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離式衛生間源自日本,之所以分離式衛生間能在日本形成普及並開枝散葉拓展到國內有這麼幾個原因:

  • 大部分中小面積的日本住宅無論是「一戶建」還是公寓樓,都只有一個衛生間,主卧極少配置「主衛」;
  • 馬桶區的獨立:在日本人看來,如廁是污穢的,沐浴是潔凈的,二者完全不可能在一起(酒店和極小的公寓會在一起),在住宅內二者不相鄰是很多見的,如門口有水盆便於洗手,而馬桶可能在走廊邊的情況。
  • 在日本淋浴和浴缸是一起的,且浴缸內的水是家人共用的;

在將這些特點和習慣和國內對應下,就會發現為何不能照搬了;

  • 在國內無論剛需還是改善戶型,人們首先是將潔面/凈手/如廁/淋浴以及浴缸都歸於衛生間的,就像卧室必須有床和衣櫃,缺少其中一個就違拗了人們日常的認知和習慣;

剛需戶型要進行功能分離意味著要將其他區域的面積縮減,顯然這讓小戶型更小(傷口撒鹽之舉);

改善戶型購買主力在35-50歲之間,改善戶型改善的就是有更好的社區配置,更大的面積,更多的居室數量,更好的私密保護,而改善戶型內將衛生間取消一個做了三分離或四分離,很明顯人們對改善的期待。三室配雙衛(哪怕二者都很小)才符合人們的期待。

改變認知和習慣是一件極容易產生種種爭議的事情,對於任何一件商品來說,爭議的產生很可能影響後期的銷售,增大銷售的難度和進度,進而影響到企業回款和再投資,典型的吃力不討好。

  • 國人對於如廁和沐浴並不像日本一樣有很強的分割意識,且浴缸的水家人並不共用,浴缸也僅僅是升級配置的而一種,也非剛需。

以上是兩國在習慣上的對比印證,再說國內的大環境;

地價高舉,人群聚集是近10-15年逐年累積,想控制總價要麼低單價要麼低數量,在單價沒空間的情況下只能盡量小一點,來實現控總價的目的;

總價低了,面積小了,但人沒少,自己/父母/孩子在一個屋檐下只是早晚而已。

在購房時只要是家裡幫忙,那父母的意見必然是主導,分離的設計價值在長輩眼裡並不是一個值得多投入/可重點衡量的亮點,而居住者前期多為子女,子女對分離又是想要和需要的;這樣就形成了很尷尬的錯層;

在直白一點就是生產者調研的是購買者的需求,但購買者和使用者並不是同一個人。

以上。


很簡單,絕大部分人能力內能買到的房子,面積不夠大


我家使用面積六十多平,雖然浴室和衛生間挨著,但是中間有堵牆,用得挺好,算乾濕分離嗎?


分離不用砌牆的啊!砌牆不用占面積的啊!分離代表每個空間都是獨立的,不能交叉利用。日本那些衛生間佔總房子面積20%以上的。所以現在你可以告訴我了,你願意買個100平的房子然後衛生間是20~30平的嗎?


因為面積太小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