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以孔子學說爲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爲了中國曆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前後綿延兩千餘年。孔子後裔作爲聖人之後,也因此深受歷代王朝優待,恩渥有加,即便千年其譜系依然整整有條,其後世歷受封爵。曲阜孔家,這個延續了兩千五百五十四年的古老家族,成爲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貴族之家。

  孔丘

  孔子後人的地位,由其歷代封號的變更便可見一斑。孔子爲孔氏家族始祖,其子孫七世單傳。至第八代孫孔謙時生三子,次子孔騰於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被漢高祖劉邦封爲“奉祀君”。這是孔氏家族祀事封號之始。

  自漢高祖始,孔氏後裔在歷代不斷被封賞。漢元帝即位後,賜封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爲關內侯,號“褒成君”。漢平帝元始元年,賜封孔子第十六代孫孔均爲“褒成侯”。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徙封孔子第十八代孫孔損爲“褒亭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孔子後裔封號名目繁多,計有奉聖亭侯、崇聖侯、褒聖侯、紹聖侯等等。

  至隋唐時期,孔子後裔的封號漸漸固定下來。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在追諡孔子爲“文宣王”的同時,晉封孔子第三十九代孫孔遂之爲“文宣公”。宋朝延續了唐朝封孔子後裔爲文宣公之制。北宋仁宗至和元年,集賢院太常博士祖無擇上奏皇帝,他認爲以“文宣”本爲孔子諡號,將其作爲孔子後裔的封號,於禮不合,因此於次年正式改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爲“衍聖公”。

  北宋仁宗朝在確立“衍聖公”封號的同時,也規定了“衍聖公”的職責所在,即“令孔子後襲封者,專主奉祀睦族,不領他職。”歷代衍聖公自此便專心於四項職責,一爲代表國家祭祀孔廟;二是保護孔廟和孔墓;三是管理聖賢后裔;四是管理孔氏族人。其中最爲重要的職責,便是祭祀孔子。孔氏家族族長和國家祭典主持這兩重身份,構成了衍聖公。

  宋建炎元年(1128年),北宋破亡,孔子第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追隨宋高宗南渡,至浙江衢州避難,並受皇帝賞賜封地,建立家廟,世襲“衍聖公”,史稱孔氏“南宗”。由於浙江在南,山東在北,故稱曲阜孔氏族人爲“北宗”。南宗共傳六代,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後,欲承宋制,襲用南宗第六代“衍聖公”孔洙。但孔洙以“曲阜子孫守護先塋有功於祖”爲由,讓爵於北宗。自此衍聖公一脈繼續由曲阜孔家承續。

  到了明清時期,出於思想控制及道統合法性的需要,孔子的地位被不斷擡高。作爲聖系,“衍聖公”的重要性也水漲船高。衍聖公在明清時期爲正一品官階,列爲文臣之首。衍聖公一家,亦被稱之爲“天下第一家”。

  孔衍植

  衍聖公的地位在清朝達到了巔峯。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聖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衍植仍任衍聖公加太子太傅。乾隆帝也多次到曲阜,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櫺星門,易木爲石。

  乾隆時期,有“向遇國家慶典,衍聖公及五經博士俱有來京朝賀之例”。即便衍聖公正在守孝,也要先完成皇帝的指令。乾隆曾下旨曰“朕於明年仲春臨雍講學,巨典攸關。衍聖公孔憲培現雖持服,但系伊繼高祖母之事,彼時早至百日,自應仍令赴京,祇候陪祀。”

  除此之外,清廷遣官致祭闕裏孔廟時,也需要衍聖公陪祀。清帝有意凸顯衍聖公的陪祀地位,是想以其作爲一個文化符號,進而達到“治統”與“道統”合一的目的。正如乾隆帝在賜給衍聖公孔昭煥的詩文中寫道“豈爲卿家榮幸獨,崇儒雅化示寰瀛。”

  及至晚清,清廷更加意扶持衍聖公,以期鼓舞人心,挽救危局。光緒帝曾對少年衍聖公孔令貽說:“生爲聖裔,承襲世爵,允宜讀書砥行,勉承先澤”。他還特命山東巡撫張曜爲孔令貽延請名師,講論經史實學。

  但隨着清朝的覆滅,民國創立,衍聖公的優渥地位不再。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如浪潮般衝擊着獨佔思想鰲頭兩年餘年的孔學。在急劇變化的社會思潮和政治局勢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封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爲“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前後延續八百八十年的“衍聖公”退出了歷史舞臺。

  “衍聖公”雖然消逝不再,但孔子後人作爲“聖系”,在當下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孔子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和精神符號,代表着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有着這些優勢條件,孔子後人在對外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溝通兩岸關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並日益發揮出其獨特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