的現實世界時,背景歌曲是Depeche Mode的「World in My Eyes」。Depeche Mode是成立於1980年,至今仍活躍的一支英國樂隊。

帕西法爾在赴約之前試衣服換裝時,穿過一套邁克爾·傑克遜在MV《戰慄》中的服裝。

換裝時也換上了一套《紫雨》中音樂鬼才Prince王子的自傳式劇情片中Prince的造型。片中的主題曲《Purple Rain》是 Prince 在父親自殺以及在老闆的壓力下面臨失去自己的音樂夢想時所演繹出來的經典曲目,近期也由Jessie j在《歌手》演唱過。

電影開頭的一首插曲《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是美國搖滾女王Joan Jett於1988年演唱的單曲,收錄在專輯《Up Your Alley》裏,Joan Jett憑藉該單曲打入當年音樂榜Top10,該專輯也成了她的第二張白金唱片。1996年,劉德華翻唱為粵語歌曲《我恨我癡心》,收錄在其專輯《一個人的感覺》中。

影片中用到了《Pure Imagination》這首音樂,這首歌也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的插曲,由吉恩·懷爾德演唱,歌詞描繪的是一個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與電影中《綠洲》這一虛擬遊戲的設定很契合。

在結尾處哈利迪的臥室中,可以看到加拿大著名樂隊Rush經典專輯《2112》,影片原著作者恩斯特也是Rush的大粉絲。

諾蘭在與韋德的試探交談中,曾提到杜蘭杜蘭樂隊,是80年代紅遍大西洋兩岸的超級樂團,1978年成軍於英國伯明翰。Duran的名字也是來源於60年代一部名為Barbarella的科幻電影中的一個人物。

在帕西法爾進入夜店時,吧檯中的服務生形象與80年代的經典樂隊Devo類似,在影片結尾哈利迪的房間中,也有張Devo樂隊專輯《Freedom Of Choice》的海報。

影片高潮部分戰爭戲份的背景音樂來自80年代著名硬搖滾樂隊Twisted Sister的經典名曲《We"re Not Gonna Take It》。作為一支來自紐約的成立於70年代早期的樂隊,Twisted Sister是華麗搖滾樂隊叛逆形象的代表。

結尾貧民區的段落中,在迎接帕西法爾一行人的羣眾中,有人穿著80年代英國老牌重金屬樂隊Iron Maiden(鐵娘子)樂隊的T恤。

影片結尾的歌曲來自經典二重唱組合Hall & Oates的名曲《You Make My Dreams Come True》。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也是《頭號玩家》原著小說作者恩斯特·克萊恩和妻子婚禮上,二人走過婚禮紅毯時播放的歌曲。


你好我是第62號答友~我之前回答過兩個類似的問題,但貌似反響不怎麼好,沒多人瀏覽。而且那兩個問答也只有區區三兩人回答,遠不像你這個問題熱度這麼高,現在都已經六十多人進行解答了……

既然問題還是這個問題,那我的回答還是跟之前兩次一樣,我的評價是這部電影還不錯,但是影評分絕對虛高!這部電影的水準遠達不到9.2這麼高的評分,在我看來他的評分只能在8.0~8.5之間纔是合理評分。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從電影開頭到結尾我看到了很多其他影視作品的影子,有種拼湊出來的感覺!

其中最相似的一個就是動漫《刀劍神域·序列之爭》,裡面有很多情節設定很相似。相似處有一下幾點,這裡引用我自己之前的答題

1、兩者都是以智能設備進入虛擬遊戲世界,兩者都可在虛擬世界中進行遊戲也有社交體驗!但是刀劍神域再虛擬世界上設定更為合理更為高級!《刀劍神域序列之爭》雖然也是可以帶著設備到處跑,但他是把現實景象虛擬化了,這個體驗可比《頭號玩家》中好多了,後期遊戲攻城時《頭號玩家》的玩家已經大亂,馬路街道隨處可見~平時要都這麼玩那交通天天都得癱瘓~

2、兩者在虛擬遊戲中都有各種闖關遊戲,最終都要爭奪名次。這點從刀劍神域的劇場版名字中不難看出「序列之爭」肯定是跟排名掛鉤的,《頭號玩家》中的排名也很重要!這點兩者都很相似吧!

3、最後大結局時都是動員全服玩家對最終boss發起攻擊才取得勝利。這點也很像吧!

如果沒看過的朋友你們可以去看看這部動漫,感受一下未來遊戲的發展

再說說其他相似的作品《查理的巧克力工廠》

《頭號玩家》最後的勝利者可以繼承綠洲這個龐大遺產,這個情節讓我想起《查理的巧克力工廠》這部電影的設定也是如此,只不過繼承的東西不一樣。《頭號玩家》繼承的綠洲,《查理的巧克力工廠》繼承的是巧克力工廠,兩樣東西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世界級,最起碼都很值錢!綠洲很夢幻,巧克力工廠很神祕,兩者無疑都很有吸引力!這才引發了人們的競相爭奪。這部電影拍的很好,導演的想像力真的太豐富了,要是擱到現在上映票房決對不低!

哈利迪生前的寥寥數語,開啟了的玩家們的「大航海」時代。這一點和日漫海賊王羅傑行刑前所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在囉嗦幾句,如果當初我沒看過這些電影或者動漫,那我一定會對《頭號玩家》大讚特贊,但是很可惜《頭號玩家》這部電影沒有給我一絲驚喜和新鮮感,劇情看起來也還是那麼的老套,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即視感…

好了就這麼多歡迎大家來討論,看看還和什麼電影有相似處


假如不是舉起手上的電影票確認一下,你會以為走錯影廳,去到了阿特伍德所寫的《使女的故事》裏的世界:灰暗、毫無生氣的城市,被鋼鐵和霧霾籠罩著。

然而當你帶上VR裝備,進入了遊戲的世界,這一切都將拋諸腦後。就像《無敵破壞王》裏的破壞王走進別的遊戲裏那樣,跨越角色和設定,靠一路氪金的高能裝備去打怪升級,進入排行榜。

這,就是《頭號玩家》最核心的設定——進入遊戲。

毫不誇張地說,這應該是18年上半年最令人過癮的好萊塢大片。《頭號玩家》在國內上映三天已經有超過19萬人在豆瓣上打分,評分9.0,豆瓣短評裏可以看到很多神評:

72歲的斯皮爾伯格就跟宮崎駿一樣,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你,年紀再大也可以保持一顆好玩的、童真的心,並且他的作品始終讓你覺得:你大爺,始終是你大爺。

-1-

2045年,城市破產、糧食緊缺,就像文章的開頭所形容的,現實世界正在衰退破敗。在人們看來,現在沒有未來,只有沉迷於哈利迪所創造的VR(虛擬現實)遊戲「綠洲(OASIS)」的虛幻世界,才能嘗到征服世界的滋味。

由於「綠洲」的創始人在臨終前宣佈,將億萬身家全部留給尋獲他隱藏的彩蛋的遊戲玩家,於是男主韋德進入遊戲化身彩蛋獵人,和其他四位小夥伴在綠洲開啟尋找彩蛋之旅,與一個不那麼聰明,唯賺錢至上的超氪金反派和他背後的IOI公司,不斷地鬥智鬥勇。

韋德在拿下彩蛋鑰匙,不斷攀上遊戲榜首的同時,也在瞭解他敬愛的VR遊戲大師哈利迪之際,收穫一起打遊戲的好友和現實的真愛。

影片從一開頭就開始在致敬大量電影、遊戲、動漫,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當中的彩蛋之多,就像網友說的:目不暇接的彩蛋,不停地在跟一起看的朋友在電影院驚呼「你看,忍者神龜,你看阿基拉,你看,守望先鋒,你看邁克爾傑克遜的衣服,你看……」,根本停不下來!

如果你是一個電影&遊戲&動漫迷,你不應該錯過這部電影。

-2-

作為一個90後,我的內心在不斷地被電影衝擊之後,感覺再多的讚美之詞都無法形容那觀影感受,最後只剩下一句: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喜歡。

裡面有很多作為90後的童年:街頭霸王、忍者神龜、火影、侏羅紀公園、金剛、閃靈等等,怎麼數都數不完。

它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陪著家人坐在電視前從枕頭縫間看完鬼片的時刻;讓我想起看動漫被燃起的中二之魂;讓我記起和小夥伴們圍著「小霸王」打遊戲打到廢寢忘食的時刻,還有一起打遊戲時那些難忘又搞笑的回憶。

可以這麼說,導演斯皮爾伯格在給我們呈現未來的電影概念和未來的世界之餘,還順手拍下一部80、90年代流行文化編年史。

誠然,如一些網友所說,這部評分「虛高」的電影有著不盡人意之處:壞蛋不夠聰明、人設太單薄、故事一看就想到結尾,斯老(導演斯皮爾伯格)在用情懷討好觀眾。但是苛求商業電影有複雜燒腦的劇情,就像是苛求文藝電影的特效技術水平,是不是有點勉為其難?

然而,斯皮爾伯格不需要再用電影證實他在業界的地位,反而是電影最後哈利迪說的那句話,我覺得正是他拍電影的心態,對觀眾、對玩家,他始終抱著那種感謝的心態,看到最後的時候,我的內心也像韋德脫下VR眼鏡後一樣,淚流滿面,為了遊戲,為了電影,為了部落……

豆瓣上一條神評說,《頭號玩家》是斯皮爾伯格寫給全世界影迷和遊戲玩家的情書,我也想說,這是我們的情書,也是我的命,是夾雜著我童年寶貴記憶的錄像帶。

-3-

關於彩蛋

從影片上映之前,就有不少看了點映的網友分享了《看頭號玩家你需要知道的 XX 個彩蛋》、《這裡是最全的頭號玩家彩蛋合集》、《頭號玩家裡有哪些 80 年代知名流行文化梗》,讓彩蛋這個概念被炒到模糊。

據明確分析,《頭號玩家》裡面的彩蛋多達120個,而有網友提出不完全統計有接近200個彩蛋。讓人不禁感嘆:不要在彩蛋裏插播電影了!

但是不是除了彩蛋以外,這部電影就沒有看點了呢?

電影裏,哈利迪所創造的VR世界和現實世界是並行的,沒有強行剝離只講述遊戲世界的環節,這樣真人世界與虛擬世界兩部分就形成互動推進的關係,並且遊戲和現實產生的危機還會相互影響,這就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

在讓觀眾享受VR遊戲的超爽體驗以外,導演也在講述一個未來的故事:科技會使得遊戲發達,人們容易在虛擬的世界裡流連忘返,忽略了現實的存在,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接觸和情感,漸漸地只能活在虛擬遊戲裏逃離現實。

但虛擬的世界也有這樣的好處,你會跨越一切障礙認識到你的知己好友,並且,在你面臨危難的時候,只憑你一句號召,而聚集到你的身邊。

虛擬的世界可能會使人漸漸疏遠,但是你在遊戲的過程中會跟你的夥伴通過合作競爭變得更加親近,像哈利迪在最後說的,遊戲不應該是一個人玩的。

而那些彩蛋也不應該只是作為彩蛋去讓人挖掘出來時感到興奮,而是在看到這些彩蛋時,讓你想起這些東西曾經帶給你開心的記憶。

人人都說大反派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對遊戲沒有愛,所以他連遊戲密碼都懶得記下,而是寫在便利貼上隨意讓人看見;進入遊戲時永遠是愁眉苦臉的;甚至拿到99級神器時連蕩氣迴腸的咒語都不願意念一下。

但當韋德手捧最後的彩蛋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還是動容了,那是他作為實習生時向哈利迪提出的建議,原本永遠不可能面世的概念,最後被哈利迪採用了,那一份動容正是說明他曾經還是有過對遊戲的喜愛和美好的回憶。

這是一部不適合劇透的電影,所以我就不在這裡過多講述電影的內容和細節,我已經買好票準備二刷了,你呢?


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頭號玩家》透過對於虛擬世界的刻畫,以及一場關係到網路世界未來的寶物爭奪戰,呈現各種對於八零年代流行文化的著迷和再現,冒險過程是驚心動魄而充滿意外,若遊戲盡頭的回報能媲美過程的刺激,相信再訪會更有意義。

純就拍攝來說,《頭號玩家》可能是史蒂芬史匹柏近十年來最純粹的娛樂作品,精采絕倫的視覺搭配緊湊但穩健的動作場面,上次有此成就已是《少數派報告》時期的事情。

從開場沒多久的賽車狂飆,到最後各種經典影視角色混戰,電影與電玩/虛擬世界間緊密的連結給了史匹柏恣意揮灑的空間,各種行雲流水的運鏡和舉重若輕的場面調度,則幫助本片不會淪為看完頭痛欲裂的疲勞轟炸,最後一場高潮戲結合動作、笑料、轉折和驚喜加上頗有畫龍點睛效果的致敬,完美展現瞭如何為動作片作結的藝術。

而無論是虛擬中的博物館、舞廳,乃至主角在現實的居住環境,本片在製作上所下的功夫也是相當值得讚許,充滿各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細節,不難看出讓片中玩家流連忘返的理由。

?

同時,電影在處理核心謎團,以及關於「綠洲」發明人哈勒代生平故事的時候,也展現出纖細而溫暖的筆觸。雖然並非本片實質上的主角(甚至稱不上是真正的角色),但哈勒代–以及演員馬克勞倫斯–反而在過程中成為全片最有血有肉,最複雜甚至著迷的角色。

在眾多關於八零年代通俗文化的指涉和重現裡頭,是哈勒代讓整部電影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也是勞倫斯讓這份對於八零年代的著迷有了意義,片中幾段看似風平浪靜的獨白,反而比畫面上的奇觀更讓人回味,更有魅力。

上述細節之所以重要,在於斯皮爾伯格精湛的導戲功力,有些時候《頭號玩家》實在是太像遊戲實況轉播,對於玩家來說相當興奮,但對於其他人則是好奇大過興趣。

?

塞克潘的劇本小心翼翼地塑造出哈勒代的內心世界,但對於其他角色,無論主角反派,皆是一視同仁地樣板化(連帶讓過去早已證明演技實力的泰謝裏丹和班曼德森無用武之地),同時比起場景的製作細節,貫穿全片的故事也顯得粗糙空洞,中段的轉折淪為口號而缺乏實際發展,試圖諷刺消費文化與網路成癮問題的片段也是一閃而過,反倒是鋪天蓋地的各種致敬與彩蛋,挑戰觀眾對於八零年代的記憶,也直接挑戰這些內容的意義:

符號如傑克·尼科爾森的《閃靈》或《回到未來》的時空車還算是廣為人知,但當各種冷門至極的內容佔去敘事的時間,甚至成為扭轉劇情的關鍵,則電影本身即便充滿樂趣,還是很難不讓人感到些許空虛。

?

就當現代遊戲主打豐富的世界觀、複雜的地圖,和讓人難以自拔的故事(去年那怎麼玩都玩不完的《塞爾達傳說》便是個好例子),《頭號玩家》做為電影本身也像是片中的八零年代作品:直接、刺激,讓人想一路沖向終點,但過了終點反而有些無所適從。

電影或許強調在遊戲之外也要關注現實,只是比起片中現實的淡而無味,可能還是虛擬世界更讓人著迷。


豆瓣評分9分的電影《頭號玩家》上映以來,各種刷屏,霸佔朋友圈。截止上週票房統計,國內票房累計12.15億人民幣,全球票房累計4.8億美元。

這部由華納兄弟出品發行的科幻電影,讓執導的斯蒂文 · 斯皮爾伯格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全球累計執導票房突破100億美元的導演。

目前累計票房前三的導演,排名第二的是彼得 · 傑克遜,目前全球累計票房67.2億美元,代表作《金剛》《魔戒三部曲》。

排名第三的則是詹姆斯 · 卡梅隆,目前全球累計票房61.3億美元,代表作是曾經的票房紀錄《泰坦尼克號》和目前的票房記錄《阿凡達》。

即使傑克遜和卡梅隆,也和斯皮爾伯格有著接近40億美元的差距。

斯蒂夫 · 斯皮爾伯格的導演生涯中,神作極多。

1975年的《大白鯊》開創了好萊塢商業片的新時代,之後的《奪寶奇兵》系列,1982年的《E · T》,引領恐龍風潮的《侏羅紀公園》系列,以及還在上映的《頭號玩家》,在科幻、驚險類商業片中,均是大名鼎鼎,叫好叫座,名利雙收。

斯皮爾伯格在1993年一年之中,推出兩部足以載入史冊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和《辛德勒名單》,並且《辛德勒名單》獲得同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一年2部神作,這在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成績。

加上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讓他成為公認將商業性和藝術性均衡結合的最好的導演之一。

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眾多影片中,合作的大牌演員極多,耳熟能詳的包括阿湯哥-湯姆 · 克魯斯,摩根· 弗里曼,裘德 · 洛,馬特 · 達蒙,澤塔 · 瓊斯等,2002年的《貓鼠遊戲》更是由影帝湯姆 · 漢克斯,搭檔小李子-萊昂納多 · 迪卡普里奧聯袂出演。

《頭號玩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謝謝你,玩我的遊戲」。

我也想對斯皮爾伯格說,謝謝你,電影織夢者。


如果單以彩蛋數量而論,《頭號玩家》若是自稱第二,應該沒有其他哪部影片敢號稱第一。相對於小說原著海量致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梗,電影版做了大量修改,替換植入了大量80後、90後、乃至00後都能明白的梗,讓影片更能契合時下主流觀眾的口味。

片中到底出現了哪些遊戲、電影、電視、動漫和音樂梗?編導在原著的基礎上有何改變?這些彩蛋的選擇,主要是看能否獲得版權方授權,還是有其特殊含義?顯然,所有彩蛋選擇,最後都得斯皮爾伯格點頭,那他對彩蛋的使用、和劇情角色關係場景氛圍構圖等電影本體方面的考量,是如何權衡的?且看下文為您一一道來。

【遊戲篇】

《頭好玩家》的故事,是尋找遊戲中的終極彩蛋。獲取彩蛋的過程,也是遊戲。所以,讓我們先看看片中包含了哪些遊戲類的彩蛋。

看過電影的觀眾,都知道最後一關和一個名叫《大冒險》(Adventure)的遊戲緊密相關。電影版改動了絕大部分和遊戲相關的內容,唯獨保留了用《大冒險》作為最後的測試。

一方面,是因為該遊戲是八十年代最暢銷的遊戲之一,開創了動作冒險和奇幻風格的潮流。在那個時代,如果家裡擁有一臺雅達利2600型遊戲機(下圖),差不多都會玩過這套遊戲。

更重要的,是《大冒險》隱藏了目前已知的史上第一顆遊戲彩蛋:玩家只要能進入一個密室,就能調出該遊戲作者的名字——Warren Robinett。從此以後,隱藏彩蛋不僅成為雅達利出品遊戲的常規,也基本成為其他遊戲追隨的一個設定。

《頭號玩家》中的「綠洲」虛擬系統,堪稱終結一切遊戲的遊戲,其終極彩蛋要通過史上第一顆遊戲彩蛋來獲得,初始和結束合為一體,這纔是完美的設定。所以,這個梗必須在電影中得以保留,斯皮爾伯格也無法改動。

以道具而論,全片遊戲相關的彩蛋中,沒有比《大冒險》以及那臺雅達利2600遊戲機更重要的了。其他從經典遊戲中借用的梗,多數是工具性質的。比如角色手中的武器。

像男主角在最後大戰中「召喚」出的一款火箭筒,就是來自微軟暢銷遊戲系列《光暈》中的SPNKR Rocket Launcher:

影片開幕Aech出場在PvP場景裏大殺四方時,用的也是來自《光暈》的武器:

那是該遊戲系列中很常見的一把突擊步槍:

深入敵後的女主,在戰鬥時從自裝備庫變化武器,其中有一款是來自《戰爭機器》中最為標誌性的鏈鋸槍:

在最後一戰中,男女主一度打光了子彈,其他夥伴將自己的武器扔給他們用,那些看起來也像某些遊戲中的武器,可惜鏡頭太模糊看不清楚。

在「綠洲」系統中,玩家可自由設定自身形象(Avatar)。電影中有許多來自著名遊戲的角色,他們多出現在大場面羣戲當中。

比如在開場介紹「綠洲」系統的PvP場景中,最先出現的就是兩撥人馬對沖,一邊是蠍子大軍:

另一邊則很奇怪的是些鴕鳥:

其實,它們分別致敬的是雅達利經典遊戲《飛天蜈蚣》(Centipede):

和街機經典《鴕鳥騎士》(Joust):

後者尤其值得強調:在原著中,男主獲取銅鑰匙可不像電影中這般輕鬆,要和那一關的大Boss拼玩《鴕鳥騎士》的技能,三局兩勝才能過關。

可能由於需要「與時俱進」的原因,電影版並沒有將該遊戲作為第一關賽制。但是,與該遊戲相關的內容,在片中也多次出現。比如在Aech的工作間裏,就有一臺該遊戲的街機,結尾「綠洲」創始人哈立德的童年臥室內,也有該遊戲的海報。甚至連男主角的VR眼鏡外殼上,也有改遊戲的貼紙作為裝飾。當然,「鴕鳥騎士」也參加了結尾大戰:

上面截圖中圈出來的另外兩位,經典玩家們可能不太熟悉,因為他們都是相對新發遊戲中的角色。大塊頭那位是2016年全平臺發行的《天生戰狂》(Battleborn)中的El Dragon:

另外那隻青蛙,則來自1991年首發任天堂平臺的《忍者蛙》(Battleloads):

同樣在最後大戰中比較顯眼的遊戲角色,有來自《光暈》(Halo)的精英小隊:

甚至在同一鏡頭中出現了四位經典遊戲角色,還都是女英雄:

眼尖的觀眾,應該很容易認出她們:《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中的Cassie Cage,《街頭霸王》系列中的春麗,《古墓麗影》中的勞拉,和《守望先鋒》(Overwatch)中的Tracer。右下角那些骷髏,不是來自遊戲,在後面電影篇會提到。

在上圖中從Tracer和春麗二人中間露出一個腦袋的,也不是無名之輩,她是《質量效應》中的女指揮官:

你如果好奇,《質量效應》中的男指揮官Shepard,不會也在本片中吧?

還真是,不過他是出現在早前的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場景中:

像俱樂部那種人潮洶湧、燈光昏暗的場景,最適合「塞入」某些彩蛋角色了。還是在Shepard出鏡的場景中,前凸後翹的勞拉站在吧檯邊:

而藏在人羣中的,還有《街頭霸王》中的野獸派格鬥家布蘭卡老師!遺憾的是,他居然很罕見地站直了。

除了布蘭卡和春麗,同樣來自《街霸》系列的帥哥隆(Ryu),在開場的賽車場景中,也有出鏡:

在最後的大戰中,男主單挑大Boss挑索倫託(Sorrento),在幾個轉身連踢的武術動作後,來了招明顯偷師隆的波動拳。

在一些更昏暗的場景中,還混雜著玩家們本該很熟悉的硬角色,比如《毀滅公爵》(Duke Nukem):

可能需要放大點才能看出端倪:

看那身行頭,的確是本尊無疑了:

和這些躲躲閃閃0的遊戲角色相比,來自《真人快打》系列的戈洛(Goro),其待遇簡直要甩同行無數條街:

誰讓他被女主選用來整蠱男主呢?

片中一些遊戲相關的佈景或道具裝飾,也很隱蔽,不仔細看會直接無視。比如在電影開場對「綠洲」的介紹中,有一個用帶材質貼圖的立方體建造的世界,明顯是致敬沙盒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

在女主角街頭賽車段落中,在她那款阿基拉戰車車身上,有幾款噴繪裝飾:

其中有一款,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街機遊戲《喫豆小姐》(Ms. Pac-Man)那頗為妖嬈的造型:

就連角色的衣著,也都代表其遊戲品味。比如在檔案館顯示的記憶場景中,哈立德穿的那件T恤:

上面印的,就是一款經典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

八十年代生人的小鎮青年,沒準當年還可能在家鄉電影院或錄像廳外的遊戲室玩過。

同樣是街機經典的《防衛者》(Defenders):

絕大多數觀眾可能沒在片中看到。其實,在結尾男女主角幸(Bao)福(Fu)生活的公寓內,就有一臺那樣的主機。等出了4K藍光,大夥不妨瞪大眼睛求證一下。

片中的一些臺詞,也用上遊戲的梗。比如在Aech的工作間內,初次會面的男女主角尬聊中,就問到偶像哈立德喜歡的一些遊戲:

※最喜歡的射擊遊戲——1997年首發的任天堂64機型遊戲《黃金眼》(GoldenEye),改變自同名007系列電影;

※ 最喜歡的多人遊戲角色是Oddjob,也是來自007系列《金手指》中的反派角色,就是那位長了一副亞洲面孔、五短身材、愛拿禮帽當武器的傢伙。不過,哈立德偏偏喜歡將該角色設定為「不用武器」(slaps only)狀態下玩,可謂藝高人膽大。

※ 最喜歡的賽車遊戲——世嘉(Sega)發行於1981年的《Turbo》。

這些都是死宅向的談話,一般觀眾不瞭解也無所謂。

在片中衝擊第三關的考驗中,領先一步的反派手下,在猜測哈立德最喜歡的遊戲。他們提到的遊戲名目中,除了前文提到的《鴕鳥騎士》和《防衛者》。,還包括1979年首發的街機遊戲《爆破彗星》(Asteroids)、雅達利2600經典遊戲《尋劍》(Swordquest)和《陷阱》(Pitfall)。不過,這些都被否定了。最終確認,哈立德立意要人玩的,是《大冒險》。

【電影篇】

《頭好玩家》小說原著中,哈立德簡直相當於一部七八十年代流行文化百科全書,電影也看了不少,書中還提到了本片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一些經典之作,如《大白鯊》和《奪寶奇兵》。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據說斯導可以迴避了對自己的作品的指涉。但是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完全不表現,似乎也說不過去。所以,有時候也得「意思意思」。比如以這樣的方式:

這頭霸王龍追逐的方式,讓人想起斯導的《侏羅紀公園》。不過,這段街頭賽車戲的亮點,還得數金剛:

尤其是這個附立大廈頂部的造型,活脫脫是1933年版《金剛》經典場景再現,連空中飛行的老式飛機都還原了。

小說原著中,並無《金剛》有關的彩蛋。可見編導只是根據電影場景的需要,來選擇合理的橋段來致敬。

比如在哈立德檔案館內,女主化身《真人快打》遊戲中的戈洛來調戲男主,最後更是來了一個異形爆胸的梗,將男主嚇得夠嗆:

初看這一場景,似乎和《異形》無任何關聯。但考慮到「爆胸」這個梗的惡趣味,同樣是迷影客的女主,出於整蠱的目的玩一下這招,還是比較合適的。

隨後的《超人》梗,也是如此:

在迷影文化圈中,超人用根本無法改變外貌的眼鏡作為常人偽裝,已經是一個玩笑梗,斯導在這裡不過是順勢發揮罷了。

同樣屬於「順手拈來」級別的電影彩蛋,還有當「鋼鐵巨人」(Iron Giant)最後掉進巖漿時的手勢,和《終結者2:審判日》中T-800英勇自盡時的豎拇指造型一致:

這招幾乎可以用在所有捨己為人、英勇赴死的機器人身上。

比以上這些用得稍微正式隆重的電影類彩蛋,就得考慮與影片情節和人物關係的融洽程度了。男女主角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跳舞那裡,明顯是致敬1977年的經典歌舞片《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無論是角色的舞蹈動作,還是舞場地板設計,都濃縮了致敬對象最經典的一面。但這種致敬,並非照搬,而是將對象最華彩的章節——包括歌曲(片中此段的Stayin』 Alive,是來自同名電影,而非《週末夜狂熱》)——按照《頭號玩家》這場的需要串接到一起。原著裏,也僅僅提到七十年代好萊塢銀幕舞王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而沒提及具體片名。斯導此般處理,可謂與原著異曲同工,同時又突出了電影媒體視聽語言更為動人的力量。

當然,全片中最狂熱的致敬,狂熱到超出彩蛋範疇的致敬橋段,是第二關的《閃靈》(The Shining)段落。

對Overlook酒店場景的再造,苛刻到就算庫布里克複生、可能也難看出差異的程度。

原著中沒有這一段。小說中第二關的要求,是玩家必須全程扮演1983年的電影《戰爭遊戲》男主角,不能說錯一句臺詞,不能做錯一個反應,才能過關。電影版將場景該為《閃靈》,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當代觀眾的口味,另一方面恐怕是為了斯導那點作為庫布里克粉的小心思。

除開如此大張旗鼓的致敬,片中其他佈景類的彩蛋,就要隱蔽得多。

比如第一關街頭賽車段落中,出現的影院廣告牌:

如果去出施瓦辛格的作品目錄,是肯定沒有那部《Jack Slater III》的。此梗出自魔鬼大帝的一部票房滑鐵盧作品《最後的動作英雄》(Last Action Hero),是以片中片的形式虛構的一個電影系列。

哈立德的記憶檔案館,是片中的一個重要場景,主角們解謎攻關,都離不了。如果注意一下該館大廳的桌椅陳設:

會發現它們很像1985年青春片《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中那幫差生被留校察看的大廳:

無論是顏色、用料、式樣,幾乎一模一樣。難道是巧合?

應該不是,《早餐俱樂部》的導演約翰·休斯(John Hughes),是原著中提最多的導演之一,哈立德非常喜歡他的作品,男女主角他們也對其作品爛熟於心,包括這部《早餐俱樂部》。

同樣可能處於迎合當代觀眾的考慮,電影版《頭號玩家》中,並沒有其他約翰·休斯作品彩蛋。斯導也許是通過如此巧合的佈景,來表示自己並沒有忘記原著的設定。

相對而言,片中一些來自其他電影的標誌性道具,就好認得多。

比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系列中那輛DeLorean跑車:

在原著中,它只在個別場景中露面,發揮的作用遠沒有本片中大。小說裏男主也對該車進行了改造,比如在車身上加上《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的標誌等。電影版中,似乎只體現了一項改造:

那就是加上了經典美劇《霹靂遊俠》(Knight Rider)中那輛KITT車獨特的標誌。

斯皮爾伯格是《回到未來》系列的監製,該系列在美國科幻影史和大眾流行文化史上,都有比較深遠的影響。因此,與它相關的彩蛋,在片中還有好幾處。比如在Aech的工作室,女主稱男主為Marty McFly,那是《回到未來》系列男主角的名字。

更為隱蔽的,是Aech的工作室還貼了這樣一張海報:

那其實是《回到未來1》中黑人市長Goldie Wilson謀求連任的競選海報。如此細微的迷影道具都有收藏,充分證明Aech不愧是與男主「臭味相投」的死黨。後面還會提到,片中有更多體現Aech技宅實力超強一面的隱蔽彩蛋。

既然說到車了,片中第一關賽車段落,自然有數量來頭不小的車:

在這個鏡頭中,和主角們以及來自《街頭霸王》中帥哥隆(Ryu)的賽車停在一起的,分別是(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 經典美劇《天龍敢死隊》(A-Team)中隊員出勤常用的麵包車;

※ 《瘋狂的麥克斯2》中主角的進階款Interceptor;

※ 日本動畫《極速賽車手》(Speedracer)中主角的愛車馬克5號(Mach-5);

※ 60年代美劇《蝙蝠俠》系列中的蝙蝠車。

片中,蝙蝠車明顯給Aech的「大腳怪」給撞下了斷橋,眼見是毀掉了。麥克斯那輛Interceptor,也難逃脫傾覆的命運:

就像羣戲中號安插人物彩蛋一樣,機車扎堆的場合,也適合安排可致敬的各型車輛。女主角駕駛的那輛摩托:

就是日本動畫片《亞基拉》中男主的機車。

同樣在該賽車場景中,也出現了1983年電影《克里斯汀魅力》(Christine)中那輛紅到魅惑的普利茅斯狂怒(Plymouth Fury):

一些本身就是標誌的彩蛋,只要是粉絲都會一眼瞅見。

像哈立德自拍葬禮的那段視頻,畫面上經典美劇《星際迷航》中的聯邦標誌,讓人難以忽視。相對於原著中的《希德姐妹幫》(Heathers)梗,《星際迷航》顯然受眾更廣。

男主穿著去約會的那身行頭:

來自八十年代的Cult片《天生愛神》(The Adventures of Buckaroo Banzai Across the 8th Dimension)。這部異常鬼馬的電影,固然是男主的心頭好,也讓同樣古靈精怪的女主眼前一亮。而且,該片也是原著作者兼本片編劇大人的心頭好,他作為職業編劇的頭一個本子,就是寫《天生愛神》的續集。

在俱樂部遭襲後,女主迅速調出了自己的反擊武器:

原來是一款《異形2》中女英雄瑞普利用的電磁脈衝步槍M41A Pulse Rifle:

男主後來拋出的「澤米基斯魔方」(Zemeckis Cube):

其實又是一個《回到未來》梗,澤米基斯是該系列的導演,這一系列玩的又是時間梗,斯導是用這個道具跟老朋友開玩笑哩。

在最後的大戰中,出現了不少經典電影道具。就槍械武器而言,有《瘋狂的麥克斯》系列主角那把雙筒霰彈槍:

有來自《巨蟒與聖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中搞怪大殺器「神聖手雷」(Holy Grenade):

《巨蟒與聖杯》在原著第三關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斯導的選擇很聰明,惡趣味之餘又合情合理。

在最後的大戰中,最為標誌性的道具,非男主手中高舉的那臺立體聲收錄一體機莫屬:

這是向《情到深處》(Say Anything)中的經典場景緻敬。舉起機器「廣而告之」的用意是一樣的,不過一個播放的是愛,一個傳播的是戰鬥的號召。

和遊戲梗一樣,《頭號玩家》電影中,在數個羣戲場景中,也植入了大量其他電影中的角色作為龍套。

像開場介紹「綠洲」系統時在爬珠穆朗瑪峯的蝙蝠俠:

PvP場景中被Aech消滅的、來自《猛鬼街》系列的經典反派弗雷迪·克魯格(Freddy Krueger):

《辛巴達七航妖島》中的獨眼巨人:

《機械戰警》系列中的招牌主角:

以及《十三號星期五》系列的癡漢主角傑森老師:

等等,都屬於純屬好玩的彩蛋植入,並不承擔任何敘事或表意的功能。換成別的任一電影角色,都對本片無任何影響,完全取決於獲取授權的難易。

可以說,屬於這一團體的角色類電影彩蛋,是最多的。而且,他們多半在前面的場景和最後的大戰中,都有出現。比如說電影版《忍者神龜》系列的四位主角,來自《魔戒》系列的甘道夫巫師等,就不一一截圖了。

前文提及的該圖中下方那位「骨骼」清奇的主兒:

貌似來自《鬼玩人3:魔界英豪》(Army of Darkness)中的鬼界小鮮肉。

還有人在對抗IOI的人羣中,發現了《星球大戰》老三部曲中賞金獵人波巴·費特(Boba Fett)大人的身影:

原著中星戰人物有更多出鏡,比如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擔任DJ的,就是R2-D2老師。之前有傳言,說斯導尋求迪士尼授權星戰相關彩蛋被拒;後來斯導自己闢謠,說迪士尼其實很大方,他是考慮到目前人家正主推新的三部曲,自己太大張旗鼓吹捧老三部曲、特別是在老朋友凱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現任盧卡斯影業主席的情況下,會顯得不給面兒,所以才沒多設置星戰相關彩蛋。

在最後的大戰中,來自動畫片《鋼鐵巨人》中的機器人:

和來自經典怪獸片《哥斯拉VS機械哥斯拉》(Godzilla VS. Mechagodzilla)中的同名怪物:

可以說為正反兩方做出了表率,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原著中幹掉機械哥斯拉的,是奧特曼超人。但以斯皮爾伯格之能,也沒搞掂其授權。

不過,在整個最後大戰中,最讓個人眼前一亮的龍套彩蛋,是這個小傢伙:

來自《鬼娃回魂》(Child』s Play)系列中的鬼娃查克(Chuck)。

據說,在前面俱樂部和最後一戰場景中,還有更多的角色彩蛋等待探索。這裡僅列部分,諸位看官可待藍光發行後自行檢測:

※ 《地獄男爵》(Hellboy)中的地獄男爵;

※《超能查派》(Chappie)中的查派;

※ 賣拷貝《變形金剛》系列中的擎天柱、大黃蜂、威震天和御天敵等;

※《阿凡達》中的納威人;

※《捉鬼敢死隊》中的棉花糖巨人;

※《環太平洋》中的「危險的吉普賽人」(Gipsy Danger);

※ 印第安納·瓊斯本尊;

※《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瓦力;

※《鐵甲鋼拳》(Real Steel)中的Atom; ※

※《終結者2》中的T-1000;

※《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的傑克船長;

※《特種部隊》(G.I.Joe)中的「蛇眼」和「公爵」;

※《飢餓遊戲》的女主角坎特尼斯;

※ 哈利波特

……

小說原著中,主角們之間的對話,經常充滿流行文化指涉的機鋒,有時則是直接援引電影臺詞。電影版中也有一些表現。

當男主角終於通過第一關時,哈立德以其巫師形象出現,並對他說:「賽車玩得不錯啊,學生!」(Nice racing, padawan!)這是一個星戰梗:

是模仿尤達大師的口吻、對後輩表示親切致意。

《頭號玩家》電影中,男主在了哈立德的感情故事後,感嘆Kira就是哈立德一生的「玫瑰花蕾」(Rosebud)。這是句《公民凱恩》的臺詞梗:

意寓神祕而貫穿始終的人生線索,本片中特指哈立德、Kira和Og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片中的搞笑角色I-R0k,在當老闆索倫託面臨幾乎所有「綠洲」玩家的對抗時,很不合時宜地說了一句:「有朋友就不算失敗!」(No man is a failure who has friends.)這句臺詞,來自經典暖心電影《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

同樣是這位I-R0k,在啟動神器Orb of Osuvox時說的一長串咒語,貌似瞎編,其實來自1981年的電影《黑暗時代》(Excalibur),片中梅林為烏瑟(Uther)易容時,用的就是同一套咒語。

【音樂篇】

本片的預告片,採用瞭如下樂隊作品,但它們並沒有出現在正片中:

※ A-ha樂隊的《Take on me》

※ Rush樂隊的《Tom Shawyer》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說原著中,Rush是哈立德最喜歡的樂隊;整個第二關,都與該樂隊的作品息息相關。

電影中Aech在現實中,就穿了一件Rush最著名專輯《2112》的T恤:

斯導的用意在於告訴原著粉們,雖然他降低了Rush相關彩蛋在影片中的作用,並不表示他忽略了該樂隊在角色心目中的地位。

片中其他出現的流行曲目,基本上都是八十年代的勁歌金曲。而且,從其歌名或歌詞中,不難理解斯導選用的理由,是為了烘托當時場景的氛圍。比如:

※ 範·海倫樂隊那首《Jump》,作為影片的開場曲。除了曲子本身激昂的基調外,歌名也很應景,讓觀眾有一種「跳入」VR世界的感覺;

※ Joan Jett一首《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出現在第一關街頭賽車開始前的場景。男女主角正是在那裡相遇,男主角一見傾心。可以說,這首歌提前「預示」了他們的關係。

※ 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中,在男女主角上位碰面時,播放的歌曲是Daft Punk樂隊那首《Lose yourself to Dance》。其實,也是在為二人接下來個共舞熱身。

※ 威猛樂隊那首《Wake up before you go go》,如同原著一樣,還是男主角的鬧鐘音樂,歌名同樣很應景。

※ The Bee Gees那首《Stayin』 Alive》,如前所述,其實並不是該段所致敬的《週末夜狂熱》中的歌曲,但風格更典型,而且歌名很恰當地反映了男主此時心境。

※ 在最後的大戰前,當男主角舉起收錄機時,響起的是Twister Sister樂隊那首《We』re not gonna take it》,歌名一如當時情境,將「綠洲」玩家們的眾志成城渲染得越加熱血。

※ 當機械哥斯拉出現、以及五人組進入《閃靈》情境時,都很應景地響起各自電影配樂的經典片段。

與這些歌曲寓意的彩蛋相比,Prince、邁克爾·傑克遜、杜蘭·杜蘭等作為服裝梗出現的,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動漫篇】

前面說了,原著中正面對抗機械哥斯拉的,是奧特曼。因為沒有得到授權,斯皮爾伯格最終採用的是來自《高達》(Mobile Suit Gundman)中的RX-78-2型機甲:

需要指出的是,片中運載高達的,是來自美劇《螢火蟲》(Firefly)系列中的「寧靜號」(Serenity)飛船:

女主機車上,除了前文提到的《喫豆小姐》裝飾貼,還有漫畫版《神奇女俠》《最偉大的美國英雄》的圖標:

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的人羣中,出現了DC旗下角色喪鐘(Deathstroke)大人:

還有DC旗下的小丑和哈莉:

最後大戰中,還有死射(Deadshot)的身影:

據說,黑寡婦、鷹眼都在俱樂部裏,而夜翼(Nightwing)、死侍(Deadpool)、鋼鐵俠、蜘蛛俠、洛基(Loki)和滅霸,也都出現在最後一戰中。不過,筆者在影院沒注意到。有心人可在高清媒體出現後求證。

片中最後送大反派索倫託上西天的,似乎是不知名目的古怪玩意兒,電影遊戲動漫作品中都找不到相關指涉。實際上,那是一個玩具彩蛋。送索倫託上西天的,是個瘋狂球(Madball)炸彈。

瘋狂球本身,是重口味橡膠玩具,彈性非常強,用力捏的話,還能爆出眼球或大腦。它不僅出現在最後一戰中,在男主的高架棚屋場景中,也有出現:

【極祕篇】

除了以上彩蛋,影片在美術設計階段,還設定了很多。可惜,因為鏡頭和燈光的緣故,不說在影院中,就算在高清藍光截圖中,也難以發現端倪。

這些場景,多半是片中技宅角色們的棲身之所。因而,他們所有的興趣愛好,都能反映在場景設置中。

比如Aech的工作間內,就有如下隱藏得很深的彩蛋:

比如來自《機械戰警》系列中很經典的ED-209機器人。

還有惡搞星戰的《太空炮彈》(Spaceballs)中搞怪飛行車Winnebago Chieftain 33:

70年代美劇《太空堡壘》(Battlestar Galactica)中的戰機Colonial Viper starfighter:

約翰·休斯經典作品《春天不是讀書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的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1961年型號的法拉利250 GT California,總共只生產了不到100輛;號稱「世界之王」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也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弄到一輛。

還有一架來自《巴克·羅傑斯在25世紀》(Buck Rogers in the 25th Century)的雷電攻擊機Thunderfighter:

經典日本電視動畫系列《星際牛仔》(Cowboy Behob)中的劍魚II型飛船:

注意Aech手肘部位的桌上,似乎還有一個小的該飛船模型。

這個工作間內,還有源自電視動畫《空中戰警》(Exosquad)中的機甲:

最後,還能看到懸掛在空中的、源自《2001太空漫遊》中的修理艙:

同樣收羅、展示了成堆寶貝的,還有男主充當遊戲室的爛車空間、哈立德的童年臥房,以及男女主角結尾生活的公寓。

編導之所以在這些空間安排那麼密集的彩蛋,其實是用道具凸顯人物性格:看他們生活的環境,愛的東西,就知道他們是什麼人。

那麼,瞭解了這麼多彩蛋之後,你會對《頭號玩家》電影有更深的認識麼?


應該看到,作為72歲高齡的斯皮爾伯格,能夠在耄耋之年仍舊出來這麼有想像力的作品,還是挺值得人敬佩的。

裡面的彩蛋讓不少人特別興奮,主要陣營包含了遊戲、動漫、電影三大陣營的粉絲,不少經典角色登場都能引起人羣一陣騷動。

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兼顧了時下潮流熱點和情懷。前者主要體現在對未來VR數字技術發展的前瞻,後者則體現在彩蛋和一些對傳統價值觀的維護上。比如,在影片結尾,繼承綠洲的5個人決定偶數天關閉伺服器,讓大家能夠重新回歸現實。其實提倡的就是要多把時間花在現實中,而不能過多把時間浪費在虛擬現實上。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其傳遞的諸多價值觀很多都是潤物細無聲的,讓你不經意間感受到他想表現的主題,這一點是最讓人值得稱道的地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