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察微篇》 記載: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這就是子貢贖人的故事(子路受牛是一個對應的故事)。

(子貢和子路畫像)

在莎士比亞創作的《威尼斯商人》一劇中,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是個寬厚為懷、樂於助人的富商,與之相反,另一位猶太人夏洛克靠放高利貸致富。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了夏洛克的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他,引起了夏洛克的仇視,本劇的整個故事在這一前提下展開。

(《威尼斯商人》話劇)

子貢贖人的故事很多人不理解,這些人覺得孔子這不是鼓勵做好事還要報酬嗎?這不是打擊子貢的高尚情操而鼓勵社會的不良風氣嗎?

其實,正如題主所言,子貢贖人和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不收利息有共性。

在孔子看來,子貢固然道德高尚,但是子貢用自己的私德把公德的門檻提高了,反而無形中阻止了其他願意贖人也希望得到金錢補償的人的善心善行,對改變社會風氣、教化百姓反而不利,也無助於相對而言在根本上解決魯國人在國外為奴的困境。

正如某位以哲學思辨著稱的企業家所說:

當一個人所做的事情足以影響整個群體的時候,就應該更加慎重,否則一時之善反而會帶來持久的負面影響。

(孔子畫像)

孔子知機見著,思慮深遠,不愧是一代聖賢、萬世師表。

扯開一句:由這個故事可見早期儒家也不像後世以倫理準則為解決萬事的樞紐,而是比較通達的。

在莎翁筆下,安東尼奧是完全的正面人物,夏洛克是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最後以夏洛克官司失敗、身敗名裂告終。

但如果從另一個視角——我們先不談歧視猶太人問題——夏洛克借出款項的利息可能確實高,但在中世紀倫理中,無論利息高低其實都是不合理不合規(這也就是只有邊緣人猶太民族從事這個職業),而追根溯源,之所以威尼斯人不能借到正常利息的借款,夏洛克的貪婪絕不是主要原因,安東尼奧「寬厚仁愛」地不收利息以及其進一步強化的收利息可恥的觀念才是核心所在。

假設,借款收利息並不可恥,也不違反宗教律條,那麼威尼斯也許有更多的所謂「高利貸者」,漸漸地,利息也會回歸一個正常的水平,這才是真正的帕累托優化(Pareto Improvement)。

在真實的歷史上,在倫敦逐漸成為歐洲金融中心之前,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共和國曾經是最早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這靠的其實是對安東尼奧的「善行」的揚棄。

(威尼斯共和國紋章)

子貢贖人和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不收利息也有差異。

那就是子貢只是思慮未及,本身並無矜伐自盈之意,而安東尼奧的不收利息雖然總體也是善意但是有歧視他人的潛在因素,這又是兩者不盡相同的地方。


不好意思 不是很懂,但是頭條推薦給我回答,我也只能這樣回答了,老鐵,幫不了你,sorry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