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的滑稽面孔

漢民族稱北方的外來民族為北狄或匈奴。不過,他們究竟是怎樣的民族,從史書的字眼上是看不出來的,更何況他們的面貌本也不容易查明。

周朝滅亡後,就進入了諸雄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在數百年間,諸國之間烽煙頻舉,北方民族也屢屢侵入中原,和漢族頻頻接觸。當然,這種接觸也許就是火與劍、血與火的接觸。

在這種不斷的接觸之中,漢族和北方民族互相混血、同化的事實也越來越多。服裝的變化就是一個例子。最初,漢族所穿的長袖和裙子很不適合馬上的騎射,在與北方民族的爭鬥中吃了不少虧。於是,漢族便放棄不適宜騎馬的長袖和裙子,而採用筒袖、褲子的北方民族服飾。這就是採用「胡服」和異族對抗的事實。胡人在以自身文化影響漢族的同時,其自身也開始和漢族混血。

不斷的交往也體現在語言上。

漢族把北方民族往往稱為胡人,在漢語中冠有「胡」的名詞相當得多,象胡麻、胡瓜、胡椒、胡事、胡琴等等,在漢代由胡人帶來一些,而且自唐代以來,從西域注入的則更多。漢族對於這些由胡人製造的東西,絲毫不加排斥,很自然地將其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當中,同化得好象是自身的東西似的。

胡人是阿爾泰系蒙古民族的一派,屬於騎馬游牧民族,他們究竟又具有怎樣的面貌呢?從戰國時代以及漢代的銅製工藝品上我們可以比較明確地認識他們的相貌。從大多數的工藝雕刻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存留的模樣。

代表性的作品有:戰國時代的銅製雕刻「銅雕胡人放鳥像」,戰國中期的青銅人物「雜技立雕」,漢代的銅雕人物「胡人雜技中的表演者」。

這些造型作品的主角都是胡人,其中有胡人藝人放鳥的表演;也有將小熊立於高舉的棍子上的立像;也有兩位坐著的胡人,從外表上看正在熱烈地表演。

雖然這些作品所表現的胡人表情都很滑稽、輕浮,但他們究竟還是很寫實地被表現出來了,從他們結髮的樣式、耳環、靴子的形狀,和他們所持的道具,都生生表現出胡人有別於漢人的生活。

從雕像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面頰較圓而豐滿,眼睛稍嫌細小,鼻子圓而微低。

遺憾的是,我們所能看見的胡人像就是表演雜技的藝人而已,並不能完全代表當時民族的特徵。

另外,現代的中國人中,膚白、圓臉,而和過去胡人相貌一模一樣的,實在也不是少數,這真是一個有趣的事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