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出生的農村人。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狀況大家都是比較清楚的,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可就是吃不上飽飯。我爸說,小時候沒餓死、沒凍死、沒病死,能活下來就很命大了,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候、還能考上大學那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

一.我爸

我奶奶在我爸7歲那年病死了,我爺爺帶著我爸和我叔和我爸的奶奶艱難度日,怎麼干也掙不夠吃的,但爺爺還是堅持讓我爸上學。我爸說,每年寒暑假和平時的星期天,都使勁幹活,一是贖罪二是為減輕家裡負擔。八十年代中期,考上了師範類大學,那時師範生是優先錄取、免費,我爸就被「優先」了。那時候只要考上大學就能轉為城市戶口、有穩定工作和工資。畢業後被分配到縣城中學當老師,我爺爺和我爸當時感到特滿足,這在當時農村是很驕傲的事情。鄉親們說,那是你家祖墳上冒煙了。

一個來自農家的孩子,沒背景也沒家底,除了好好工作就是好好攢錢,直到今天,節儉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我爸當老師很認真,當班主任很負責。已經三十年教齡了,教學激情依然如初,他常說,能工作就是很幸福的事。這輩子做老師還是很純粹的。

有時他也抱怨說,我這輩子路走對了(考上大學)、門走錯了(當老師),政策老是和我過不去:考大學被師範「優先」了、工作不久就取消了福利分房了、趕上計劃生育最嚴的時候、年齡大了工資又常常被拿出一部分來「績效」了、這延遲退休也被他趕上了、退休之後養老金又將被並軌……

抱怨歸抱怨工作該怎麼干還是怎麼干,從來都沒馬虎過,五十教畢業班、當班主任,工作熱情不減當年,他常說,不能對不起學生,只求無愧我心。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忘初心吧。

他深感愧疚的是攢了大半輩子的積蓄不夠給他唯一的孩子買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在三線城市。為此,他常常為自己的「無能」感到自責。

這就是我父親的芳華,一名普通中學老師的芳華!

二.我媽

我媽初中畢業就待業、上班了,我姥爺是部隊轉業的,我媽的戶口是隨軍轉業安置的。從小到上班我媽生活還是很幸福的。待業之後,我媽考上當地的商校,然後被分到當地的一家國有商場工作。

我媽常說,在那個計劃經濟時代,你爸能娶到我,算是「高攀」。他們是90年代初結婚的。

在我出生後沒幾年,商業企業就改革了,我媽先是下崗、接著是買斷工齡,自己交養老保險。當時我媽買斷工齡的錢很少一點錢,對於後來的自己交養老保險根本不夠。這麼多年我媽一直沒閑著,不停地給人打工,自食其力。去年退休了,但退休金不到兩千元,仍然給人打工,每月也就一千多元。我媽說,等我結婚成家了,有孩子了,如果需要的話就給我帶孩子,就不再給人打工了。

我媽的芳華,就是把大好青春時光都都獻給國有企業,下崗之後不停的找工作、掙錢給自己交養老保險,不怨天不尤人,也不怪自己的命不好,踏踏實實過自家的日子,把我們家經營好,把我們家的日子過好。

我爸我媽都是普通人,非常之普通,他們有自己的青春,他們的青春融入他們的那個時代,雖然命運對他們有種種不公,但他們有怨無悔。他們熱血青春綻放的時候,吐露出帶有那個時代特徵的芳華,帶著他們的那個時代印記的。

我珍惜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父母給了我生命,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

「我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答主的父親在18歲時就前往邊疆當兵,服役結束後轉到部隊醫院一干就是十幾年,期間與答主母親結婚、生答主。

這些年答主的父親老了,抱孫子了。但是他還是很喜歡回憶自己當年的崢嶸歲月,跟我們描述他從一開始在戈壁灘上的孤單,後來到在部隊生活里的熱血澎湃。當答主有印象的時候,父親與母親已經均在部隊醫院工作了。比起我們這一代生活起點高,父母那一代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來建設打拚。他們熱愛工作、熱愛生活,閑暇時間喜歡齊秦、鄧麗君,忙起來幾乎是連孩子都顧不上。

答主曾好多次問起父母,「你們最喜歡的人生歲月是哪一段?」他們異口同聲的表示,更喜歡一無所有但熱血青春的那些年。那是屬於他們的時代,時代里有他們最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他們把自我的價值奉最大化的獻給了邊疆建設,生活也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變得特別激蕩向上。

我們80後這一代,很多時候不理解這種長達幾十年的「激情」。安逸的生活使我們常常懶于思考生活的意義,難以發現人生的多面與精彩。答主時常想像父母們的「20歲」「30歲」,翻開家裡的相冊從他們臉上尋找當年的神采,確確實實比答主如今正當年的「精氣神」要硬的多。照片雖有些模糊了,但在他們的眼裡,穩穩的全是堅毅、坦然、勇敢和純粹。那便是他們芳華里的精華所在吧,答主想。


父親年近八十時,我為他整理書稿。多已遺失,殘存的幾篇里,有幸讀到了父親的「芳華」,重新認識了一個我從來都不認識的「青年父親」。他出生在安徽農村的窮山溝里,家境寒微,沒有錢讀書,家中經常吃不上飯,在經濟困難的特殊年代,父母雙雙餓死,家中祖屋被搶,飽受村霸欺凌,獨自帶走奄奄一息的未成年的弟弟,撫養成人,為此,耽誤十年未婚。接著自己又在wg中受到衝擊,被調動到偏遠地區,受盡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仍然樂觀、驕傲,有理想,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他兢兢業業地工作,堅持創作,直到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從平凡的崗位退休。他的「芳華」是開在貧瘠土地上的一朵小花。當你看見一和藹的耄耋老者,反應不靈敏,似乎只會養花、鍛煉,若不翻閱他的過去,怎知他曾有過怎樣的芳華?了解了這些之後,對父親除了敬重,更多了理解。切身體會到,走進老人的內心,才能更好地孝敬他。除了物質,更重要的是心靈的供養。


父輩芳華我略知,

滿腔熱血為祖國。

不怕苦來不怕累

萬眾一心緊跟黨。

時代風雲已變遷,

意識形態大改變。

我們是人畜類,

慈悲之心不可拋。


謝謝邀請答題!

每代人都有他們自己的青春,每代人的青春都會融入他們的那個時代。每個人也會有熱血青春綻放的時候,吐露出帶有那個時代特徵的芳華。我們父母的芳華也必是帶著他們的那個時代印記的。相信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永遠跟黨走。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獻給了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年年評先爭優,爭當勞模,平凡中突顯崇高。祖國的強盛有他們的奉獻,祖國的偉大是他們永恆的芳華。


父母的那個年代,不比現在,他們的感情大都是樸素的,思想也都是單純的,不論工作學習還是愛情,都比現在的人簡單的多。但是就是這種簡單的,樸素的特質,也正是她們那個時代人的特質,給了我們一個溫馨,安全感的家!父母一路走來,吃苦在先,享受在後!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關心!並報答他們!


我的父母年輕的時候是在80年代,那個時候中國落後貧窮,百廢待興!想要不挨餓,就要種好地!有一個好的收成!母親說過,她小的時候從七八歲就開始下地干農活了,家裡孩子多,她是老大,只能幫父母分擔!那時候沒有機械化,全都是人力,播種,澆水,施肥,收穫,辛辛苦苦一年收那為數不多的糧食!有的年頭收成不好,就要挨餓!父母說過,鬧災荒的年頭,他們吃過樹皮,樹葉,草,紅薯藤等!所以他們是經歷磨難與痛苦,堅強的走出來的,很了不起!每當看到父母手上那一層厚厚的老繭,眼淚就不知不覺湧上了眼牟!

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家!不要嫌他們煩,他們或許沒文化,但是就是這樣的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那我們養大,那種不容易相信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只能好好孝敬父母,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父母年輕的時候呢大概是80年代左右,當時應該還在抗戰期間,說實話我真的不太了解,當然可以肯定的是跟我們現在已經是不一樣的,當時他們的日子肯定是不太好過的,現在生活好了我們更要好好的孝敬父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