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合科技上市計劃有了最新進展。3月29日,證監會官網公告稱,將於4月4日召開發審委審覈四家公司的IPO申請,鴻合科技正是其中之一。

這家在去年6月提出上市申請的企業,身上謎題重重。曾經證監會列出57條反饋意見要求其回覆,它也在去年年末修改了自己的招股書,其中它就證監會的反饋意見進行了補充與修改。

但是那些問題並不是鴻合科技身上謎題的全部,伴隨上市進程的推進,它身上仍有諸多問題待解。

它究竟是一傢什麼公司?在涉案1.43億元的重大專利訴訟還未完結時,它是否能夠上市?以及,它是不是又一家“帶病上市”的企業?

01|全球銷量第一?

此前一篇關於教育信息化與改變農村地區教育現狀的文章曾引發廣泛討論,網易創始人丁磊甚至“蹭熱點”式地宣佈拿出1億元做遠程教育。要做遠程教育,少不了師資、網絡以及更多基礎設施的加入。

鴻合科技滲透的正是教育信息化最終的一環,它主要面向學校、培訓機構等教育市場提供“智能黑板”等信息化教學工具。

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其智能交互顯示產品營收17.51億元,佔比96.6%;智能視聽解決方案營收0.62億元,佔比3.4%。

可以說,鴻合科技的主要產品就是智能交互顯示產品。而據一點財經瞭解,該行業規模較大,且市場集中度較高,競爭較爲充分。僅在國內,就有視源股份、長虹教育、創維廣電、創顯科教等競爭者。

而在招股書中,鴻合科技援引Futuresource的數據顯示,從全球來看,其2017年IWB(電子交互白板和智能交互白板)銷量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視源股份、Smart公司、Promethean 公司等。

更甚至,其在招股書中援引FutureSource 和 IDC 的數據稱,其2015 年至2017 年IWB 產品銷量在全球市場所佔份額連續三年位列第一。

就此,發審委曾給出反饋意見,要求其說明數據是否公開,是否專門爲本次發行上市準備,以及是否爲此支付費用或提供幫助,是否爲定製的或付費的報告等。3月26日,天元寵物首發上市申請被證監會否決,這也是本屆發審委被否的首家公司,而在發審委會議提出詢問的主要問題中,多次提及與“可比公司”的數據對比。

在第二次提交的招股書中,鴻合科技對此沒有做進一步解釋,不過從橫向的公開數據來看,它的這一結論並不準確。

以2017年爲例,數據顯示,鴻合科技智能交互平板的銷量19.99萬臺,電子交互白板14.60萬臺,IWB銷量合計約34.59萬臺。而根據視源股份的財報,其2017年的智能交互平板銷量爲40萬臺,高於前者的34.59萬臺。

*鴻合科技與視源股份2015至2017年IWB銷量表

02|創新與專利疑雲

去年4月份,教育部下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政府以及各參與者的推動下,教育信息化或者教育科技這個原本就十分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而專利成爲競爭利器之一。

在招股書中,鴻合科技同樣也強調了創新與專利的重要性,“創新驅動”、“自有技術”成爲其發展根基與思路的重要內容。

其在招股書中透露,截至去年6月,鴻合科技及其控股公司共擁有專利共計 353 項,其中發明專利 23項,實用新型專利 143項、外觀專利 187項。

同時,它也披露了自2015年來的研發投入。2015年至2017年,其研究與開發費用從0.81億元增長到1.33億元,投入佔比基本保持在50%左右。

不過就在去年年末,它被視源股份方面以專利侵權爲由提起訴訟:視源股份全資子公司視睿電子以其侵犯4件專利權爲由,起訴深圳鴻合及母公司鴻合科技,要求其停止侵權、銷燬侵權專用模具並索賠1.43億元。

訴訟材料顯示,涉案的4件專利包括“一體機及其觸摸菜單的調出方法”、“紅外觸摸屏及電路板連接裝置”、“一種顯示設備”和“一種觸摸一體機”等。這些專利由視源股份於2013年至2016年申請、獲得授權且在有效期內,鴻合科技將其主要用在了自身主營的智能交互平板產品上。

此次訴訟可以說掀開了鴻合科技專利優勢的一角,在這一角之下,其“創新驅動”式的發展背後仍然有更多謎題。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信息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鴻合科技發明授權專利31件,相當於平均每項核心技術上,鴻合公司的專利積累僅不到兩項。

同時,一點財經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從歷年專利申請情況來看,從2007年到現在,其專利申請相當集中,在2013年到2015年的三年間申請數量大爆發,年均申請超過110件,從2016年開始出現斷崖式的滑坡,迅速跌落至30件,而2017年又回升至80件。

甚至在專利申請日上,2013年絕大多數專利申請在9個工作日內完成提交,2014年、2015年亦如此。

針對上述疑問,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這應該是爲了通過集中申請專利乃至專利注水的方式,申請政府專利資助。

可以作爲佐證的是,在去年其第二次提交的招股書中,鴻合科技補充了一個細節:旗下兩個子公司鴻合創新、鴻合智能在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被認定爲高新技術企業,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母公司鴻合科技在2017年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稅率,2018年9月相關證書到期後,不再申請該資質,所得稅率恢復至25%。

03|涉嫌關聯交易未披露

招股書顯示,鴻合科技主要面向中小學校和高校、幼教、培訓機構等教育市場進行銷售,同時向辦公、會議會展、傳媒等商用市場拓展。同時在銷售中,它分爲經銷、ODM/OEM以及直銷模式。

數據顯示,從2015-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其經銷業務比重在逐漸降低,一路從94.83%降低至63.05%;直銷業務比重也有所下降,從此前的最高5.27%下降至去年上半年的3.71%。唯一一路上升的是ODM/OEM業務,佔比從2015年的0.78%上升至去年上半年的33.24%。

其ODM/OEM業務大幅上升的原因在於它在2017年開始爲Promethean(普米公司)等海外智能交互顯示產品品牌商做代工。

以Promethean爲例,雙方在2017年 3月 16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協議有效期爲 36個月。

財報顯示,在合作當年,Promethean就爲鴻合科技貢獻了5.03億元的營業收入,在7.46億元的增長額中佔比67%,佔該公司當年營業收入的13.90%。同時,在雙方合作後,智能交互平板成爲鴻合科技增長最快的板塊,電子交互板、投影機、視頻展臺等產品銷售出現停滯乃至下滑。

到了2018年上半年,其佔比進一步提升,普米公司帶來的營收達到5.21億元,佔到鴻合科技該產品線總營收的44%,佔鴻合科技同期營業收入的28.71%。

代工業務在影響企業毛利率的同時,海外單一大客戶的存在,無疑增添了鴻合科技的業務穩定性的風險。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境外公司的經營取證較難,很難確定普米公司在“穩定性與業務持續性方面沒有重大風險”。

在招股書中對該風險卻隻字不提的鴻合科技,其業務結構面臨的風險還遠不止於此。招股書顯示,作爲其海外第一大客戶的Promethean,與2017年入股鴻合科技的第五大股東PE鷹發集團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鴻合科技董事衛哲也涉入其中。

早在2014年,Promethean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網龍網絡與衛哲就有接觸,雙方共同成立了福建一零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而衛哲的另一重身份又是鷹發集團的掌舵者。

雖然招股書對此沒有詳細論述,但是在層層關係的背後,存在關聯交易的可能。當然,哪怕是當前,鴻合科技披露的關聯交易數據也極高,自2015年到2018年上半年,其交易佔比大體在30%左右。

04|結語

股市治理從來都是關鍵問題。從新一屆發審委的動作來看,監管機構對企業上市的管治已經加強。

今年2月27日,證監會新任主席易會滿對外首秀時就表示,“我們將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堅決打擊欺詐發行、大股東違規佔用、操縱業績、操縱併購、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爲。”

穩定而健康的證券市場環境,需要企業良好的基本盤,更需要企業在最開始就誠信披露,直面問題。如此,纔是對自身,對投資者利益的保障,只有這樣,企業股價才能不再單純因一個捕風捉影的消息而大幅漲跌,有價值的企業才真正能夠得到良好的股價反饋。

來源:一點財經(yidiancaijing)

作者:邱 韻

編輯:劉 煜

審校:蘇慕凝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