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聊羅輯思維。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興起一些對於羅輯思維的「口誅筆伐」,而最近,對於羅輯思維的批評之聲又甚囂塵上了,甚至有人把羅輯思維比作了「權健」;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支持羅輯思維的文章出現。兩方陣營,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熟悉我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經常向我身邊的同事、朋友以及咱們心流造物的小夥伴們推薦羅輯思維以及「得到」上的內容產品。雖然我不認為我是某些人口中「被羅胖洗腦了的腦殘粉」,但至少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我是羅輯思維的忠實用戶,從6年前羅振宇開始做每週一更的視頻開始,我就持續關注,每週都跟,一直到兩三年前開始的「得到」。直到現在,我本人已經累積在得到上聽音頻課程超過2500個小時了。那麼作為某些人口中的「腦殘粉」,當我看到批評羅輯思維的聲音越來越多,而且這些批評之聲很多都有失公允的時候,雖然羅輯思維團隊自己從來都覺得這些論調不值一駁,但我覺得我有必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恕我直言,不論是文章整體的質量還是邏輯的清晰程度,這些批評羅輯思維的聲音總體來說要比支持羅輯思維的言論低一個檔次。

但同時,我也要強調,羅輯思維當然不是完美的,更不是萬能的。我們當然可以批評羅輯思維,我本人也經常批評抱怨羅輯思維的一些做法。但客觀理性的「批評」,不同於「詆毀」。

批評羅輯思維的聲音主要集中在:

花了很多錢買了羅輯思維的課程,但是發現沒用,自己沒有真正地學到東西。所以得出結論:羅輯思維在販賣知識焦慮,利用你我的好奇心和對自身前途未來的焦慮感向我們兜售「解藥」,但實際上根本就不起作用。另外,還有很多人批評羅輯思維鼓吹碎片化學習,「得到」並沒有讓人系統化地學習而真正獲得能力上的提升,淺嘗輒止地碎片化學習只會讓我們更浮躁、焦慮、一無所獲…

對於這樣的聲音,我想用三句話來反駁:

1. 你沒從「得到」那裡學到知識,但這並不代表別人沒從「得到」那兒學到知識,你怎麼就確定你的感受就是所有人的感受呢?至少我就不是這樣的感受,我本人不僅從得到的高質量內容產品中汲取了很多的養分(雖然我並不能100%認同「得到」平臺上的所有觀點),更是發現「得到」為我打開了外界世界的一扇大門,讓我的眼界和見識有了極大的飛躍,瞭解到了這個世界最前沿的精英都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所有的這些收穫,都是在潛移默化改變著我的思維方式甚至人生軌跡,是根本不可能用任何「Offer」或幾張文憑、證書去衡量的。

2. 「得到」APP作為一款內容產品本來就不是為所有人準備的,如果你覺得這款產品不好,或者不適合你,那麼不用它不就完了麼?為什麼要用你自己的感受影響其他人的判斷呢?

3. 羅輯思維的確是在鼓吹「碎片化」學習,而非系統化學習。這樣確實不太好。可你仔細想想,我們聽「得到」的時候,也都是在上班的路上、做家務或者跑步的時候。這些場景本來就是碎片化的,如果沒有「得到」,我們可能也就聽聽音樂、打打遊戲、刷刷網劇。而現在有了「得到」,這段時間我們可以聽聽有趣的知識,哪怕是作為談資,也有收穫啊,雖然是碎片化的知識,但是聊勝於無,有什麼不好呢?

後來,我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本質上,「得到」僅僅是一個工具。

從很多角度來看,「得到」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因為「得到」請到了當今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內容生產者,用最精益求精的苛刻工作態度,把原本可能是非常艱深晦澀的知識內容解讀、加工、整理,濃縮成簡單的要點,用最高效、最「易吸收」的方式傳遞給你,幫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最精華的信息內容。所以我相信,得到是目前中國質量最高的知識服務平臺。

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得到」並不是完美的,更不是萬能的。作為一個工具,「得到」已經非常好用了,可它畢竟也僅僅是個工具。而使用一個工具的結果,往往在於使用這個工具的人。一把菜刀,在大廚的手中,就是烹飪的神器,而在殺人犯的手中,就會成為行兇的利器。而「得到」也是一樣,如果你很認真地對待得到,認真學習得到上的每一個知識,參與問答環節,積極思考,整理得到上的各種知識點、思維導圖、認真做筆記並按照得到上面的指引查閱相關資料,那你就一定能夠非常系統化地學習一個知識;而反之,如果你僅僅是把得到當做消遣和談資,在茶餘飯後拿得到來「熏熏耳朵」,那你就是在把得到上的高質量內容「暴殄天物」,而你真正獲得的知識,就會是非常有限的碎片化知識,甚至會一無所獲。因此,「得到」是否會對你有效果,取決於你是否會正確使用它。這就好比羅振宇這兩天開的那個玩笑:

沒有減肥成功怪罪健身房,

沒有好好讀書怪罪圖書館。

據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上說,有的人堅持用「反人性」的方式使用抖音,竟然已經成功地把本來充滿誘惑的抖音「馴化」成了非常好用的學習工具…但不論如何,學習就是一個反人性的痛苦過程。如果你真的想要對一門知識系統化、高質量地有所收穫,那麼不論是「得到」、健身房、圖書館還是抖音,你都需要有所付出。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所以,隨著我深入分析這些批評聲音的底層邏輯,我發現了一些更加「真實」的原因。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其實市面上應該被批評的APP有很多啊,那些直播短視頻平臺、交友平臺、電商平臺、手遊…這些軟體無一例外都是在盡最大的可能使人上癮、榨乾用戶的時間、誘導用戶過度消費…可是你什麼時候看到互聯網上對這些APP像對「得到」那樣猛烈的批評了呢?

我發現本質上,不恰當地批評、甚至詆毀羅輯思維的絕大多數聲音,其實是在尋找批評者自身內心中的一種「自洽」。這種心理上的「自洽」分兩個層面。

首先,這些詆毀者本身沒有從得到上有太多的收穫,而自己可能已經花了不少真金白銀。如我剛才所說,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方式使用得到,我們是完全能夠系統化地學到知識的,但這需要一個反人性的痛苦過程。可是,由於天生的惰性在作怪,很多人沒有辦法經受住這個痛苦過程的考驗,而最終沒有收穫,而這些人沒有正確的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卻反而把責任推給「得到」。因為與其承認自己懶惰,倒不如直接怪罪得到有問題,這樣彷彿就不是自己的問題了,從而獲得虛幻的自我安慰,找到了內心的平衡和自洽。

其次,我發現了一個更底層的感情:嫉妒。這個世界上分兩種人,一種是做事兒的人,另一種是「搞評論」的人。雖然這兩個人羣會有很大的重合,但整體上,我們能看到清晰的羣體特徵:只會「搞評論」的人由於缺乏實際的經驗,因此他們的評論從來都是不痛不癢、說風涼話,而且他們的評論你能很輕易地發現一些「酸酸的」話語,因為他們嫉妒「做事兒」的人有機會實實在在成就一番事業,而自己,由於能力和眼光的欠缺,沒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只能在一邊搞搞評論,所以他們說的話,往往會帶有很強的嫉妒心。而另一方面,真正「做事兒」的人有些時候也可能會有一些評論,但由於他們是實實在在的踐行者,他們知道在真實世界中做一番事業的艱辛和不易,因此他們的評論中,很少會去詆毀任何人,而更多的是鼓勵和非常誠懇、務實的建議。而在批評羅輯思維的諸多聲音中,我也能很明顯地分辨出,哪些是「做事兒」的人,哪些,是「搞評論」的人。

也許,我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那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您也姑且聽之。不過說了這麼多,我倒覺得這件事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引以為戒。我希望我自己,以及身邊所有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做那些「聊以自慰找自洽」的人,也不要做那些只會「搞評論」的人。

踏踏實實做事兒,發現別人的優點,纔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