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聾兒的誕生對他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一場沉痛的打擊,在這條艱辛而又漫長的求醫,治療,康復的路上一些家長由於操之過急,不懂科學康復知識而會步入誤區,耽誤了孩子的康復進程。

誤區一,貴人語遲:

聾兒的言語康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發現、早幹預。很多家長寧願相信古語「貴人語遲」也不願接受家中又聾兒的現實。仍礙於所謂的「面子」而不給孩子佩戴助聽器。導致孩子錯過最佳的語言康復時機。

誤區二,有病亂投醫:

對於被醫生診斷為感音神經性聾的患兒,有的家長不相信醫生所告之的目前國際上仍無有效治療的方法,相反輕信一些廣告宣傳。結果在本部寬裕的經濟條件下導致康復費用喫緊,影響孩子的康復效果。

誤區三,人工耳蝸和助聽器選擇:

一方面,人工耳蝸適應症的過度放大,一些臨牀醫生給原本可以通過助聽器充分補償聽力的輕度和重度孩子也植入了人工耳蝸,給家長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給孩子增加了手術痛苦,也給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

另一方面,助聽器驗配師從助聽器銷售或保護孩子殘餘聽力角度過分貶低人工耳蝸的價值。其實,對於患兒平均聽損≤80dBHL時,助聽器是可以完全可以滿足聽力補償的,只有當聽損≥81dB,且佩戴助聽器3~6個月進行語訓後,效果不明顯者,在排除各種手術禁忌症的情況下考慮人工耳蝸植入。

誤區四,重視價格忽視專業:

隨著助聽器產品不斷開發創新,很多新型產品呈現在家長面前,個廠家的宣傳使得家長舉棋不定,而國內的助聽器經銷商的驗配水平更是千差萬別,魚龍混雜。一些技術服務水平低下的驗配機構為了生存,開始以各種促銷手段,打折等低價誘惑消費者。由於助聽器為進口配件組裝,價格相對較貴,對於聾兒家長感覺經濟上承受起來較貴而忽略了助聽器驗配所需要的專業性。殊不知驗配不當的助聽器很難滿足孩子的實際聽力補償需求。聲音放得過大過小,過尖過粗,對孩子都達不到康復效果,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孩子的殘餘聽力進一步受損。輕則影響康復效果,重則錯過孩子大腦語言皮層發育最佳時間,耽誤孩子一生。

誤區五,助聽器越調越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的發育,想獲得孩子準確的聽閾相對較難。聾兒的助聽器就需要經過反覆多次的調試。很多家長就認為多調試幾次,助聽器補償效果就越接近孩子的需求了,其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孩子準確的,全頻率的裸耳聽閾數值,當和之前的數值發生改變時才進行調整。而非盲目的在聽閾值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時就定期進行多次調試。

以上總結的五點誤區,希望聾兒家長及時對已犯錯誤儘早改進,更大程度上幫助到每一位聾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