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yí]貝,可能是最普通的一種海鮮貝類了。看到它的模樣幾乎人人都能叫得出它的名字,不過叫法卻又五花八門:殼菜海虹淡菜海紅青口青勺都是它最常見的別稱。貽貝的英文名是mussel,法語里則稱之為moule。

[qiào]」的別稱很好理解,「菜」字既突顯了它貝肉的肥厚也從側面反映了這是一款大眾海產;「海虹」和「海紅」通常是我國北方的叫法,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的貝肉常常呈現橙紅色;「青口」和「青勺」則一般是我國南方的叫法,主要是在描述它外殼的顏色和形狀。耐人尋味的還是「淡菜」這個俗稱,《清稗類鈔》中有這樣的描述:「淡菜為蚌,蚌肉俗稱水菜,因曝干不加食鹽,故名淡菜」。原來製作貽貝乾的步驟是將其煮開口,挖出貝肉直接曝晒風乾,過程中不額外加鹽,自然就「味淡」了。

貽貝在國內確實就是最最最最最最普通的小海鮮了.................

貽貝有很多種,它們的外形相似:半月形的雙殼,外殼通常為青色、棕色或黑色。它們都屬於貽貝科(Mytilidae),這個科的物種適應性極強,分布很廣,從潮間帶到幾百米的深海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厚殼貽貝(Mytilus coruscus),又稱絲綢殼菜蛤、朝鮮貽貝,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在我國南北海域均有出產。它的殼相對比較厚實,表面有著明顯的紋路起伏,色澤偏棕灰,最大能長到近20厘米。

地中海貽貝(M.galloprovincialis)也稱紫貽貝,原產於地中海和黑海海域,如今已經遍布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在我國北方比較常見。它們的個頭不大,可以長到約10厘米,外殼烏黑有光澤,殼身較寬,頂端鈍圓。

歐洲貽貝(M.edulis)又稱大西洋殼菜、紫貽貝、藍貝,原生於大西洋沿岸,如今分布廣泛,它的個頭在這幾種貽貝中最小,通常不超過7厘米,特徵是殼身光滑,身形修長。地中海貽貝和歐洲貽貝的外殼在光線照耀下,黝黑中泛出些藍紫色光澤,因此又被稱為「紫貽貝」,英文名Blue mussel。它們附著在遠洋輪船上,隨著人類貿易全球化的腳步,搭著便車成為了世界性食材。

翡翠貽貝也就是常說的青口貝,它們的外殼散發著美艷而幽綠的光澤,一如孔雀的羽毛,因此也稱「孔雀蛤」。翡翠貽貝屬於股貽貝屬(Perna),最常見的有兩種:亞洲綠貽貝(Perna viridis),原產於東南亞熱帶海域,在我國南部海域比較常見,它們翠綠色的外殼中間略微膨脹,一般可以長到6-8厘米。

另一種是紐西蘭翡翠貽貝(Perna canaliculus),也叫紐西蘭綠唇貽貝(Green-lipped mussel),主要分布於南半球。常見的「紐西蘭青口貝」就是它,特點是個頭很大,可以長到25厘米,隨著生長外殼中部漸變成紫色或褐色,但內圈邊緣卻始終有一圈「綠唇」。

貽貝真的是一種天生就長著「Fine Dining」模樣,卻又十分易於烹飪的食物。它們口感溫馴,肉質飽滿,無論作為小食或是主菜都能勝任。或許有人覺得它們平庸,不像生蚝多汁,也不如海扇鮮甜,但是,食物展現的所有驚艷都來自你對它的溫柔以待

通常說來,個頭較小的貽貝肉質相對細膩,適合煮和燴;而大個頭的貽貝口感略顯粗糙,更適合與油脂搭配,採用焗和烤的烹飪方式。歐洲人烹飪貽貝時,喜歡選用個頭在6厘米左右的小紫貽貝。白葡萄酒燴青口貝(Moules marinière)是一道源於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的經典法國菜,如今早已經聞名全球。

白葡萄酒燴貽貝是一道以燜煮為主,白葡萄酒為基味的菜肴,製作方式十分簡單:黃油翻炒洋蔥碎,放入貽貝,撒上鹽和黑胡椒,加入大量白葡萄酒燜煮。也可以加入紅蔥、歐芹或迷迭香,貽貝的溫柔飽滿葡萄酒的清甜酸冽是這道菜的精髓所在。搭配白葡萄酒加入麵粉和奶油增稠而成的湯汁,便是經典的奶汁燴貽貝(Moules à la crème);以啤酒取代白葡萄酒,同黃油、紅蔥頭、洋蔥、芹菜等食材一起燜煮,便是啤酒燴貽貝(Moules à la bière),這是大部分比利時人心目中的國民美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