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部队外的渤海子弟兵转战南北屡立功勋

渤海軍區百日大練兵的指示

建制部队外的渤海子弟兵转战南北屡立功勋

渤海軍區戰士在演練(資料圖)

渤海區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愛黨愛軍、踊躍支前;渤海子弟兵聽黨指揮,喫苦耐勞,不畏強敵,英勇善戰。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華東後備兵團第三師、渤海軍區教導旅、渤海軍區老七師和渤海獨立師、兩廣縱隊都是成建制的渤海子弟兵,除此之外,渤海軍區還曾補充其他兄弟部隊並組建一些團隊。

華野六縱17師50團

1945年9月,渤海軍區警備七旅15團組建,馬鳴爲政委。1946年6月,該團配合魯中軍區第四、九師發起消滅僞張景月、周勝芳、王硯田、李青山的周(村)張(店)戰役。10月,該團又佯攻壽光,配合主力取得齊東戰鬥的勝利。1947年3月,渤海軍區警備七旅15團改編爲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17師50團。

1949年1月,該團改稱第三野戰軍24軍71師212團。1950年10月,該團調入空軍,改編爲空軍警備團。

補充華野四縱新兵五個營

1947年10月下旬,魯南突圍損失巨大的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主力(11、12師,10師東進諸城未隨主力南下)進至山東曹縣李莊地區休整,渤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向華野四縱輸入五個營的新兵。

補充華野九縱5000新兵

1948年8月,渤海軍區第一軍分區以靖遠縣5000名新參軍的青年爲主組建了一個新兵團,團長崔建如、政委楊茂春。該團隨即南下補充即將參加濟南戰役的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

華野四縱11師33團

1946年12月,原渤海警備六旅12團改編爲渤海軍區特務團(後來的渤海新七師一團、33軍98師293團),1947年4月,渤海區重建地方團隊,渤海軍區第二軍分區組建了新警備12團,10月,該團發起土河戰鬥,擊潰進犯的國民黨62軍452團,斃傷俘敵500餘人。

1948年1月,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11師33團調出四縱建制,開赴皖江地區作戰,四縱11師一直以兩個團的建制轉戰中原。9月11日,渤海軍區警備12團編入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爲11師33團。1949年1月,該團改稱第三野戰軍23軍68師204團。1952年8月,204團機關調空軍。

14軍42師126團三營

1949年8月,渤海軍區警衛團四個連調入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14軍42師126團三營。渤海軍區警衛團由渤海軍區海防支隊兩個大隊和軍區特務營合編而成,濟南戰役時,該部曾在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廖容標的親自指揮下攻佔洛口和鵲山等地。

1992年9月,步兵第42師撤消建制,124團劃歸41師建制,126團三營七連調入124團爲七連。1996年10月,步兵41師改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41師,雲南省蒙自縣的124團七連改稱武警8753部隊七連。

渤海軍區四級軍區奉命整編

1949年10月,渤海軍區四級軍區(軍分區)奉命進行整編。每縣除留一個警衛隊外,全軍區縣區武裝集中編成三個團,分別升補東北軍區、第三野戰軍32軍和鐵道縱隊。

一分區以警備第六團爲基礎,共組成2500人的團補充東北軍區;二分區縣區武裝集中後,補充一分區700人和四分區600人,組成一個團補充到32軍;四分區警備第九團800人,二分區600人再加上縣區武裝1300人組成2700人的一個團補充到鐵道縱隊。

高炮542團

1949年10月,華東軍區後備兵團第三師十團奉命調歸第二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組建高炮七團,後移防重慶市。1951年2月18日,高炮七團改稱高炮541團。4月20日,541團分編爲高炮541團和高炮團(5月25日授予炮兵542團番號)。

高炮542團在四川大足縣組建,隨後該部參加抗美援朝直至1954年7月回國。回國後542團歸屬高炮106師。1957年空軍和防空軍合併,542團團部帶三營劃歸高炮108師,一營劃歸507團,二營劃歸506團。512團的一、三營劃歸542團,爲一、二營。

542團後來發展爲空軍高射炮兵第八師24團。1967年8月17日, 24團三營配屬空軍高炮七師入越作戰, 1968年3月29日回國,4月9日回到北京歸建。該部三營有渤海子弟兵血統。

炮兵第七師師部

1950年7月,山東軍區滄南軍分區和沂蒙軍分區機關改編爲炮兵第七師機關,該部下轄19、20、21團。1951年6月入朝參戰。上甘嶺戰役中,炮兵七師師長顏伏奉命組織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炮兵二師和七師等所有參戰炮兵部隊。1953年9月,炮兵七師回國歸建華東軍區。1955年2月,調歸東北軍區建制,後來發展爲瀋陽軍區39軍炮兵第七師。

新兵補充華野各縱隊

渤海軍區在土改運動的基礎上,先後發動兩次大參軍,第一期爲1947年初,全區共參軍94200餘人,第二期爲1948年初,全區共參軍71633人,後組成九個新兵團,隨即補充華野26819人,其中十縱8698人、一縱4358人、二縱3063人、四縱5400人、六縱1400人、八縱2000人、兩廣縱隊1500人、野戰軍直屬隊400人。第二期集中進行後,組成十三個新兵團,先後補充華野部隊。

此外還有,清中獨立團。1942年7月,清河區“抗協魯北辦事處”所屬的抗敵自衛軍魯北支隊特務營(1941年3月,桓臺鋤奸團和高苑縣大隊一部組建)與清河軍區青年獨立團合編爲清中獨立團兼清中軍分區。團長馬千里,政委王效禹,副團長孫幹卿,參謀長張明遠。1944年2月,渤海軍區成立時,清中軍分區撤銷,清中獨立團一部由孫幹卿率領與博興縣大隊合編爲博興縣獨立營,後編入山東七師二十團三營開赴東北;一部由王鬱亭率領與蒲臺縣大隊合編爲蒲臺縣獨立營,後來該營兩個連與濱縣獨立團一營一連編入渤海四分區直屬團二營,隨渤海軍區獨立旅開赴東北;一部調補渤海軍區直屬團二營,後隨山東七師開赴東北。

以及青惠獨立團,1945年2月,青城縣境內的國民黨保安三團團長楊翔南在我長期的爭取教育下,率部反正起義,與我青濱大隊、青惠中隊等部合編爲青惠獨立團,團長楊翔南(一說楊雲栩),青城縣委書記閻川兼政委,張鼎爲參謀主任, 孫玉甫爲協理員。下設4個連隊。5月,日軍發動“五一大掃蕩”,經過5月5日的崔潘戰鬥和5月9日的青一區侯家附近的路遇之戰,青惠獨立團遭受重大損失。是年8月中旬, 青惠獨立團縮編爲青城縣大隊,設3箇中隊,張鼎任大隊長。1948年4月,與青城縣大隊合編爲高青縣縣大隊,縣長劉博泉兼大隊長,縣委書記王耕野兼政委,馬相吉任政治協理員。1950年2月,縣大隊奉命撤銷,編入野戰部隊。

1945年7月,渤海軍區決定將沾棣獨立團與沾陽棣獨立營合編爲沾陽棣獨立團,張榮亭任政委,劉清林任政治處主任。同年8月,該團編入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直屬團一營(43軍129師386團1營),隨渤海軍區獨立旅開赴東北。

這些子弟兵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中大部分還是十八九歲、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正是人生風華正茂的時候,然而他們卻毅然決然的穿上軍裝,拿起槍、跟黨走,有的甚至沒有經過一天的專業訓練就上了戰場,轉戰南北,屢立功勳,爲解放全中國貢獻了自己的青春、鮮血乃至於生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