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皆孽 無人不冤《我不是葯神》這次講了一個好故事

來自專欄電影日記人5 人贊了文章

豆瓣建站以來第八部分數到達9的國產電影。

大V都在自動自發安利的7月必看經典。

零差評觀影口碑。

導演文牧野,很年輕。

聯合監製和主演,徐崢,自從《我不是葯神》大紅大紫,叔圈101C位出道,非他莫屬。

很寧浩的題材。

比起《瘋狂的石頭》,《我不是葯神》的底色更為悲涼沉重。

主題依然是著名的「莎士比亞式」主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宮二不知道怎麼翻譯。

生存還是毀滅的哲學討論,都把這句話說的淺了。

實際是: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

小人物的「活著」,本身就像一種原罪:

程勇一直掙扎於社會底層,他的人和他的壯陽葯一樣,表面張揚,內裏虛弱,唯一能硬起來的時候,是揍老婆的時候;

呂受益長期被病痛折磨,高昂的葯價逼得他鋌而走險參與藥物走私;

劉思慧為了女兒墜入風塵;

劉牧師為了救人背離了自己的信仰;

彭浩沒有死於自己的不治之症,卻死在救人的貨車上;

曹斌作為一個執法者,卻一步步失去了是非黑白的立場;

張長林販賣藥品謀取暴利,最後留給世界的卻是猙獰而坦然的笑——他認為自己救了千人性命;

片子裏唯一的潔癖者李乃文,卻是滿手鮮血,身心骯髒;

還有一張張口罩遮面的病友羣。

沒有臉,只有一雙雙麻木的、活一天算一天的眼睛。

沉重,壓抑。越掙扎,越喘不過氣來。

這是一個由命運之神造成的古老而又遙遠的苦難,貌似無解。?

而觀眾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葉扁舟上,隨波而起,逐浪而去;一個巨浪打過來,觀眾可以沉下數十百丈,再一個巨浪掀起,又可抬起數十百丈——在看《我不是葯神》的時候,全然身不由主,隨著片中的情節主線而起伏。

短短兩個小時,被徐崢拍成了千百個掀天巨浪,裡面集結著塵世眾生的痛苦和悲傷。

他們一次次的抵抗與掙扎,不過是不可避免地滑向更深的、更為不幸的漩渦。

《我不是葯神》以現實人物為藍本,編劇理所當然增加了戲劇衝突和故事層級結構:

主人公程勇是一個典型的「人渣」。

掙紮在社會底層,卑微,猥瑣,外表張牙舞爪內心虛弱不堪,維護尊嚴的方式是日常打老婆,離了婚也還打。

為了給腦溢血的父親治病賺錢,他答應白血病患者呂受益從印度走私廉價盜版葯,賺了很多錢,順便救了很多人。

小人物在合適的時機,逆襲成為一隻土豪。

他終於有餘力「照顧」身邊人,給錢給葯當大佬,在酒吧為紅顏一擲千金,順便以送人回家的方式提醒美人:這種事情需要「以身相許」的感謝——意料之中的、小人得志的趾高氣揚。

精彩的是,反轉隨之而來。

到了美人家裡,本來期待著一晚精蟲上腦熱血沸騰釋放肉慾的歡樂之夜,卻在他轉頭看見劉思慧的白血病女兒時戛然而止。

不管收到葯的慢粒白血病人送來多少面錦旗,他都沒有此刻如此心虛:他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無時不刻在享受著的道德快感,其實不過是為了——錢,錢,錢。

他穿上衣服,離開劉思慧家,臨出門嘮嘮叨叨,像一個父親和多年的老友,終於脫離了嫖客的核心——第一個巨浪來臨:在門關上的一瞬間,劉思慧露出一個釋然的微笑。

人性的微光,悄然閃現。

但若故事就在這裡結束,就單薄了。

程勇無意中發現了真正的假藥販子,被迫跟衣冠楚楚的張院士打了一架之後,被張院士轉頭盯上,要他交出銷售渠道。

他怕了,他也賺夠了。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沒有想要兼濟天下。

於是他賣出了自己的銷售渠道,無視了白血病人極可能遭遇的不幸與危險。

程勇宣佈了自己的決定,與白血病友人分道揚鑣——這是第二個巨浪。

喫火鍋的場景別有意味:本來象徵著團聚與友誼的食物,卻成了堵心絕情的告別儀式。本已逐漸溫情的人物關係在這一幕被全然撕裂,程勇歇斯底里的發泄成為壓壞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

落入谷底的心情,無可挽回。

時間卻偏偏輕描淡寫跳躍到一年後,藥販子成功轉變成為民營企業家:頭髮規整,衣著得體,滿口生意經,是中年小富的志得意滿。

生活已經趨向平庸而穩定,觀眾本以為這是無可挽回的結局,但過往又一次如噩夢般糾纏上他:不是為了呂受益妻子在路邊撕心裂肺的哭求,也不是因為在醫院裡看到呂受益受苦而瑟瑟發抖,而是程勇心底的一個聲音,在不斷地、日日夜夜地說:你錯了,你做錯了。你真的錯了。

人命啊。人命啊。人命比錢更重要啊。

呂受益死後。黑暗反而被帶走。

這是第三個巨浪。衝破黑暗的光,終於來到程勇的心中。

他開始不計一切代價地幫助白血病人。

不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他早已融入白血病人生活裏的瑣碎的細節和情感——那是呂受益每次遞過來的一個桔子;那是呂妻滿懷感激的一飲而盡;那是彭浩直愣愣打出王炸時候的歡樂,那是劉牧師書獃子的每一次「上帝保佑你」的哭笑不得,那是他,在販賣盜版格列寧時,早已深植下的,對白血病友的同理之心。

然而黑暗再一次來臨。

這次被巨浪打得措手不及的,不止是觀眾,還有為了救程勇而死去的彭浩——在死去的半個小時前,他剃了頭,打算回去看看許久未見的家人,彷彿新的生活正要開始;

還有曹斌,這個正直勇敢的警察,第一次質疑起自己正義的立場是否真正「正義」;

還有,決定下半生做好人的程勇。

悲涼的底色,無盡的蔓延開來。

他在彭浩的小牀上哭的像個孩子,而屏幕前的觀眾,想起的,是彭浩與他在夕陽的碼頭,盡釋前嫌,交付真心的剎那美好。

值得慶幸的是,悲天憫人的導演文牧野,在對人物大開大闔地縱橫切割中,於鮮血淋漓間,把那一抹溫暖的亮色點燃,讓觀眾在暗沉的底色裏,感受到人性的微光所帶來的力量。

這一抹亮光,足以抵禦世間百苦。

所以程勇堅持下去了。

他送走了兒子,把所有的錢投入到救助中。

所以曹斌默默地退出辦案,默默地支持著他。

所以全國有更多的白血病人得到了生的機會。

所以當他被抓住的時候,雖然法大於情理,但法庭還是予以輕判。

所以當囚車進入監獄的路上,獄警對司機說:開慢一點。

數千名白血病人前來送別。

他們摘下口罩,面對囚車。

這是對程勇的致敬,也是終於可以露出臉面的小人物對於「活著」的一點點尊嚴。

筆者非常喜歡最後的場景。

曹斌接程勇出獄。在車上,兩個人終於有了「隨便找一個地兒喫兩口」的心情。

曹斌輕描淡寫地告訴他:不用賣盜版葯了,因為天價的正版葯,進入了醫保。

很輕鬆的最後一句:你還是賣你的壯陽葯吧。適合你。

軟了一輩子的程勇,終於以一個「硬」的形象,挺立在美好的夕陽裏。

非常美好的結局。

非常好的故事。

總結陳詞:

縱橫切開自我,才能體察人性的深度。

三觀足夠寬闊,才能同理世界悲歡離合。

小人物有時可以撼動人心,是因為暗沉的底色裏,

有熱情的真實和力量,那是人性的微光,小,卻足以照亮現實的悲涼。

這,是一個好電影的標準吧。


(註: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