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篇文章,專門有論述,摘錄如下: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使。受屈辱,趟混水,涉險灘,挨謾罵,當替罪羊。結果只能背上「賣國賊」、「千古罪人」的罵名。以「裱糊匠」自嘲的李鴻章為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賣命到死,一生中他遭遇的麻煩、非議和惡評之多,在大清國的群臣中,當是首屈一指的。

可是,作為大清的重臣,國際上對他的評價卻頗高,僅舉幾例。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鴻章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伊藤博文雖然對李鴻章極盡揶揄之能事,然而也終於說出了自己到心裡話: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1913年,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John W. Foster)出版了《李鴻章傳》,他評價道:「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性質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獨特的人物。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30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國家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位外交官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國際國內評價反差如此之大,近代史上,除了李鴻章,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那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呢?他認為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將一個破屋(清王朝)裝飾一新噓噓人尚可。偶有小風雨修修補補也能看得過去,但真的遇到大風大雨,破屋必然原形畢露,又豈是一個半個「裱糊匠」所能補補貼貼支撐起來的呢?


首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這句話,是在打清政府的臉。

滿清自入關後,就就採取對漢人的打壓政策。不管是在思想文化領域還是政治格局上,都是非常排斥漢臣的。到了乾隆年間,更是編著了一本《貳臣傳》,把明帝國投降到清政府的各級官員打入冷宮,稱之為不忠之臣,加以羞辱,類似於從精神上對洪承疇們進行鞭屍。

到了太平天國起義時,滿清貴族已全面退化成了公子哥。清政府無力阻止太平天國的發展,被迫提高漢人大臣的權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人中興三傑開始走上了晚清的歷史前台。

因為在這三人中,李鴻章兼居智商和情商雙高,加上比較年輕,最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和科技,在晚清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管是能力還是格局上,李鴻章都高出同期滿清官員太多。但在權力上就深受滿清官員和漢人清流政敵的多重掣肘,許多正確的政策都大打折扣。

任憑李鴻章有三頭六臂,也不能挽救清政府落後的面貌。

從另一個層面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在嘲笑和調侃消遣李鴻章。

伊藤博文曾經在英國讀書,認真學習了西方的政治和經濟文化制度。

回國後,伊藤博文推動日本開放,被稱為日本憲法之父,成為日本首任首相。

伊藤博文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日本經濟和軍事發展,並在1895年中日對賭國運的大海戰中勝出,從而決定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終於在日本的馬關,中日雙方實際的政治軍事執行人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展開了正面對決。

就在這個地方一場馬拉松式的談判,中間還經歷了驚險的李鴻章被槍擊事件,一度中斷數月。

李鴻章說,如果能不簽約,他寧願在醫院中不出來。然而該來的終究會來,為慈禧當了背鍋俠的李鴻章還是被迫簽下了《馬關新約》,回到國內,被國民罵成賣國賊。

在這一場較量中,伊藤博文從李鴻章身上賺到了太多,從此日本升天,清政府則掉入了地獄。在這時用這碗雞湯,只是安慰一下李鴻章受傷的心。

從能力和學識上看,伊藤博文遠強於李鴻章,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在當時的日本,伊藤博文面對的困難並不比李鴻章小,但幸運的是伊藤博文把日本推上亞洲第一強國和世界強國的行列,清政府則從強國變成了列強嘴中的肉。

李鴻章只是一個缺乏現代政治格局和眼光的舊式知識分子,他不可能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當然說他是大清的「裱糊匠」也是正確的,因為在當時的大清國很難找到比他還強,更能控制局勢的人。

清政府的落後是全面的落後,而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落後。

因此說: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是對李鴻章的肯定,也是對李鴻章和清政府的嘲笑和調侃消遣。


伊藤博文對李鴻章還有另外一句評價: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如果前一句話可以看做是伊藤博文對李鴻章和大清國的調侃,後一句話可以說是肺腑之言,時至今日,又有誰敢說:把你放在李鴻章的位子上,你做的比他好?

中國人有言官的傳統,明朝達到巔峰,品級不高,權力不小,不管多大的官,只要被言官盯上,不死也的脫層皮,到了後來就變成了做事就挨罵,不做事少挨罵,乾脆大家都去罵人,不做事了。聽起來民主監督,實際就是扯皮拉筋,為了一己私利互相攻擊,為了反對而反對,最終大家一起完蛋。 大明王朝的清流之害我中華子孫當謹記在心。

回到這個問題,李鴻章到底算不算可以與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我認為:絕對不算!

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李鴻章頂多算是一家大企業的總經理,掌握實權的是董事長和董事會,如果有一天別人說,總經理代表了這家公司,可以出去和其他大企業老總平起平坐,我想這家公司大多數員工都不會同意,你又不是老闆,你憑什麼代表公司?

何況還是一家風雨飄搖,被競爭對手打的支離破碎面臨破產的公司,總經理不好乾啊!

所以這時候又有很多人說:這個總經理是個水貨,你看別的公司都蒸蒸日上,你的公司卻瀕臨倒閉,不怪你怪誰?

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的,既然李不能代表這家公司,怎麼能把公司破產的責任都推給他呢?不平等條約是李鴻章簽的,但是造成簽約原因的不是他,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嫡系部隊,但李最不願意北洋戰敗,而戰敗的罪魁禍首也不是他,還有人說,如果按照李鴻章的觀點,新疆早就沒有了,但是新疆還在,李不過是提了建議,沒有被採納,並沒有造成實際惡性後果,這就好比你走路上看到一個美女,心裡把她強姦了一百遍,你犯罪了嗎?

李鴻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這家公司多維持一段時間,然後默默為領導背鍋。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評價他,李鴻章已經做了很不錯了。

作為當時大清國官僚體系中唯一一個有外交能力的人,李鴻章使出渾身解數,從戰勝國的口中為大清國爭取一點利益,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是全國上下唯一能做到這一步的人,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李鴻章,大清國還要更慘?

也許有人會說,已經很慘了,再慘一點又何妨?

我只能說:你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人在絕望的時候,哪怕有一絲的溫暖,也能讓他重燃生機,陷入絕境的時候,哪怕有一點希望,也要拼盡全力,幾十年來,人類對癌症艾滋病的戰役一敗再敗,但是依舊努力向前,即使沒有戰勝它,但是能讓患者多活幾年,就是勝利。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也許又有人說:大清國已經沒有希望了,李鴻章只不過是個糊裱匠,局限性太大,為什麼不能推翻清廷,重整乾坤。

我可以毫不客氣的告訴你:革命從來都不是最好的選項.

一間房子,縱然是屋頂破了,牆皮脫落,但是只要糊一糊,裱一裱,依然可以遮風擋雨,而一旦把房子拆了,在新房建起來之前,颳風下雨將無處可躲,何況這些拆房子的人,並沒有蓋房子的經驗,只不過看見鄰居家建了新房,就把自己家的房子拆了,住在這間房子里人,憑什麼相信你能把新房蓋起來?如果明天,一幫人打著革命的旗號拆了你的房子,縱然歷史將來證明他們是對的,國家走上了富強之路,你會認同嗎?你的家人會認同嗎?

你都不認同,何況是一個已經垂垂老矣,為這個政權奮鬥了一輩子的老者。

對於李鴻章:我只能說,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那個位置,他只能做到這一步了,每個人都是瑕瑜互見,不能把歷史人物簡單的標籤化,你可以說李鴻章是封建王朝的看門狗,也可以說他的北洋水師不堪一擊的紙老虎,也可以說他才能有限,指揮不力,說他招攬門生,排除異己,沽名釣譽,貪污腐敗,唯獨不能說他是賣國賊,說他喪權辱國,對於這個風雨飄揚的國家,他沒有跳出時代的藩籬,但是他儘力了!

唐德剛評價他:中國近代出了兩個半外交家,半個是顧維鈞,一個是周恩來,還有一個就是李鴻章。

1901年,走投無路的大清政府把78歲的李鴻章派到北京去對付全副武裝的八國聯軍,此時的李鴻章,身體已經十分虛弱,他成功的把賠償金額從十億兩白銀降低到四億五千萬兩,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

有人說,四億五千萬兩,一人一兩銀子,李鴻章實在丟人,可你沒有看到,四億五千萬人,竟然要指望一個油盡燈枯的老人。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一句話,道盡中華民族的心酸,當時當世,竟無一人可以取而代之!


我是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首先,無論伊藤博文是否說過這句話,以及其他誇耀李鴻章的話,都不足以證明李鴻章真的、有那個能耐。不能因為敵人誇你,你就覺得自己真牛了

一生只是「紙糊匠」,只不過李鴻章藉此推脫責任的話。清廷包括慈禧在內當然要付國家失敗的第一責任,但作為「漢臣之首」、半個中國的地方大員都是他的手下的地方核心人物,因為貪腐敗壞整個中國官員為官精神、致使清朝民間百姓的生活艱難,僅此一點,他就難脫其咎。

河北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就說,河北百姓因為李鴻章做直隸總督期間,河北年年鬧水災,都管他叫「水王八」。由此可見,李鴻章本身治理河北的水平也不怎麼樣。

其次,敵人誇獎你,不排除李鴻章在晚清政府中比較開明、比較懂得西方,對於伊藤博文這個「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來說有共同語言這個因素

他們都身處要職,對於李鴻章身處在晚清這個情況下,表示同情。對於李鴻章沒有遇到「明治」這樣的皇帝表示可惜,對其能力表示認同。

其次,伊藤博文只是為了更好地讓李鴻章讓中國之利給日本

最重要的是,在《馬關條約》簽訂期間說出這樣的話,也無非是增進個人感情之說。有利於自己達成日本索要天量賠款、割佔中國土地的要求。

最後,李鴻章關於「救國」方面的主張,前期都是抄襲自丁日昌:從中日聯盟思想在李鴻章、伊藤博文等人的淵源。因此,李鴻章之前的「防日」主張只是為了要軍費,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已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都屬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批人,伊藤博文的漢語詩詞都很好。有些認為文化高於領土、主權的人就有一種「中日結盟」的情懷。

1867年年底,江蘇布政使丁日昌以湖廣總督李鴻章的名義上奏了「自強八條」。即《密陳丁日昌擬議修約片》(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四日)。丁日昌的奏章是附在李鴻章的奏摺之後,作為「附帶」上奏的。日後,丁日昌也對北洋海軍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打造,所以說,1894年前,李鴻章在國家方面的主張都是這篇文章,及在丁日昌的幫助下進行統籌。

丁日昌「自強八條」中共有12條計策,不懂的朋友別以為「八條」是八條計策,而是「清政府對如何『自強』而提出的八個問題」。其中就有「聯日結盟」的意思。

要說的問題很多,一本書都完不成。李鴻章雖然不能稱其為「漢奸」「賣國賊」,因為沒有汪精衛那樣的實在行為。但他的一生是「誤國」的一生,雖然他的能力很強,但能力不強也誤不了國。這樣的人永遠不能成為有些人最終的「民族英雄」,否則遺患無窮。

外國人誇李鴻章的話多了,還有說是「三大偉人」「東方俾斯麥」呢。但對於敗軍之將如此誇獎,我從不認為是出於真誠。還是俾斯麥說李鴻章的話代表真相:我永遠得不到「歐洲李鴻章」的稱號。


伊藤博文這話有惺惺相惜的成分在裡面,因為只有相同格局和高度的人物才會理解彼此,李鴻章是一代人傑,伊藤博文此話並不是過譽。

首先,李鴻章是中國從舊時代走向新時代的關鍵人物,雖然林則徐、魏源最先開眼看世界,雖然他的老師曾文正公打敗太平軍挽狂瀾於既倒,雖然左宗棠、張之洞也是中興四大名臣。但是在處理洋務、軍務、外交、政務、財務等各個方面,沒有一個大臣比得上他。

或許有人會說李鴻章的思想有局限性,只是到了洋務和初步的維新思想,沒有革命的思想。但這種局限並不是李鴻章個人的局限,而是時代的局限。在清廷這樣的官場文化之下,要做事是不容易的,但李鴻章偏偏在這樣的氛圍中,先後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開灤煤礦、輪船招商局、北洋海軍等,這個功勞是了不得的。

外國人不是傻子,他們為什麼更願意跟李鴻章打交道?李鴻章去俄國、美國和德國訪問為什麼受到眾人的禮遇?而且李鴻章還有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和清流派不同,很多賣國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因為如果不是他的話結果更糟,李鴻章就是在這樣的條件和壓力之下,做大清王朝的裱糊匠。這一點,伊藤博文看到了,梁啟超也看到了。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也就是說如何看待李鴻章的一生。

我覺得伊藤博文說的這句話既是對的也是錯的,為什麼這麼講,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會知道, 其實知道鴉片戰爭失敗中國人依然沒有清晰的世界觀認知對於列強不理不睬,看不起,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世界觀上的爭鋒,所以在當時有李鴻章這種認識的人是極少數的,

可是李鴻章畢竟是一個漢臣,並沒有實際的權利, 直到20世紀出初滿蒙漢臣的地位之分也是依然存在的,面對一些重大事情的決策,李鴻章依然無可奈何,

這就好比一個睡醒的員工,去叫依然在睡覺的領導一樣,

當然李鴻章有它的局限性,他畢竟是傳統的中國式大夫,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士大夫的臭毛病他一點也沒有少,他的人生髮跡史也是充滿著偶然,

再後來洋務運動積累下來的財富也在他的領導下毀於一旦,典型的例子,如北洋艦隊

但總的來說在當時的大清朝能與李鴻章才華相比的人是極少數的, 只怪李鴻章生不逢時,成了滿清王朝的背鍋俠


1

李鴻章真的能和列強一爭長短嗎?

也許真的能吧,在那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李鴻章恰逢其變,而和他的同僚們比起來,他走的又好像稍微遠了一些。

梁啟超說他: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

但是梁啟超也承認他是個被時勢推出來的英雄,而不是那種能扭轉乾坤的,再造世界的英雄。

就像郭德綱說自己相聲說的好全是同行的襯托,李鴻章也是,伊藤博文說他:「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說的也是李鴻章的外交能力,而他強悍的外交,也不過是因為他的同行太菜了。

所以李鴻章外交好,大約也可以驕傲的說,是同行的襯托。

2

梁啟超說他: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

也是那麼個老大帝國,一直一位自己是天下中心,但是這個謊言被揭破後,引發了各種不適。而老大帝國也開始試著去和外面的世界接觸,但是這種接觸是小心翼翼的。

李鴻章還算是先驅,他走出去了,去試著了解這個嶄新的世界的運行規則,但是這種嘗試一開始難免幼稚,畢竟嬰兒學步時走的都是歪歪斜斜的,

但是李鴻章越走越好,隱隱有一代大家的風範,後來他週遊世界,去各國訪問,努力去了解各國的政治本源,他雖然科舉出身,但是卻不是腐儒。

不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罵名也就越大。

作為大清著名的裱糊匠,李鴻章用自己的手藝努力修補,讓大清這艘在風雨中已經破敗不堪的屋子,不至於坍塌。這其間必然有各種妥協,各種無可奈何。但是如果換成別人,坐在李鴻章的位子,能比他做的更好嗎?

所以慈禧稱他是,再造玄黃之人。這可算是很高的評價了。

其實這評價比伊藤博文還捨得用詞。


李鴻章辦事能力強,但私心太重。總是利用政策和手中職權為自己和家族謀私利,從而在身邊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這種人做縣官則為害一縣,做軍務則禍國殃民。管北洋則任人唯親,所提拔淮軍心腹多為貪腐之人,怕死將軍,整支軍隊徹底腐敗,毫無戰鬥力,甲午之敗首責李鴻章,與錢,與武器裝備無關。。現實中這種人很容易上位,上則國之災難。。。反之,左宗棠工作能力強,聰明,不唯上重民生,一心為公,則能造福一方,福澤國民。。。 總之,國家需要左宗棠這類能人,不需要李鴻章這種自私能幹之人。


總之,一句話來評價李鴻章,只有小智慧而沒大謀略;只能小打小鬧而沒改天換地之謀略;而被國人極大的差評,從販夫走卒至士大夫文人墨客,都一致認為,李鴻章無能!那麼,李鴻章到底有沒有能力。可以說有,但是,只有小決心小智慧,而無大決心大智慧!試分析如下:

我們知道,欲蓋新樓者,必先全部推倒舊樓,如此,方能在廢墟之上重起新的高樓和新的世界!而若在舊房之上修修補補,就算有超天之智慧,用盡天下之物力,修修補補之後,還是舊房子。舊房子,必不能長久!

修房子如此,謀國亦如此!在李鴻章之時的滿清,已是破舊不堪的王朝,可以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是破舊不堪!若此時中華民族要想倔起,成為世界強國,亦如在滿清的廢墟上,蓋起新的大樓,則必須把滿清王朝徹底打破,如此,強盛的新中國,方可建立。實際清末到1949,中國之歷史亦如此發展的!

而反觀李鴻章,對滿清王朝,極力維護,想維護滿清王朝而使中國強盛,事實明是錯的。所以,李鴻章無大謀略。李鴻章如此之人,為何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伊騰博文對其讚賞有加呢?無他,日本人伊騰博文需要這種無能無力救國之人。因為,只有大滿首輔是如此之人,那麼,他伊騰博文就更好的從中國身上取得利益;也唯有李鴻章不是大智慧大謀略之人,滿清才永遠是弱國、窮國,被日本、被列強欺負之國。如此,日本、西方列國都喜歡李鴻章的原因了!實則悲矣!


李鴻章沒有洗白的必要了,簽了那麼多的賣國條約,就是一個賣國賊,為官卻充飽私自貪得無厭,其所簽的條約出賣了多少國家利益,賠償了多少金銀,畫走了多少國土,對國家造成的傷害至今都難以修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