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原文中: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綉從賈詡計,復以眾降。語在詡傳。綉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綉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綉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從破袁譚於南皮,復增邑凡二千戶。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未有滿千戶者,而綉特多。另有:張綉投降曹操,被封為宣威侯,置宣威侯國。而同時期的夏侯惇在官渡戰前就被封為高安鄉侯,爵位上也不能與張綉相比。

張綉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跟他之前的經歷不無關係。張綉是董卓部將張濟的侄子,張濟死後張綉接管了張濟的兵馬並駐紮在宛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張綉率眾投降,曹操納了張濟的遺孀,張綉因此懷恨在心,臨陣反水,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戰死,後官渡之戰,袁紹和曹操同時派使者招降張綉,張綉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在官渡之戰上立有戰功。

結合張繡的歷史,曹操不得殺之而後快,但曹操沒有這麼做,反而授之以最高的爵祿,並為自己的兒子娶了張繡的女兒,只是因為:張綉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之前跟我有這麼大的仇恨2,他投降我我非但沒有殺他,反而給他最高的爵位和封邑,你們其餘的還有什麼顧慮的呢?

這種手段歷代以來都有,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雍齒獻出了豐縣投靠了魏國周市,劉邦非常痛恨他。劉邦登基後恩賞功臣封為列侯,他聽說有人不服,天天發牢騷,於是劉邦問計於張良說陛下最恨誰就厚賞誰,這樣讓所有人都有得賞的希望。此中道理莫不如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