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思明到丁修—近十年華語影壇男演員之嬗變(4)週一圍的突圍

來自專欄糉眼觀天10 人贊了文章

一、演員與時代

今年的暑期檔,《我不是葯神》大放異彩,成了最大贏家。精彩的劇本故事加羣戲撐起了這部年度爆款。而片中,原本被眾人期待的週一圍的表現倒似乎不是很出彩。很多人覺得他的表演在一羣演技派中間並不出眾。

自從年初在《演員的誕生》中摘得桂冠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週一圍,欣賞週一圍,也期待著他能出更多的佳作。同時,也有一種聲音認為,週一圍的表演侷限性很大,「演什麼都一樣」,都是他自己。

首先我要申明一下觀點,我並不認為「千人千面」的演員就一定高於有濃厚個人特質的演員(所謂「千人一面」)。網民經常拿來舉例的「千人千面」的演員國內有梁家輝,國外有丹尼爾戴劉易斯。但同時,他們也並不是什麼角色都擅長。

對於一個演員來說,無論演技有多麼出眾,最終還是以塑造的角色來說話的。而角色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個人特質,並不能說明演員本身演技有侷限性,還是要看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深度與感染力。

並且,我認為演員的表演也脫離不了他所處的時代。比如,在普羅大眾口中演技已經封神的陳道明,據馬伊琍所說,他在片場沒戲份時還會觀摩她們這些年輕演員的表演。陳道明自己的說法是,他不瞭解年輕人的想法和生活態度,所以要通過觀察她們演戲,來獲得更多的信息,以跟上時代。

也許,演員的代際劃分要比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這樣的稱謂更具合理性。同時,每一代演員中也相應有更具代表性的人物,甚至可以稱王稱後。所需具備的要件是:參演過多部優秀作品,擁有眾多膾炙人口的角色,佔據舞臺中心足夠長的時間,得到過一系列專業獎項的肯定。

以此為標準,比如陳寶國在與他同時代的演員當中,就堪稱王者。而在正逐漸挑起大梁的80後一代演員中,週一圍崛起之勢令人矚目。除了《演員的誕生》讓他廣為人知外,他的影響力提升的一個重要節點,無疑是《綉春刀》。

演員依靠一個角色大紅大紫,甚至喫一輩子,都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但有趣的是,週一圍在《綉春刀》中的丁修一角,分明是一個配角,戲份並不喫重。而他的表現卻完全沒有受到限制,甚至有人評價其光芒蓋過了主角張震。

那他是靠什麼做到的?靠相貌,演技,個人魅力,還是什麼?我的觀點是,週一圍的表演當然本身是一個亮點。但同時,丁修這個人物,以及劇本本身,都是極大的加成。正如評價演員不能夠脫離具體的角色一樣,丁修這個角色,綉春刀這個劇本,都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某種程度上,丁修成就了週一圍,週一圍也成就了丁修。

二、綉春刀與丁修

我並不同意網上的一些評論,認為綉春刀的結尾是個敗筆。尤其是對於丁修來講,如果沒有最後這個BOSS戰,普通觀眾對於丁修這個角色的好感度是無法建立起來的,週一圍的定位也就不會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充滿魅力的角色,而只會成為一個活靈活現的反派。

這裡面牽扯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演員塑造的角色無法脫離他所身處的時代。比如《渴望》中的劉慧芳,如果放到今天絕不會是一個大紅大紫的角色,恐怕會被人認為是腦子有病。而丁修一角,在當下的華語影壇,乃至整個中文網路的語言環境,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形象,你很難找出第二個來。

對於這一點,認識最清楚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週一圍本人,另一個則是《演員的誕生》的導師之一劉燁。記得在週一圍第一場演出《刀鋒1937》後面的點評環節,劉燁就提到了丁修一角從壞到好的角色轉變不夠圓潤,週一圍也點頭稱是,似乎心領神會。實際上,從我個人的小小陰暗心理,我認為劉燁對週一圍靠著丁修一角迅速躋身準一線行列,是有些小小的嫉妒的。而他的評價也確實在點子上,在這點上,他和週一圍有深度的共識。

那麼丁修一角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加成?這就要回到近十年來華語網路文化的大環境。

明史這些年來一直處於較為火熱的狀態,路陽曾提到他寫《綉春刀》劇本是直接受了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我想不單單是由於《明朝那些事兒》等一系列歷史通俗讀物的影響,還因為這段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並且明末的那段歷史至今仍對我們有很多借鑒意義。對於一般人來說,大概是沒有多少興趣去讀那些專業的歷史書籍的。中文世界中至今對普通讀者影響最大的幾本明朝歷史讀物應該是《萬曆十五年》,《袁崇煥評傳》和《明朝那些事兒》。

無論我們對明末國破家亡的歷史有多麼刻骨銘心,讀史最終的作用都是「察今」。自從2008年那場全世界矚目的奧運會,以及隨後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起,一個「強盛的中國」作為嶄新的國家形象矗立於全世界面前。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越來越高,相應的,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不斷攀升。

在這樣一種情緒支撐下,近十年普通國人的歷史視角和語境,有較為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相應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擁抱先進文明」之類的話語體系開始遭到貶斥和嘲笑。

而在習慣了一個「強盛中國」話語體系的今天,我們仍然不得不面對的情況是,今天的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當今中國面臨的處境,依然稱得上「內憂外患」。在這兩種對立統一的情緒支配下,國內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體現了一種內在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體現在一方面是自信,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即將面臨挑戰的急迫感和不確定性。

這種心態在《綉春刀》這部電影中也有所流露。導演路陽說,他在北電畢業後曾經坐了一兩年的辦公室,不知道該幹什麼。後來在導演田壯壯和父親的鼓勵下,才開始決心拍電影,寫劇本,拉投資。而《明朝那些事兒》帶給他的微觀視角和平民立場則支撐了整個的故事格局。

如果這部片子到草原戲前戛然而止,那麼《綉春刀》就只是一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無法把握自己命運、被慾望裹挾的故事。片中的三兄弟,渴望的也不過是升職、娶妻、成家立業這些世俗夢想,對大的政治理想並沒有興趣。

而最後的草原大戰,則有了一種不甘被命運捉弄、奮力一搏的悲壯感,同時懲處漢奸、抵禦外敵則更加入了正義審判和家國情懷。儘管這個後加的結尾有些突兀和不合拍,但對釋放觀眾情緒作用是巨大的。有趣的是,這其中的某些元素在當今的話語體系下其實是很敏感的,卻竟然過審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丁修如同超級賽亞人一般「團滅」了整隊的後金騎兵。儘管按照導演所說,這是投資人強行加進去的,但這卻是丁修這個角色得以豐滿和成立的必要一筆。我並不認為最後一幕算「洗白」,因為與現實生活不同的是,在影視作品中「亦正亦邪」基本就是正派的代名詞。而如果缺失了最後的BOSS戰,丁修這一角色的整個動機和性格軌跡就是跛腳的難以成立(除非你真打算用「基情」去解釋)。

縱觀所有反映明末清初江山更迭的影視作品,幾乎都給人一種悲壯和憋屈地難以言說的歷史情緒。從《孝莊祕史》到《江山風雨情》,乃至張紀中版的《碧血劍》(該劇的後半部是我看過反映明末國破的劇中最好的,超過一干歷史正劇),觀眾的情緒始終處在壓抑和糾結的狀態。

而週一圍的丁修幾乎是這類影視劇中惟一的一抹亮色。注意,這其中的快感並不僅僅來自於暴力的大殺四方,而是丁修一角在片中的行動邏輯。丁修這個人物的所有動機,都來源於對市井人物世俗憧憬的不信任和對大環境的不安全感。《綉春刀》一片中,三兄弟的動機都是「升職加薪」、「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樣的世俗夢想。而丁修像魔鬼一樣纏著他的師弟則是在不斷破壞他的這個夢想。丁修這個人物實際上反映了導演路陽的內心緊張:在內憂外患的大時代下,希望安居一隅做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資是沒有出路的

再深入反思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明末之所以山河破碎國土淪喪,何嘗不是由於這個社會的主體人羣都在想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除了少部分仁人志士以外?而這種警醒和憂患意識,實際也像種子一樣埋藏在我們觀眾的心底。

在釐清了這一點後,我們便能明白為什麼週一圍能靠著丁修這個角色一舉成為華語影壇中異軍突起不容忽視的存在。而他在後續的作品,尤其是《演員的誕生》中的表現,更是將個人的特質與角色做了完美的統一。這個一貫性助力他成為了演員的誕生的冠軍,也開啟了一個表演領域的新時代。

(下文將分析《演員的誕生》中週一圍的表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