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代經典中的「柴胡」藥效的闡述

【本經原文】

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產地】

出關東陝西各地,今各處亦有產,分南北兩種,性味相同,產銀州者曰銀柴胡,性味稍異。

【性味】

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

柴胡為發表清熱要葯,功能散三焦肝膽諸經之熱邪,主治寒熱瘧疾,口苦耳聾,頭痛眩暈。

【別錄】

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急,亦可做浴湯。

【甄權】

治熱勞骨蒸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食良。

【備要】

傷寒邪熱,痰熱結實,虛勞肌熱,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功同連翹。

【容川】

柴胡一莖直上,花清香,故能升散鬱結。

專治胸前逆滿,太陽經氣陷於胸中,不得外達,以致胸滿,唯柴胡能透達,其色青,生於春而採於夏,得木火之氣,從中土以達木火之氣,使不侮肺也,故功能透胸前之結,仲景用柴胡以治少陽,少陽為水中之陽,發於三焦,以行腠理,寄居膽中,以化水谷,故必三焦之膜網通暢,肝膽之木火清和,則水中之陽乃由內達外,柴胡莖中虛松,有白絲通氣,象人之三焦膜網,少陽木火,鬱於腠理,而不達者,則作寒熱,柴胡能達之,陽氣得發散,且味清苦,良柴鬍鬚用一莖直上,莖色青,葉生四面,細如竹葉,開小黃花者,乃為真柴胡,此為仲景所用。

四川梓潼產柴胡最佳,價極廉。

今多不知用,因藥典有軟柴胡,銀柴胡,紅柴胡等,皆以假亂真,柴胡入肝經。

附銀柴胡:柴胡之產於陝西銀州者,色黃白而大,味甘性微寒,凡熱在骨髓者,非此不除,為清熱涼血之品,優於發散而推陳致新,治虛勞者酌用之。

【葯徵】

主治胸脅苦滿也,旁治往來寒熱也,腹中痛,脅下痞鞭。

【靈胎】

其性輕揚,能逐半表半里之邪。

【用量】

普通八分至一錢,大劑三四錢。

【禁忌】

凡虛人氣升嘔吐,及陰虛火熱炎上,法同所忌。汪昂曰凡脅痛,多屬肝旺,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左脅痛宜治活血行氣,右脅痛宜消食行痰,因脅痛須開鬱,故加柴胡則皆宜也。


柴胡苦寒,解鬱疏肝,寒熱往來,氣虛下陷。主升清陽,盪腸中滯氣,清解少陽之柩,主一切中氣下陷諳症。少陽為樞者,一身之氣機之樞鈕也,此機一動全身機能皆動皆話,不調而自調。故仲聖制有大小柴胡,小柴胡可療百病,故而後賢,升陷湯,補中益氣湯,逍遙散等無一不從小柴胡湯悟出。故凡一切疾病的發生,疼痛,紅腫熱痛,腫塊,與少陽膽經循行所經部位,用它為主隨症加減無不藥到病除。故凡身體兩側疼痛走注,疏解少陽無不效如捋鼓。病毒性扁挑炎,腮腺炎,中耳炎,甚則面癱,都非帛有效。


柴胡,別名叫才胡、山柴胡、硬柴胡。(是「發散風熱」葯。

柴胡是傘形科植物柴胡屬北柴胡、狹葉柴胡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根。

北柴胡主產於秦嶺山脈的陝西、湖北、河南毗鄰地區,尤以這三省交界的荊關地區和嵩山及伏牛山地區所產的最佳。此外四川也產。

津柴胡主產太行山脈一帶的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區。

此外遼寧、安徽、山東等地。

軟柴胡主產安徽、江蘇、四川等地。

柴胡:生用、酒炒或醋炒用。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具有透表泄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

柴胡的應用:

1、透表泄熱,為治邪入少陽半表半里所致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頭暈、目昡等證的要葯,常與黃岑、半夏、甘草等配伍,如小柴胡湯。

此外,柴胡又為瘧疾寒熱往來的常用藥。

對於外感發熱,柴胡有解表泄熱之較,常與甘草同用,如柴胡湯。

2、柴胡不僅能疏泄少陽膽經之邪,又能疏肝解鬱,為治肝氣鬱結而見胸脅脹痛、頭暈目眩、耳鳴及月經不調等證的要葯,常與白芍、當歸、茯苓等同用,如逍遙散。若用以治療肝膽濕熱鬱結者,常與茵陳、梔子等配伍。

3、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氣短、倦怠、臟器下垂等證,有升舉陽氣之效。常與升麻、黨參、黃芪等配伍,如補中益氣湯。

用量:3一10克。

柴胡:含揮髮油(為柴胡醇等)、 脂肪油(油酸、亞麻仁油酸、棕桐酸、硬脂酸等的甘油脂),a一波菜甾醇、側金盞花酸、三萜皁甙、葡萄糖、芸香甙等。

據報道:柴胡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劑有解熱作用,並能抑制瘧原蟲生長發育。

柴胡所含的皁甙,有鎮靜鎮痛作用,並具有抗肝損傷、防止脂肪變及纖維增生,降低轉氨酶及利膽作用。……!


柴胡,中藥名。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葯。別名地燻、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有和解表裡,疏肝昇陽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不調。

入葯部位

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肝、膽、肺經。

功效

和解表裡,疏肝解鬱,昇陽舉陷,退熱截瘧。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製方法

①柴胡:除去雜質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②醋柴胡:取凈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鱉血柴胡:取凈柴胡片,用鱉血及適量清水拌勻,稍悶,待汁液被吸盡後,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鱉血12.5kg。

生理特性

柴胡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長於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產地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湖北、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①《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用柴胡,至四日後方可用:若用在先,陽症引入陰經,當忌用。」

②《本經逢原》:「柴胡,小兒五疳羸熱,諸瘧寒熱,咸宜用之。痘疹見點後有寒熱,或脅下疼熱,於透表葯內用之,不使熱留少陽經中,則將來無咬牙之患。」

柴胡的功效

  和解少陽,舒肝和胃,昇陽舉陷。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熱入血室。

  柴胡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柴胡具有:1、解熱、退熱作用平穩可靠;2、鎮靜、鎮痛,有解除胸悶脹痛,開鬱調經作用;3、抗菌,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損傷作用;5、抗病毒,對流感病毒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第1型脊髓灰白質炎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具有抑制作用。

  主治 疏散退熱,昇陽舒肝。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柴胡做法指導

  1、解熱生用量宜大,昇陽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鬱宜醋炒,陰虛骨蒸宜鱉血炒。

  2、大葉柴胡的乾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3、柴胡治療感冒常與葛根、羌活等同用。

  4、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

  5、對瘧疾症,柴胡又可與草果、青皮等配伍應用。

  6. 見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不調或痛經等,均可與當歸、白芍、香附、鬱金等葯同用。


謝邀、

柴胡的食物介紹

柴胡是清虛熱中藥,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本草圖經》載:「(柴胡)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紫……七月開黃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二月八月採根。」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圖,以及《本草綱目》的竹葉柴胡圖,《救荒本草》的柴胡圖,均為柴胡屬植物。

柴胡的保存祕訣

柴胡置於陰涼乾燥處密封保存即可。

柴胡的選購技巧

柴胡屬於灌木,一般高40–70釐米。通常從基部分出數莖,莖基部木質化,上部多次分枝。葉為寬或窄的披針形,背面具有5–7條明顯突起的縱脈,基生葉和下部的莖生葉有長柄,葉片較大;莖上部的葉小,披針形或線形。傘形花序常有傘幅10–15,傘幅長2–3釐米,形成開展疏散的 圓錐花序;總苞片4–6,披針形,長0.5–1釐米,寬1–3毫米,向後反折,頂端漸尖;小總苞片通常5,少數7,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毫米,寬1–2毫米,亦向後反折;花瓣淡黃色。雙懸果長圓狀橢圓形,油管在每棱槽中通常1條,少數2–3條。柴胡花期6–7月,果期7–8月。

柴胡的食用方法

1. 柴胡可以在煮粥時加入少許,搭配其他藥材起到相應食療效果。

2. 柴胡還可以與山楂,當歸等沖泡成茶飲用。

3. 柴胡可以在燉肉或者燉雞時加入少許。

柴胡的烹調方法

柴胡可以搭配其他藥材與烏雞等煲湯食用。


柴胡的藥效:1.解熱作用平穩可靠,特別適宜於退弛張熱,往來寒熱,臨牀多用於感冒,流感,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蜂窩織炎,熱症輕時配葛根,發熱重時配合黃芩,方如小柴胡湯。2.鎮靜,鎮痛:有解除胸悶脅痛,開鬱調經作用。如治慢性肝炎的胸脅痛和月經痛等。慢性肝炎有胃腸功能失調可配香附,鬱金,青皮等:月經痛可用逍遙散。

以上,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