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見朋友帶著兒子逛街,手裡一大堆學慣用具。仔細一看:拼音讀卡,算數題卡……我問朋友,這是要幹什麼?朋友說,打算今年讓兒子上一年級。因為幼兒園開會說,今年小學一年級的入學年齡已經放到了12月底。但是自己家孩子的拼音和算數掌握的不夠好,所以想要自己給兒子補補課。

在和朋友的交談中,她說出了自己的焦慮:別人家孩子拼音掌握的特別好,可自己的兒子連聲母和韻母還有些混淆。加之算數也不是很敏感,覺得自己家孩子啥啥也不會。我勸朋友說:「你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一定要給孩子空間和時間,慢慢來,比較快!」

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了戰場上的一顆棋子,非要幼小的孩子衝鋒陷陣,而且還必須要求孩子戰勝一切敵人。為了孩子能贏,家長就給孩子製造各種盔甲。然而卻沒有想到孩子在重重的盔甲之下,踽踽獨行的背影。

1、焦慮只會徒增煩惱

我家大寶今年四年級,孩子在上幼兒園的那個暑假裡,我才正兒八經地教孩子學會了自己名字的筆畫,而且拼音孩子也依然是會混淆聲母和韻母,其他更是有點「一塌糊塗」。

小學初期,孩子很是焦慮,但是我沒有焦慮,只是耐心陪伴著孩子。因為我知道家長焦慮直接影響的就是孩子。

2、童年需要快樂陪伴

我總是勸身邊的朋友,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尤其是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因為步入了中學,想要給孩子愉快自由的活動時間,也會成為很多家長的奢望。

同事家剛上初一的兒子,長大以後的願望竟然是找個可以睡夠覺的工作;小區裏女兒的玩伴,自從上了中學,就再也沒有和女兒一起玩的機會……

作為家長,不要總認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為了孩子將來好」,這些自認為的理由不是剝奪孩子成長快樂的藉口。所以,不要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在孩子上了小學,陪著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的節奏,接受新知識,在舒適的環境中孩子接收新知識的能力會很強。如果一味在不適當的年齡,「填鴨式」灌給孩子知識,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摧殘。


一年級孩子是不是都會認字了?會認字,但識字量每個小孩都不一樣,現在很多孩子都是超前補習,有些孩子幼兒園大班,基本把一年級的知識學完了,所以一年級學起來很輕鬆。而我們這邊公辦幼兒園基本不教一年級的知識,我們也沒送去補習班,孩子的識字量也不多,但是我認為跟著學校的節奏走沒有錯,孩子目前一年級下學期,識字量明顯多起來了,因為上學期拼音學會了,識字量自然就多了。

你家孩子看書多是好事,閱讀量多,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自己寫作能力。你提到一年級才學20以內加減法,是不是浪費時間,答案是否定的,教材不是隨便編的。都是根據大多數孩子的接受能力,平均水平等等綜合考量後決定的。

你說簡單,但是對於有些孩子很難,因為20以內加減法涉及到進位不進位,已經有些難度了,如果這部分運用熟練了,對孩子以後100以內加減法,多位數加減法幫助很大的。你越是認為基礎的知識,越應該重視,必須熟練。如果你認為你家孩子已經全部掌握了,你可以教他下學期要學的內容,比如說認錢,一年級下冊的內容,說難不難,但是對孩子來說,有難度,因為不是簡單的加減法,需要換算。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我們只需要他把課本知識掌握就行了,何必給孩子那麼大壓力。識字量多能怎樣,識字多,不代表就理解這個的意思,可能僅僅就是知道這個字讀音。雖然我們現在識字量比不上別人多,但是以後還是基本都會認。


我是宇軒媽,我的孩子上二年級。一年級的孩子不會認字的還是有不少,第一學期會多點兒,第二學期,因為孩子學了拼音,所以,對認字有了一定的基礎。

我兒子當時上一年級時,認字相對來說比較多,做題時基本不用我來讀題。但是,他們一個班級和同年級的孩子,有一部分人確實認識的字少,讀題讀不下去。當然這和每個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家長的引導有關。

孩子如果對認字很感興趣,喜歡多問家長,喜歡看書,家長也願意給孩子讀書,時間久了,孩子對認字有了一定的積累,當然也就認字多了,家庭環境的營造也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家長愛看書,讀書,孩子也會受到薰陶,熱愛讀書,那孩子認字也會多。

孩子如果對認字不感興趣,那家長可以做適當的引導,平時出門可以刻意讓孩子多接觸認字遊戲,孩子覺得是在玩,當然樂意去做,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收穫的。

所以,一年級的孩子會不會認字,認字多與少,都有上述情況息息相關。我是宇軒媽,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

以上圖片全部來自網路

我是七歲男孩的媽媽,我用親身經歷記錄孩子的點點滴滴。我的頭條號:宇軒媽育兒,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你評論,點贊,轉發。


一年級孩子絕大部分都能認識一些字了,只是識字量和識字的主動意識不同而已。

從孩子的發育成長來說,6歲的孩子有足夠的識字能力,只是身邊的成年人是否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

記得去年在一個學前班裡,二十多個孩子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1, 有一兩個識字能力很強的孩子,很明顯地鶴立雞羣,每次的故事時間基本上都能走進故事的思路,隨著故事的進展也能激發他的想像力,幾次故事課下來,就能確認這幾個孩子的思維擴散和理解甚至領悟能力要強於其他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由不得老師不表揚和欣賞,這樣每次的故事結束後,都能感覺這幾個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所吸收的東西要多,也能感覺到他學習的更大興趣,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

2, 也有幾個孩子對故事有很大興趣,可只限於聽故事而已,雖然在聽故事的時候也很好,可互動和主動的理解很明顯地較弱,這幾個孩子受故事氛圍和身邊孩子的影響比較大,如果身邊孩子不主動,他也就不會專心或者跟著故事的內容走,如果身邊孩子有較為優秀的孩子,那麼他也就被帶動地較為專註些,

3, 處於中間水平的孩子居多,這些孩子較為活躍,大多孩子能主動向故事老師詢問一些字怎麼讀,要求老師講故事給他聽,也很願意向比較出色的幾個孩子請教,他們認識了一些原來不認識的字,會高興地告訴老師,受到了表揚和肯定,他們表現地不僅是滿足,還有更大的興趣。

觀察這些孩子,我看到了孩子身後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是否用心。對於6歲即將上學的孩子,他們識字的能力是具備的,只是這種能力是否已經開始被運用起來?被運用地是否靈活和主動則是因家長因孩子而異。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對待自家的小孩?經常有家長和我講:(1)我朋友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為什麼我家孩子老是問題重重?(2)我朋友家的孩子特別自律,都不需要管教,我家孩子怎麼這麼費心呢?(3)孩子班上的一個學生,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為什麼我家孩子這麼內向?我想每個家長都應該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吧?所以在羨慕別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別人厲害的原因:

第一,良好的教育環境:這裡的環境不是指的學校環境,而是指家庭環境!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良好的學習氛圍!一年級的孩子,本身的要求,就是識字量要多於寫字量,但是學校學習的單字都是比較基礎的,所以課外拓展是尤為重要的!想讓孩子識字量增加,家長就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家長可以給孩子買帶有拼音的課外讀本,和孩子一起讀故事!

第二,保持孩子的讀書熱情:一年級的孩子讀書熱情基本為三分鐘熱度,所以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比賽」,保持孩子的熱情。我常用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比拼誰讀的快,當然,孩子讀的時間在我的時間一倍以內就算贏!這裡一定要記得讓孩子多贏,孩子喜歡贏得感覺,這樣會讓他們有成就感!

第三,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字義:大多孩子雖然認識字,但理解不了意思,這樣對孩子以後的閱讀理解的學習是有影響的,所以在讀的過程中,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去發現詞語,並主動幫孩子解釋詞語!解釋詞語不需要太專業,只需要讓孩子能理解意思就行。畢竟,解釋太專業,孩子仍然會不理解,毫無意義!或者我們可以用近反義詞的方式幫助孩子去理解詞義!

我想提醒各位家長,不要光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麼厲害。其背後的家長和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也是需要咱們去關注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比較費時費力的事情,要想讓孩子更出色,我們家長也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纔行,不能僅僅只當佛系父母。

很榮幸回答此問題,但願對您有所啟發!也歡迎各位評論!


您好,首先糾正一個觀點,不是說學校學到哪我們才應該學到哪裡。

說實話,一二年級的內容都是很基礎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功能,其實是掃盲。即讀完可以給學生們一個基本的知識儲備,以便於日後在社會上具有基本的認知能力。當然,我們不能說沒有讀完九年義務教育就沒有認知能力,這裡只是說明一下教育的一個大方向是如此。

對於渴望進一步學習的同學來說,高中,大學都是競爭很激烈的地方,而好的學校可以用競爭慘烈來形容。所以,很有有目標同時又執行力的家長,從孩子未上學就開始準備時非常正常的事情。

回到認字上面來,認字是為了閱讀,自主閱讀可以讓家長少費很多心思。所以提早讓孩子認字,可以早日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非常正常。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可是課本都沒要求,難道課本不是按照科學的教育理念編寫的嗎?當然,課本的推出是很多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光靠課本,是很難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的。

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孩子幼兒園大班的同學,目前識字量大概已經達到了2000的水平,平常的純文字類的書都是可以自主閱讀了。英文單詞300詞以上,能夠簡單的對話。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跟別人比,我自己的孩子平時主要是培養語言表達,比較喜歡講故事和背古詩。雖然識字只有幾百個,但是聽覺辭彙積累也是非常多的。同時我也會給她進行數學啟蒙,目前大概能心算100以內加減以及多位數豎式加減,乘法口訣基本背熟,但是單個提取還不是很熟練。

有朋友會問,提前學習這麼多有用嗎?實際上,我孩子的幼兒園沒有提前學任何東西。識字,數學,英語幾乎都是不教的。我只是每天利用她回來的時間,每天跟孩子玩半小時做啟蒙,堅持下來,就有了很大的積累。

其實,孩子在學前的啟蒙非常重要,從4歲開始,父母應該有意識的開發孩子的智力。這個開發,不是說一定要參加什麼培訓。其實,我本人是反對孩子早期參加培訓的。

因為我覺得,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非常重要。所以,推薦父母們在家跟孩子一起玩即可。

一個比較現實的事情,很多家長每天送孩子去培訓班的路上都要花1、2小時,可是就是不願意自己花時間陪孩子互動。有時候我們高估了教育的難度,覺得教育孩子是老師才能做的事。其實,家長是孩子很好的啟蒙老師。

我印象中,我愛好象棋是媽媽培養出來的,但是其實我媽媽連馬的走法都經常弄錯。但是這並沒有耽誤我後來的象棋走法,為什麼?家長承擔的主要是一個啟蒙和樂趣,讓孩子愛上即可,真正愛上,就會主動去學,自然也就能找到合適的老師。

其實,家長平時跟孩子多一些對話,慢慢找一些可以教孩子的材料。比如說尋找反義詞,其實這個內容,平時生活中到處都是。

看到一高一矮兩個人,就可以引導孩子感受高矮;

看到大小兩樣東西,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大小;

平時購物,可以感受多少,昂貴和便宜,美和醜;

坐車可以認識快和慢等等;

可以說,教育貫穿在生活當中,如果你留心,你可以給孩子講的東西很多。最重要的是,你有一個顆引導孩子的心。


一年級有部分孩子會認字是肯定的,但肯定不是全部學生。

一、部分孩子會認字的因為:

1、有些是孩子上幼兒園時,學校提前教了認字。

2、有些是家長自行教會了孩子認字。

3、還有一些是在外報了幼升小銜接班,提前上了一年級的課程,學了認字。

二、提前認字的優與劣。

1、提前認字的好處是可以自由閱讀,不用家長讀。這方面在孩子做作業時有一定的優勢,起碼不用家長讀題了。

2、早認字,提前學課程,這些雖有一定的好處,但也容易令學生對上課失去興趣。因為所以課程的都學過,老師再講課的時候,孩子因為已學過了,課程就變得沒新意了,孩子就容易學得沒趣,不專心聽講。

三、這麼多孩子已認字,自己應該焦急嗎?

1、其他同學都已學了認字,提前學了課程,未學認字的孩子應不應焦急呢?

我覺得是不必要的。如論孩子有無學過認字,老師講課都是按著課文一課一課講著去的。孩子只需著跟著老師的講課進度認真學就可以。

2、教育局有明文規定過幼兒園是不可以教小學課程的,拔苗助長敗多於利,短期來說是見到有些好處,但過早小學化學習其實是不利於孩子心智發展的。

3、從身邊多個例子來說,過早認字學課程的孩子,從短期來說是有一定的優勢,發展下去,優勢並不明顯。甚至更多是被其他同學後來居上。

所以孩子學習,真的不能操之過急,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該玩時就玩,該學時認真學,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感謝邀請。

首先說一下我的感受。如果像你朋友孩子這樣的基礎,上小學應該會比較輕鬆,在別的孩子拚命學拼音、計算這些具體知識點的時候,他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適應小學學習氛圍、培養自學能力等能力培養上去。如果引導的好,孩子的起步會比較好。

但是,千萬不要把小學的學習等同於具體的知識點,也就是說重點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要看是否養成了很好的上課習慣、作業習慣、思維能力。如果這位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年級的知識點,就急著去學更高年級的知識點,那就不對了。

說到我自己的孩子,在一年級前也基本達到樓主朋友孩子的水平了。但是,我並不會因為他掌握的知識點而感到高興,而是為他樂意自己去找書看、以讀書為樂趣的習慣感到高興。同時,我從不會提前教他課本上的東西,只是要求他提前預習,這樣他上課並不會覺得無聊,而且也養成了很好的自學習慣。

總而言之,掌握了多少知識不是關鍵,關鍵一定是孩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只有習慣好的孩子,將來才會有競爭力。(來自一個大學老師的切身體會)


感謝邀請!

一年級的小孩子肯定會認字了哦,至於認多認少,每個孩子每個因為家庭的原因會有不同的。

1、幼兒園都開始教識字嘍

現在我家的小孩子在幼兒園學前班,還是有識字課了,一個學期大致100個左右,有的是是要求會寫的,比如簡答的大、小、人、土等等,有的字是要求會認讀的,比如爸、媽、車、學校等等,每週有3節的識字課程要上,這個過程中孩子反覆的輸入,等到一年級的時候肯定是不會識字的,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2、 一年級認識多少根據家庭教育的狀況不同而不同

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比較重視閱讀,親子閱讀有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會給孩子讀字,這個過程的薰陶會讓孩子在不自覺中,認識不少的漢字。當然每個孩子家庭的教育不同,然後就沒有識字量的多少肯定有差異,不過基本的認字,在上小學一年級之前都是可以完成的。

3、如何利學校的時間

題主的描述中覺得大家都學了幼小銜接的課程,那麼很多的時候一年級學習的課程反而比幼兒園還輕鬆,那麼是不是浪費時間哦,我覺得這個其實也不用擔心,如果他的課業簡單,那麼他可以去學習一下其他的東西哦,孩子總是一個不斷的學習的過程,如果沒有課業負擔剛好可以去學學其他的也是挺好的!


各位家長,一年級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會認字了這個現象,根據各地市有所不同的,現在隨著小學階段的正規化,幼兒園的教學,已經不準進行小學的教學,也就是所謂的去小學化。關於這個要求,在全國各個省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已經全面鋪開,但是對於一些私立的幼兒園,我想還是沒有嚴格管理,另外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在進入一年級,為了更好的適應,也會提前讓孩子學一些幼小銜接班,這樣的話,他們也會學習到一些漢字。

首先應當承認,認識漢字的需要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而不需要家長的故意拔高。

在當前的情況下,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一年級適應,故意將孩子的學習任務進行的提高,在幼兒園大班時期,就已經為孩子學習了很多的漢字或者拼音,同時還為了孩子學習了一些一年級的數學計算,那麼我們認為這樣是不正確的,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現在教育部有關教育主管部門已經對此有了明確的要求,就是幼兒園去小學化,既然這個要求的提出,肯定是有教育專家的心理學家等一起來完成的,提出之後,為了不耽誤一年級的教學,我們現在在一年級的要求是零起點教學。

零起點教學,就是指在一年級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師應當面對所有的孩子,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沒有學過任何知識的孩子進行教學,這樣的話就保證了每個孩子的起點都一致,希望家長同志們能夠理解。

其次,不排除有些孩子學習和接受能力較強。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由於孩子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家長素質的影響,有的孩子的確是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但是在這方面上,我們是持保留態度的,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較強的話,我們還是建議讓孩子學習和接受一些動手能力,一些人生習慣的養成教育,如果實在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加強一些藝術類的訓練,讓孩子在這一方面充分發展,對於一些知識性,比如說漢字,拼音數字的計算等方面,我們還是建議讓孩子慢慢學習,不要過早的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從而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最後,還是要根據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進行佈置。

我們相信,每個家長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說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教學和提高要求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孩子身體和心理狀態,千萬不能因小失大,尤其對於小孩子的學習習慣,是一個從小養成的過程,如果過早的讓他學習有壓力,我認為對於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有害的,希望家長朋友們對此有個清醒的認識。

我們不太建議您的孩子在入學之前學習一些漢語或者拼音的,接近於一年級學習內容的知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