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一戰主要有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個陣營,首先來看一下這兩個陣營的力量。

協約國主要有:大英帝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比利時、印度、紐芬蘭、紐西蘭、南非共和國、義大利王國、葡萄牙、中國。

同盟國主要有: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任何時候,國家之間的戰爭拼的都是國家的綜合實力。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一戰時期,幾個國家主要國家的綜合實力情況:

1.英國:綜合國力世界第一。

2.德國:快速崛起,想謀求挑戰世界第一寶座。

3.美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軍事上落後於德、英、法。

4.法國:歐洲前任第一,老牌強國。

4.沙俄:經濟實力一般,軍事力量強。

5.奧匈帝國:歐洲強國之一但是外交依附德。

6.日本:後起之秀的強國,民族凝聚力超強。

至於一戰其他的國家,有些國家參戰純粹是被迫參戰或者作為列強的附屬國參戰,基本上對一戰的影響可以忽略。

另外,從軍事實力角度來看,一戰時期幾個主要國家的軍事實力排名為:德國>英國>俄國>美國>法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所以,從以上角度分析,如果我是威廉二世,給我日、奧、土、意、西、保、泰、七個盟友基本上勝算不大,如果想要在一戰中獲勝,最好的方式是與沙俄結成同盟(畢竟二者的海外殖民地利益爭奪遠不如英法,並且沙俄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德國),針對美國,即使不能結成同盟,最少也要搞好關係,達成互不侵犯條約;基於這兩點,以德俄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誰勝誰敗,未可預料。


謝邀。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和稱霸權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戰爭。誰的力量強,策略正確誰就可以獲勝。如果德皇威廉二世當時擁有日意土奧西保泰諸盟友,想打贏一戰,當採取如下策略。

一,西穩英法。法之反德,因其侵犯其在非洲利益。英之反德,因其威脅到英之海上霸權。如果德棄其非洲之爭奪,可緩與法之矛盾。英德本姻親,若德緩其海上之爭奪,可緩與英之緊張之關係。英法慣好綏靖政策,不觸其利益,輕易不管他國事。如此,可先穩住西方。

二,留西班牙監視牽製法國。

三,東遣日本和泰國,從遠東進攻俄國。將俄之主力調往東方。

四,集中土奧保三國之精銳兵力直插,攻打莫斯科。首都必救。則兩翼必空虛。

五,德奧二國,一左一右,從兩側插入,合圍俄軍主力於莫斯科而殲之。則俄國可平。

六,平俄,必威震整個歐洲。其他小國,必望風而降。英法亦必甘拜下風。倘戰,集八國得勝之兵,征二綏靖怠惰之國,其勢可知矣。

歷史已經證明,欲稱霸歐洲,必先征服俄國。否則,如拿破崙,希特勒,儘管打了無數勝仗,也只是徒勞一場。


日本和山東的德軍聯合北洋軍閥搞定中國華北華東地區的英軍法軍,德軍在歐洲猛攻俄國,日本則趁機聯合奉系軍閥攻擊中國東北的沙俄勢力。將俄國英國法國在中國的勢力趕出中國。同時包括中國香港地區。隨後聯合泰國中國桂系軍閥出兵越南,消滅法國的越南殖民地。隨後,協防泰國防止印度阿三和英國從印度進攻中南半島。同時,支持印度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動搖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地位。利用日本海軍可以不懼太平洋的英國海軍的入侵,守衛好海岸線,英國法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掀不起什麼大浪了。前提是美國不提前參戰。

重點是歐洲戰場,具體如下:

1.戰前對西班牙土耳其等歐洲弱國進行軍事援助,提高他們的戰鬥力。

2.西班牙軍隊向直布羅陀(至今為止是英國領土)進攻,戰前要支援西班牙大量的重型火炮,來用於對付英國地中海艦隊和防禦要塞。成功後可封鎖直布羅陀海峽。此舉若成,則對戰局影響很大,使英國與埃及中東殖民地的聯繫切斷,更重要的是來自印度的兵力和物資難以到達英國。

3.最好能讓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協同作戰,土耳其義大利吸引英國地中海艦隊,再讓西班牙從背後插英國一刀。然後等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後,土耳其就可以趁機收復中東失地。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海軍和英法海軍一點點消耗英國地中海艦隊實力。

3.策動埃及、利比亞、法屬西非、中東地區、高加索地區民族獨立,脫離英國法國俄國的統治。如果不成功,也可以牽制協約國的力量。

4、說說對付俄國,俄國的大國沙文主義嚴重,波蘭、波羅的海沿岸、羅馬尼亞等地區反沙俄統治鬥爭激烈,可以策動他們復國,來讓他們支援德國奧匈帝國進攻沙俄,承諾他們幫助他們復國。加之德國軍隊的戰鬥力遠在沙俄軍隊之上,應該能很快解放東歐地區,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前面說到日本會在中國東北攻打俄國牽制沙俄。所以西線德軍壓力會小一些。俄國幅員遼闊,不能和俄國打持久戰,要把大批俄軍主力吸引到預設的埋伏圈中,利用武器裝備優勢成建制的消滅俄軍。同時,俄國後期,社會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對沙皇統治非常不滿,德國可以利用俄國社會矛盾,拖垮俄國經濟,暗中支持蘇維埃革命,推翻沙俄統治,隨後蘇俄會選擇退出一戰。德國要選擇讓波蘭等國家獨立形成德國和俄國的戰略緩衝區,幫助獨立國家發展,維德國馬首是瞻。替德國放哨。

5、對付法國,我建議施里芬計劃和後來曼施坦因的計劃並行,一戰時期的法國一開始反應有些慢了,等德軍都打下了比利時時法國才反應過來,沒有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反而讓德軍深入法國上百公里,德國的遠程火炮甚至都可以打到巴黎市區。可見施里芬計劃的可取之處。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可是一戰德軍沒有機械化部隊,很難突破索姆河、馬恩河、凡爾登防線。而曼施坦因的計劃是:中心突破,將英法聯軍撕成兩半。同時因為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在一戰剛開始時便集中兵力攻打整個地區,所以當德軍進攻法國北部時,法軍軍事調度慢了些。

綜上,戰爭計劃應該是:

首先,德國應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構築防線,吸引牽製法軍主力,遲滯法軍行動。

隨後,實施施里芬計劃,攻佔比利時,直接右勾拳實施包抄,事實證明這個計劃雖有可取之處但最終在馬恩河戰役中失敗,所以還需要有曼施坦因的計劃相補充。

最後,實施曼施坦因的計劃,派德國陸軍中最為機動的部隊,穿過人煙稀少的阿登森林地區,要快速推進。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法國腹地。形成左勾拳,從左翼包抄英法聯軍。最後與比利時的德國方面軍匯合。直接包抄英法聯軍主力,儘快完成包圍圈,不要心慈手軟,像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樣。

抽出部隊快速推進包圍巴黎,後方的大包圍圈可以一點點收縮,最主要的是在法國新生力量補充之前,瓦解法國軍隊。招降法國政府。最好能夠和法國簽訂城下之盟,允許法國政府存在,但要退出協約國,轉而與英國為敵。等到,法軍兵敗如山倒,德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無兵可調時,法國政府為了不亡國,也只能選擇和英國翻臉,簽訂城下之盟了。

5、如果法國戰局進展順利,英軍陸軍有幾十萬人被消滅在法國前線上時,英國的形式已經很危險了。如果法國背叛英國,再加上直布羅陀海峽被控制,亞洲英國一敗塗地,沙俄政府倒台英國其實已經沒有希望主宰歐陸,和德國爭霸世界了。除非,英國可以拉上美國趟這趟渾水,如果美國當時的總統眼光夠遠的話,應該選擇派兵協防英國,因為德國打敗英國後,就可以掌握歐洲霸權,休養生息整合力量後會把眼光放在北美。如果美國人目光短淺的話,發戰爭財後見好就收,不真的參加歐陸戰爭。那英國的命運就很黯淡了。德國工業能力已經超過了英國,德國海軍已經是當時世界第三大海軍了,和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相差不大。再整合法國海軍的力量,集中主力戰列艦艦隊和巡洋艦部隊力量重點突破。同時德國造船廠要下餃子般的造軍艦,爭取突破英國海軍防線。登陸英國。


參考真正的一戰,這種假設其實是給同盟國集團添加了西班牙,日本,義大利,泰國四個成員。當然,這對同盟國實力的增強具有非常顯著的積極意義。假若包括德國在內的這八個國家都能於1914年全面介入戰爭,同盟國集團獲得最終勝利的機率將大於協約國。一戰德國因何戰敗?不是國家實力不夠,工業支撐不起,主要在於四個方向都被封閉,國家體系從內部崩潰,這在魯登道夫的總體戰中有相關描述。我們先來看一下,二戰坑德國的義大利介入戰爭會對德國的戰略態勢造成什麼影響??南歐,地中海,一戰協約國集團封鎖德奧南翼,切斷德土海上聯繫,支援巴爾幹及沙俄的重要一環,義大利倒向德國,以英法海軍實力,似乎遠遠做不到在北線封閉德國公海艦隊的同時在南線打垮義大利土耳其海軍,封鎖同盟國南翼,德國則可藉此獲得海外物資的補給,尤其是糧食,有此輸血線,將極大增強同盟國實力。要知道,德國在1918年前線武器彈藥消耗仍可維持,因缺乏糧食發生動亂退出戰爭。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倒向德國,英法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不說西班牙攻佔直布羅陀,扼制英國進入地中海,西班牙一參戰,法國將淪為與奧匈一樣,三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單戰德國就困難重重,三線作戰崩潰的會更早,屆此英軍在歐陸將難以有效立足。再來看看遠東,日本與泰國。泰國夾在英屬緬甸與法屬印支之間,鑒於世界大戰遠東邊緣英法無力顧及,這些地方將會被日本與泰國逐漸蠶食,隨後泰國將威脅到印度,日本則有可能配合德奧,與沙俄開戰,主力在歐洲的沙俄最多自保,總之,遠東將會出現同盟國勢力做大,協約國難以抵禦的情況。再來看看後期加入協約國的兩大國家,中國與美國。之所以他們戰爭前期沒有加入戰爭,是持觀望態度,誰強支持誰,發戰爭財。所以初期這兩國基本不會參戰,後期同盟國取得優勢後更不會對其宣戰。至於非得讓其在戰爭初期加入協約國,只能說,對遠東同盟國勢力會啟到扼制效果,對歐洲無傷大雅,美國軍力明顯弱於英德俄法一流強國,經濟實力拚消耗則要時間,短期不會奏效,等同盟國集團消滅法國打殘沙俄後,大勢已定。至於中國,當時似乎地方勢力過多,加入戰爭後估計主要打的是內戰。


其實仍舊很難,一個最關鍵的弱勢是,仍舊沒有打破英法在歐洲的核心地區結成的陸海兼備的堅固同盟。比如雖然西班牙和義大利在英法聯盟的西翼和南翼,但是很悲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法西和法意邊境都是多山的環境,期間的交通線非常稀少,就只有那麼幾條路。因此法軍可以在完全不動用大量軍團的情況下就守住法西和法意邊境,而西班牙和義大利陸軍的實力大家也都是知道的,要硬肛英法的百戰老兵真的不太現實,因此從陸上這兩路對英法整體態勢造成的壓力其實很小。如此一來其實對原有的兩面作戰的態勢改善不大。再來說海上。西班牙的海軍基本等於沒有,義大利其實很強,如果和奧匈帝國的海軍合兵一處要壓製法國海軍其實是可能的。但是,英國海軍是具有在壓制德國海軍的同時派出艦隊進入馬爾馬拉海或波羅的海支援法國或俄國艦隊作戰的實力,而地中海中的三個核心基地直布羅陀,馬爾他和亞歷山大都在英國手上,這支混合艦隊要突破既有的牢籠,進入大西洋支援德國帝國海軍或切斷英國到印度的補給線都不太現實。只有日本其實是一個轉折點,如果它的海軍能夠發揮大作用,輸送日本陸軍佔領馬來亞或婆羅洲,甚至印度和錫蘭。如果能抓住機會,日本帝國海軍輸送陸軍,和意奧聯合艦隊對角進攻埃及,徹底切斷英軍的補給中心,其實才能真正動搖英法聯盟的堅守西歐決定全球戰場的決心。我個人覺得這可能是唯一的翻盤機會。


一戰時德俄之間矛盾較小,和俄合作或者簽訂合約,不讓俄參戰。一戰導火索是南部巴爾幹,以復仇的名義先打南部,戰略目標是聯通巴爾幹一線。在此基礎上盡量別刺激到法英。

再繼續往中東擴展,以殖民戰爭的名義先圍剿英法海外殖民地,盡量避免本土開戰。期間能用錢就用錢能換地就換地。戰略目標是把蘇伊士周圍控制住。注意,這個過程主要以陸軍和地方偽軍為主,海軍輔助,不要大規模造海軍,避免與英國直接對決。

最後拉攏意呆利,獲得意呆利駐軍權,在向法國宣戰,東線,南線一起打。此時能閃擊戰就好了。擊敗法國就控制地中海了。英國海外孤島,只能依靠美國援助。但這時應主動停戰。必要時扶植法國傀儡。減少英美緊張,和美英和談。調轉槍口從西部,南部攻入俄羅斯。

以上的核心是中東殖民地,拿不住這裡,一戰德國都很難勝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