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脈脈有匿名帖稱,網易雲音樂投資原九天音樂核心團隊,將進軍音樂發行業務。虎嗅就此詢問了網易雲音樂,官方人士表示不予置評。

脈脈的行業曝料曾屢被闢謠,但這次傳言並非空穴來風,除了一部分流傳近一個月的信息仍無法確定外,不少傳言已久的行業動態都在主帖和跟帖裏曝了出來。騰訊音娛(TME)上市後,音樂行業近半年來一反常態地安靜,此時曝出人事、業務和行業資本變動,亦是情理之中——這就是音樂圈的行為藝術。

網易雲音樂與蝦米合併背後:音樂行業焦慮症大爆發?

www.huxiu.com圖標


先來看看這樁投資案,它有兩個顯著標籤:超低調、超迷你。

說它低調,是因為網易雲音樂對「華音悅聽」的投資發生在2019年4月前後,即便是音樂圈子的人也少有人知,而且具體交易金額,我們也無從得悉。

說它迷你,是因為只收編了核心團隊。目前,創始人馬智勇和核心成員已從上海遷至杭州。消息人士向虎嗅確認,該團隊正緊鑼密鼓開發的新業務線產品,產品雖未出爐,但基本肯定是To B的版權經紀平臺與商業授權方向(與脈脈主帖信息基本一致)。

對不少人來說,馬智勇這個名字多少有些陌生:他是音樂應用「九天音樂」的創始人,啟信寶信息顯示,「九天音樂」繫上海嶽盛的業務產品,杭州菲尚持有該公司100%股權,而菲尚100%的股權握在北京淘友天下手中。

淘友天下主打的產品是職場社交App脈脈,其控股人為創始人林凡。

雖然目前「嶽盛信息」的法人仍是馬智勇,但股權信息已明確顯示,該公司已是脈脈的全資子公司——馬智勇的九天音樂被脈脈間接控股,而馬智勇的新公司被網易雲音樂收購的消息,又在脈脈上曝了出來

呵……真是個有趣的「閉環」。

網易雲音樂+蝦米,合併在即

網易雲音樂的另一起運作,是與蝦米的合併案,這也是最近半年行業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不過,在談這樁難產的交易之前,先來聊聊蝦米音樂。

阿里星球死掉之後,時任阿里音樂CEO的宋柯「升任」董事長,沒了實權,而董事長高曉松直接調離音樂業務。此後近三年間,從張宇到楊偉東再到朱順炎,阿里音樂CEO一職一直處於「兼職」狀態。

阿里音樂早期戰略偏重阿里星球,在播放器的版權與資金方面的投入長期不足,導致蝦米這個僅存的播放器生存窘迫。阿里大文娛也不是沒為蝦米著急過——此前有投資圈的消息稱,為了給蝦米尋找出路,時任阿里大文娛董事長的俞永福曾在2017年牽頭,與網易雲音樂、太合音樂談判合併事宜,但很快一拍兩散。

2018年底,蝦米「賣給頭條系」的消息風傳一時,但終究未能成行(如今頭條系自己也摩拳擦掌地要做流媒體音樂服務了,據傳該業務最早2019年6月上線)。另據虎嗅獲知,從2019年開始,蝦米音樂內部已開啟「人員優化」,阿里大文娛並未徹底放棄音樂業務,目前已經在孵化短視頻和音樂類「創新項目」。

最新的消息是,在TME上市後,蝦米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合併事宜被二度擺上談判桌,「兩家應該還是談合併,而不是收購。」一位音樂投資圈人士向虎嗅表示,價位可能在幾千萬人民幣級別,「談了兩輪,具體有待推進。」

阿里大文娛雖然有意為蝦米「找婆家」,但也試圖在這場交易中獲得更大利益——參考當年去哪兒和攜程的合併案,若交易達成,唯一形式是:網易雲音樂與蝦米音樂合併,但阿里大文娛將成為網易雲音樂的股東。

也就是說,NBA(Netease+Baidu+Alibaba)音樂業務合縱抗衡TME的局,在停擺一年之後依然有戲。

儘管網易雲音樂官方一再向虎嗅表示「蝦米這事兒目前肯定沒譜」,但有接近交易者向虎嗅表示,這場交易已接近尾聲,一切只待簽字之後開香檳了。

TME的大手筆

不止是網易雲音樂,上市後的行業巨頭TME也沒閑著。

一方面,TME已有3500萬曲庫規模,其母公司騰訊已參與競購環球音樂的半數股權。摩根大通為環球音樂估價高達500億美元,不過這個數字並不為騰訊所認可,因為據外國音樂媒體MBW援引路透社消息,騰訊為這50%股份出價200億歐元(約合227.3億美元)。

若騰訊真控股環球音樂,則將直接導致整個行業勢力再次呈現絕對不對稱。而虎嗅從各方探知的消息顯示,這筆交易越來越可能成真。

現在,我們只需聽另一隻交易靴子的落地聲了。

另一方面,TME也在尋找B端機會。在副總裁及版權管理部負責人吳偉林2019年3月離職後,接替者是潘才俊。此番任命頗有深意——潘才俊此前創立了為硬體公司提供音樂解決方案的音樂公司「愛聽卓樂」,該項目後被TME收購。讓一個精熟B端業務的人來管版權意味著什麼,也不用外界猜了吧。

而在作出對潘才俊的任命之前一個月,TME已投資豆瓣FM。不過,已經有三款播放器的TME,無論如何也沒必要再做重複工作,去投資一家豆瓣FM,所以從行業角度來看,投資豆瓣FM只是投石問路,主打數字音樂版權商業分發和管理的V.Fine,纔是TME的真正目標。所以,脈脈匿名貼中提到的「騰訊投資V.Fine」的消息,還屬未然且必然,而非已然。

考慮到V.Fine與華音悅聽均為面向B端的業務,且未來可能有交叉乃至正面交鋒,所以網易雲音樂對「華音悅聽」核心團隊的收編,某種程度可以看作是對TME投資動作的跟進和回應。

綜合一下,網易雲音樂和TME在版權分發行業的佈局模式如下(請注意下圖的「版權分發平臺」的核心位置):

製圖:虎嗅

搞音樂不是請客喫飯:頭部公司的焦慮

頭部公司的「小動作」並非興之所至而為之。在C端用戶有著良好口碑的網易雲音樂,在產品和策略的折騰勁兒從來就沒停過。

虎嗅在《2019:誰會衰落,誰會超越》一文中曾提到,「為了適應更快的發展,融資後的網易雲音樂,或許要進行一輪高管調整了」。不過,此前業內盛傳即將離職的某些高管還沒來得及動,網易雲音樂副總裁、被丁磊稱為「所有產品經理楷模」的王詩沐卻先走為敬,目前有傳言他已加入騰訊音娛(不過,TME內部人士向虎嗅表示,未能在內網搜到該名字)。

事實上,網易雲音樂市場策略也有異動。來自內部員工的消息顯示,2019年,網易雲音樂將2019年度的KPI定為30億元。一開始,網易雲音樂將這個數字平均分配給了直播、信息流廣告和會員三大業務,但在執行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調整。

比如信息流廣告方面,有內部人士表示,從年初到現在,網易雲音樂內部已經歷了兩輪換血,目前市場銷售仍在調整中,「新團隊有可能來自電商部門,亦有可能從外部招人。」不過,靠播放器的信息流廣告來實現音樂商業化,未免太薄弱了一些。所以在2019年近半時,網易雲音樂又進行了內部調整,目前已將收入重心轉向流量最佳、收入最充裕的直播業務。

若把時間拉長至一年的維度,我們會發現,全行業變化巨大:版權能成就IPO偉業,但也會帶來無盡的煩惱。版權價格虛高導致C端盈利維艱,小公司難以生存,新商業模式難以確立。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改變從產品和投資的轉向開始。

巨頭眼中的新肥肉

網易雲音樂一邊做直播,一邊搶版權分發;TME一邊搶版權,一邊也在搶版權分發。巨頭為什麼盯上這塊肉了?

先說一個數字:太合音樂旗下海蝶、大石等版權分發業務,每年至少帶來8位數的收入,這纔是纔是真正的現金牛,所以對千千音樂這種賠錢的播放器生意不上心,也是情理之中了。

而前些年在播放器大戰中無暇顧及分發的騰訊和網易,忽然發現,錢還是要賺的啊——從2015年至今,騰訊系通過版權和資本運作成為業內霸主。但通過版權血戰活下來的幾家公司,充其量只能算「慘勝」。

「以前花大價錢,買下的版權還能簽兩三年,但現在完全不行了,很多唱片公司的版權一次只能簽一年,而且到期後價格會成倍上漲。」一位阿里音樂的前員工感嘆,「現在的局面沒法持續,大家都燒不起錢了。」

唱片公司的胃口越來越難滿足,你來我往地抬價買版權的盛況不再。TME近期發布的2018年Q4季度財報顯示,騰訊音娛向音樂唱片公司合作夥伴發行普通股的股權支付費用為15.2億元,這筆收入直接致其當季轉虧。

「播放器業務做到TME這個份兒上,算是到頭了。」一位音樂經紀人曾不止一次向虎嗅表示,「你不可能再用播放器打倒播放器。」這種憂慮並非毫無緣由,從目前TME財報來看,用戶付費率依然偏低(不僅比同業的Spotify要低,也比同樣花大價錢「租版權」的視頻網站付費率低)。收購環球音樂股權,也是用金錢換時間——為整個摸索新的商業模式提供更多時間。

想要把生意繼續下去,只有兩個選擇:把音樂版權變成自己的(做音樂人計劃,直接把唱片公司買下來),從B端探索音樂的更多商業價值。但目前內地音樂產業既早熟又青澀——早熟之處在於擁有大規模的流媒體音樂用戶,並有更多付費潛力可挖,但青澀之處在於全產業鏈條不成熟,根據前述圖表,我們總結如下:

  • 上游:音樂人與唱片公司沒有形成完整的版權所有方,而是各自為政,各自授權,甚至交叉授權;
  • 中游:版權分發平臺做中介,經常做打包售賣(把有價值的熱門單曲,捆綁一大堆口水歌高價賣出,業內戲稱「B面歌」)版權監督機構(如音著協等)既做運動員參與版權分發獲利,也做裁判員監督版權分發與付費;
  • 下游:消費端(B端公司)使用版權並付費。

新的商業模式會是什麼樣的?國外音樂產業的成熟模式可能是個範例

製圖:虎嗅

簡單解釋一下,即:

  • 上游:音樂人、版代公司組成完整的版權所有方;
  • 中游:版權分發平臺拿到版權方授權,向下遊消費環節分發;
  • 下游:音樂消費端(尤其B端公司)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 整個交易過程,由ASCAP(美國作曲家、作詞家和音樂出版商協會)統一管理並保證版權資料庫透明,同時監督中、下游的交易。

稍作改進,該模式依然能為我所用:

製圖:虎嗅

「版權分發平臺」都是個好生意,它既身處全產業鏈條的利益核心,也是目前各大互聯網音樂平臺唯一沒有徹底控制的環節,這也是網易雲音樂和TME爭相進入的重要原因。

互聯網音樂播放器已接近終局,但只是C端的小遊戲而已。而互聯網公司不甘於只拿下音樂新人培養、新專輯宣發等細碎的活兒,還要拿下中游版權分發領域,一旦成功,那麼整個音樂行業都將歸於互聯網之手。

等到環球唱片易主、版權分發徹底為互聯網所掌握,那纔是真正的大新聞。

頭圖?視覺中國,作者丨李拓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虎嗅App猛嗅創新!


在音視聽方面,阿里收購誰家,誰家就開始走向死亡。

之前的天天動聽,那可是當時國內音樂平臺的王,真正的王,也是第一批做社交的音樂平臺,後來被阿里收購了,如今世上只見阿里星球,卻不知天天動聽。

還有蝦米音樂,被阿里收購以後,慢慢走向了一條不歸路,PC端,好像是16年大改UI,反人類的設計直接勸退了一大批人,手機端大改UI是啥時候我忘了,差一點勸退我,我之所以沒走,是因為雙十一便宜買的會員還沒到期。

優酷視頻,優酷在當年也是真正的王,那時哪有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的地位,愛奇藝起步纔多久啊,以前我手機裏必裝的視頻軟體就是優酷,也只有優酷,如今手機裏只剩下騰訊視頻。

但優酷算是活的最好的一個。

現在這個事還不知真假,如果是真的,蝦米和網易雲誰為主導,網易雖是互聯網大佬,但體量還是不如阿里,若是蝦米主導,那……網易雲音樂也將走向滅亡,雖然現在網易雲也在走向死亡的路上,但跟蝦米合併會加快衰老的速度。

所以我不希望蝦米跟網易雲合併,兩家音樂版權可以相互授權,這樣是最好的辦法。


我很喜歡蝦米,所以不希望有一幫烏煙瘴氣的人過來 ,就這樣 ,你們的熱評我並不是很感興趣


日前據虎嗅網報道顯示,網易雲音樂與阿里旗下蝦米音樂進行合併一事,似乎第二次被擺上談判桌,並且這一交易已經接近尾聲。不過今天當時雙方均對外回應稱,相關消息系不實傳聞。

在國內的音樂播放應用中,騰訊旗下的酷狗QQ、阿里旗下的蝦米,以及網易旗下的網易雲音樂,三者之間一直呈現出微妙的三足鼎立關係。其中,網易雲音樂與發展前期的劉備頗有幾分相似,雖然有著極高的用戶號召力,但是論起硬實力,也就是音樂版權,卻又弱得可以。大概翻翻舊賬就能發現,昔日阿里與騰訊在音樂版權上的爭搶,就曾導致網易雲音樂中大量歌曲被下架,若不是後來有相關部門約談多方並用出版權壟斷行為的大棒,網易雲音樂現在的命運還猶未可知。

不過即便是有阿里做為強有力的後盾,蝦米音樂的日子也依舊不太好過。此前根據Trustdata公佈的2019第一季度移動互聯網報告顯示,MAU(月活)的前兩名被騰訊系的酷狗音樂與QQ音樂佔據,緊隨其後的是網易雲音樂,而至於蝦米音樂,則在該統計的六大音樂App中排名第六。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雖然三方在有關部門的督促下打通了99%的音樂版權,但彼此之間的競爭依舊存在。面對共同的敵人騰訊,如果網易與阿里聯手,那麼從理論上來說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為什麼這裡要強調理論上?因為從實際的操作來說,網易雲音樂可能更像是國內音樂App市場中的「邪道玩家」。

所謂「邪道玩家」,指的是遊戲圈中的流行辭彙,主要指在遊戲(尤其是經營類遊戲)中不走尋常路的玩家。以最新的熱門遊戲《全面戰爭:三國》為例,研究出「劉備下海流」和「孫尚香結婚」流的玩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算是「邪道玩家」了。而這兩年最為網友叫絕的一位「邪道玩家」,無疑就是在《太吾繪卷》中自成一派的「王老菊」了。

其實「王老菊」的玩法,簡單來說就是「你我一見如故,當結為好友,義結金蘭,邀為同道,公子喫餅……二號位有請」。解釋一番就是先瞄準一位裝備不錯的NPC,不斷用自身優勢(廚藝)添加對方的好感,等到一定時機就突然翻臉拿走對方裝備,甚至加以謀害,接著再尋找下一個目標。

不過與「王老菊」的有意安排不同的是,網易雲音樂的「邪道」屬性,反而是即便不去刻意引導,也有可能自然實現。

同樣是來自Trustdata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主流移動音樂用戶粘性中,網易雲音樂這一數值最高。在目前各方資源尚不平等的情況下,版權上佔劣勢的網易雲音樂都能取得排名第一的用戶粘性,可以想像其在資源完全打通之後,其他平臺恐怕依舊難以撬動其忠實用戶,甚至自身的非核心用戶都可能會慢慢被網易雲音樂吸走——顯然,這並不是其同行想要的結果。

作為網易雲音樂的用戶,自然是希望平臺能夠通過合作進一步增強實力(尤其是版權上的實力),然而出於網易雲音樂高用戶粘性的特性,恐怕場上的其他玩家不會這麼心大,主動送上門去吧。


那真的完了 我可以刪掉我所有國內音樂人賬號了


那我天貓精靈是不是可以播放更多在線歌曲了???


不要啊,希望這是假的。就這樣


和騰訊做對的指定沒你好果汁喫哦


我是阿里音樂的簽約藝人,我們公司壓根沒有這個想法收購網易雲,網易雲盜版我們平臺幾百萬首版權資源,就沖這個我公司不可能和網易雲達成戰略關係,另外,我公司確實有要與第三方合併,悄悄告訴你,那個平臺是中國移動公司的咪咕音樂,不是網易雲,細心的話,你會發現蝦米音樂上沒有版權的歌會跳到第三方咪咕音樂上,我家和騰訊系/網易系都是競爭關係,戰略定位也不同,就比如說騰訊定位是獨家壟斷 無損音質 但價格昂貴 聽歌需要開綠鑽 下歌需要音樂包,網易定位是 盜版 翻唱 網紅 跟風,蝦米是 正版 小眾 版權不多,只有咪咕音樂和我公司戰略定位相似,而且沒有直接競爭的關係,我公司和咪咕已經合作互授好多年了,以後合併收購也是咪咕,不可能是網易系,更不可能是騰訊系,另外為什麼沒有提到百度系(千千音樂)因為他已經死了。


虎嗅的消息,虎嗅來自問自答[滑稽],相信它是很有底氣的吧。

我一直覺得蝦米音樂半死不活一樣,用不慣它的APP操作邏輯,更像是一個本地播放器。版權爭不過QQ和網易雲,搞事能力也沒有網易雲強,只能做一個比較乾淨的音樂播放器,平時在支付寶送送會員維持下用戶活躍度一樣(雖然已經是去年的事了)。除了五月天和田馥甄(Hebe),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去下載它。

相比QQ音樂,我確實更希望是網易雲把它收購,補全網易雲版權方面的缺失,能和QQ音樂分庭抗禮。不然QQ音樂一家獨大也不是什麼好事。


不應該是騰訊音樂用200億Q幣收購網易雲音樂嗎?

丁磊不可能給蝦米合併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