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企業家,讓他們談及未來預期時,最常見的答案都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也多次進入政府文件及各類輿論宣傳。未來的經濟形勢不確定、經濟發展不確定。

謹慎的那群人開始觀望,激進的那群人也開始放慢腳步。大家都希望在諸多不確定中尋找那一絲小確信。

有人說不確定性來自於特朗普、有人說不確定性在於技術競爭、有人說不確定性在於改革進程、有人說不確定性在於內鬥……這一切都是影響經濟的不確定因素,但在我看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其實是反覆無常的政策調控。本文以貨幣政策與房地產調控為例進行說明。

左右搖擺的貨幣政策

當提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調控思路時,國內貨幣政策的調控進入了一個難以預測、機器不穩定的周期。「穩健中性」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還有深層次含義——沒有明確方向。

央行最新消息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86.59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4.56萬億元,同比增長0.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個和14.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8.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2%。當月凈投放現金1.43萬億元。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2015年開始的央行M2投放被市場評價為「大水漫灌」,而2018年,央行曾明確表示不會再「大水漫灌」。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2月15日的吹風會上也表示,「穩健貨幣政策的取向並沒有發生改變。」孫國峰還表示,「總的來看,貨幣政策探索並積累了不搞『大水漫灌』又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經驗。」

但是,對照數據看的話,現在的央行貨幣投放套路和2015年後那陣子的套路沒什麼區別,為什麼2015年那時候的套路被稱為「大水漫灌」,而同樣的套路到了今天就不算是「大水漫灌」了呢?難道還玩雙重標準?

答案恐怕就在這組數據中,2015年上半年之前與2018年下半年開始,同業拆借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十分接近,甚至還不時的出現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倒掛的現象。這說明銀行金融體系發生了流動性短缺現象,不同地區的不同銀行可能情況還十分嚴重。為了救銀行,央行必須接著放水。

2018年下半年,央行曾發生了連續21次不開展逆回購的操作。從當時央行的態度來看,完全是一副收緊貨幣政策的架勢。市場也把未來的貨幣政策預期從寬鬆調整至緊縮。時至今日,央行逆回購操作的頻率相比以前也是有所減少。但是,央行單筆大操作的行為有所增加。2019年1月17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4000億元逆回購操作。此前一日,央行剛創紀錄地開展了57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兩日累計投放9700億元。1月15日,15日降准投放資金約7500億元左右。

此外,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也在吹風會上表示,2019年1月,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約9500億元,環比增長17.7%,同比增長165%,延續了2018年11月以來較好的發行態勢。並且,2019年1月,AA級及以下級別公司信用債發行1028億元,環比增長28.1%,佔全部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比重為10.84%,分別較2018年12月和2018年全年提升0.98個百分點和0.76個百分點;此外,本月AA級及以下級別公司信用類債券凈融資約為93億元,近半年來首次由負轉正。

這說明什麼?企業部門債務規模又出現了高速增長勢頭。從「去槓桿」到現在的「穩槓桿」,如果理解沒錯的話就算不再去槓桿了,至少也不該加槓桿吧。可現在的情況似乎完全與官方釋放的信號背道而馳。

這一松一緊的操作難道就是所謂的「穩健中性」?實際上,央行這種看似左右逢源的操作恰恰向市場傳遞了一種極其不好的信號,即未來貨幣政策方向不明,自己也不知道是寬鬆還是緊縮。這種信號並不利於市場發展,原本就處於迷茫狀態的資本與企業只會因此更加茫然。

房地產調控缺乏定力

1998 年商品房制度建立以來,國內房地產經歷了黃金十年,如今又是所謂的白銀十年(我個人認為拐點已至,不存在白銀十年)。目前,對於國內房地產歷史政策調控,大家公認的有四個階段:

l 2003-2007 年,經濟過熱,房價上漲較快,為穩定房地產價格,房地產政策轉向緊縮;

l 2008-2009 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衝擊,房地產定調為支柱性產業,政策也轉向擴張,支撐經濟復甦;

l 2010-2013 年,為遏制房地產價格持續攀升,再次實施緊縮的房地產調控政策;

l 2014-2016 年上半年,由於再度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房價持續下跌,房地產調控開始放鬆。

2017年開始的這輪房地產調控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大調控,由於本輪調控尚未結束,故無法列入其內。本輪房地產調控源自於2016年下半年的那句湖,「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真正開始執行時間是2017年。

且不論前幾輪房地產調控反覆無常,現今的房地產泡沫已經是公認的事實,而且,最高層也定調要控制房地產泡沫。方星海甚至在達沃斯論壇上直言高房價抑制消費。房地產調控無疑該堅決走調控到底的路線。

事實上,本輪房地產調控不同於以往的區別在於真正打擊到了房地產市場。這一點從幾家開發商的反應就能看出來。萬達清盤、恆大轉型、保利等大型開發商減少拿地……這些房地產行業龍頭企業的反應足以說明這次調控的威力。因為開發商是房地產行業的上游群體,他們對市場風雲變化最為敏感。

不同於供給端的開發商,房地產市場的炒作者們依然心存僥倖,指望熬過這段時間繼續群魔亂舞。

從老百姓們最關心的房價看,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勢完全被遏制,二三線城市房價受惠譽去庫存和棚改戶政策影響還在繼續上漲。

不管怎麼說,房地產調控儼然一副剿滅炒房者的態勢。然而,實際情況可沒那麼簡單。

最近這幾個月,房地產調控明顯出現了鬆動。從山東菏澤開始,房地產調控的方向就隱約出現了轉向。在菏澤限售鬆綁後,全國多地先後出現了鬆綁跡象。為了在不否定「房住不炒」的最高指示下尋找出路,現在提出了「一城一策」進行應對。

明眼人想必都看出了其中道道。「房住不炒」卡死了房地產行業未來,那就用「一城一策」來鬆綁。只要打著「一城一策」的保護傘,即使在「房住不炒」的壓力下也能「自由游泳」。

對於這一點,這絕非地方政府層面的意志,也許也是某些高層的意志。今年1月份曾落地執行了個人所得稅專項抵扣政策。其中有一條就是住房租賃抵扣,但需要房東配合備案。就是這一條款,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只要一備案,個人名下到底有多少房產就一目了然,這明顯損害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這年頭能當房叔、房嬸的什麼人,老百姓心中還沒個數嗎?最後的結果是,備案規定被取消,調控被迫向利益集團低頭。而能夠影響到部級單位修改規定能量是什麼樣的能量呢?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的房地產調控相比去年會略有放鬆。房地產調控似乎又將陷入泥潭,住房難的大山依舊壓在人們頭上。

貨幣政策與房地產調控的搖擺不定僅為本文所列示的案例。實際上,真要仔細尋找案例還有許多。我個人從中看到的是一種博弈,一種隱藏在幕後的對抗。真正導致未來不確定的就是這種近乎內鬥的兩股勢力角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