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西亞古代民族∶普什圖人與阿富汗王國1

普什圖人與阿富汗王國1

一、普什圖人

普什圖人(Pushtuns、亦作Pushtun或Pakhtun,印度斯坦語作Pathan,波斯語稱Afghan),阿富汗斯坦東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民族。操普什圖語,他們是阿富汗斯坦的主體民族。在“阿富汗人”這個詞泛指在21世紀初阿富汗斯坦地區任何民族之前,阿富汗人是普什圖人特有的名稱。

普什圖人認爲他們起源於阿富汗斯坦,是一個共同祖先的後裔。有些部落是在13∼16世紀由阿富汗遷往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務農、放牧、好戰。多數部落是定居的農民,既耕種又從事畜牧業。有些則是遷移不定的牧人及馬幫。大多數人都願意服兵役。他們組成約60個部落,大小不同,重要性迥異,各佔一方。

普什圖人屬歐羅巴人種印度一帕米爾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支,受印度語族影響較大,有很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藉詞,也有某些古伊朗語特徵,普什圖語用阿拉伯字母書寫。

阿富汗斯坦普什圖人分爲杜蘭尼人和吉爾扎伊人兩大支系,其中又分若干小部落和部落集團,首領稱王。1747年杜蘭尼部落首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建立了杜蘭尼王朝,一度形成龐大的軍事帝國。此後,杜蘭尼人一直在國內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也保留着民族部落組織殘餘。其中又分爲尤素夫扎伊人、阿夫裏迪人、莫曼達人、阿拉克扎伊人等十多個族系。普什圖人的祖先爲公元前後幾個世紀從中亞遷移到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遊牧民族。10~11世紀時,一部分普什圖人開始轉爲農耕。現阿富汗斯坦普什圖人中約五分之一仍從事季節性遊牧經濟,多數人從事灌溉農業。巴基斯坦普什圖人多爲半農半牧的定居農民。

二、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又稱杜蘭尼帝國)是一個普什圖族王朝,領土面積包括了今日的阿富汗斯坦、伊朗東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區。

杜蘭尼王朝於1747年在坎大哈建立,開國者爲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的阿富汗軍事指揮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艾哈邁德沙於約1773年逝世後,國家的統治權由其子孫繼承。

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及他的後裔原本是普什圖人之阿卜達裏家族,後來被稱爲杜蘭尼家族,繼漢達基王朝後,成爲第二批普什圖族的坎大哈統治者。杜蘭尼王朝排在奧斯曼帝國之後,是十八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穆斯林帝國。學者認爲杜蘭尼王朝是現代阿富汗斯坦國家的起源,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阿富汗斯坦人列入爲現代阿富汗斯坦民族國家的創始者及國父。在1747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遇刺前,興都庫什地區的部落已經日益強大,並趁機從衰弱的波斯帝國中奪權。

在1747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被他的禁衛軍闖入他休息的帳篷,把他刺殺。在1747年10月,當阿富汗首領到坎大哈舉行臨時支爾格大會來選一個新的阿布達裏統治者,年輕二十五歲的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選上,原因如下:

①他是阿薩杜拉汗的直系後裔,阿薩杜拉汗是薩多扎伊家族的族長,也就是普什圖人當時最突出的家族;

②他是個有魅力的戰士領導者, 並有四千兵部隊;

③他擁有納迪爾沙的一部分寶庫。

艾哈邁德沙即位後,當時阿富汗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因此統一國家是首要任務。艾哈邁德沙答案異族統治者,如果他們投降,便得到與阿富汗人同等的待遇,因此很快奪取了加茲尼城和喀布爾。隨後亦利用有利時機佔領了白沙瓦。1749年,他出兵收復赫拉特,經過一年圍攻後,才攻陷此城。艾哈邁德沙然後進攻波斯的馬什哈德,但取得金錢後便離開,而馬什哈德統治者承認艾哈邁德沙的宗主權。1751年,他向西進攻內沙布林,鑄造了一門大炮攻城,大炮發出第一炮後,城裏的守軍便投降,但該大炮在發炮後就炸裂了。艾哈邁德沙隨後征服了巴爾赫、邁馬納等地區,建立了一個面積相當於今日阿富汗斯坦的王朝。

爲了收復阿富汗人的土地,解除印度對喀布爾的威脅,同時亦爲掠奪財富,於是對印度發動長期戰爭。早在1748年佔領白沙瓦後,便渡過印度河與印度士兵發生戰鬥,但阿富汗軍隊的火藥發生爆炸,使是次戰鬥失利。1749年再次進攻旁遮普並取得勝利。1756年成功佔領了德里,並在市內大肆掠劫,從中劫取高達一億二千萬盧比。1761年更發生大規模戰鬥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戰勝了馬拉塔帝國,這戰役亦埋下了後來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度的伏線。

艾哈邁德沙死後,繼任者帖木爾沙登基。同時坎大哈總督在得到貴族的支持下自立爲王,帖木爾沙因而起兵討伐,平息亂事。帖木爾沙把首都由坎大哈搬至喀布爾。帖木爾於1793年逝世,在位期間沒有什麼大作爲。他的逝世亦帶來王位繼承問題,他共有三十六個兒女,其中有二十三人是兒子,使國家在血腥鬥爭中。他的第五個兒子扎曼沙在得到支持下繼位,成爲新國王。帖木爾沙長子胡馬雍首先起兵,但不久便失敗。隨後馬穆德亦起兵反抗,但被扎曼沙擊敗。扎曼沙不與各酋長商議國家大事,重用自己的宰相,因此他的統治並不穩固,而馬穆德沙亦再度反抗,扎曼沙低估了馬穆德沙的力量,他自己最終落入馬穆德沙手中。馬穆德沙在1800年成爲國王,而扎曼沙則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逃往印度,渡過餘年。馬穆德沙的統治並不長,國內的政教衝突最終使他下臺。1803年舒賈沙被擁上王位,但他的統治也同樣不穩,在1809年被馬穆德沙的軍隊打敗,馬穆德沙重新成爲國王。1816年伊朗派兵進攻赫拉特,但被打敗。馬穆德沙於1818年被推翻,1829年病死。馬穆德沙被推翻後,阿富汗分裂5五個獨立君主國,直至1836年多斯特才統一阿富汗,建立新的王朝巴拉克扎伊王朝。1839年在英國人的扶持下,舒賈沙成爲國王,恢復了王朝,但他在1842年被殺,杜蘭尼王朝正式滅亡。

三、印度蘇爾王朝

蘇爾王朝(Sulalah Sur),阿富汗普什圖人在北印度建立的伊斯蘭封建王朝(1540~1555)。

蘇爾王朝是一個伊斯蘭教王朝,由普什圖人在印度次大陸北部建立,定都於德里。創建者是舍爾沙(Sher Shah,約1486~1545),原名法裏德(汗),系今阿富汗的蘇爾部落人,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1539年末,在比哈爾自立爲王,1540年佔領德里,建立蘇爾王朝,統治著西起今阿富汗喀布爾,東到孟加拉國的廣闊地區,並實施了強有力的改革,但最終於1557年被莫臥兒帝國所滅。

舍爾沙原名法裏德汗,是南比哈爾阿富汗酋長。他利用印度莫臥兒皇帝胡馬雍征伐古吉拉特的巴哈杜爾沙的機會,擴充實力,迫使孟加拉統治者向他割地納貢,許多阿富汗貴族糾集在其麾下。此後,他率阿富汗人組成的軍隊在喬薩和卡瑙季兩戰役中重創了莫臥兒軍隊,迫使胡馬雍放棄印度斯坦,逃往拉合爾。1540年,他據有德里後,自稱舍爾沙,建立蘇爾王朝。後進駐亞格拉,並逐步把勢力擴張到旁遮普、木爾坦、信德、拉賈斯坦和馬爾瓦。他創建了較完善的國家行政制度,實行高度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他將國家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並設由貴族、軍人、學者、長老組成的諮詢會議協助自己決策。把全國劃分爲47個省;省下設縣,稱“帕爾加納”,設各級軍政長官和教法官實行管理。他遵奉遜尼派教義,實行伊斯蘭教法,廢除貴族法律特權,推行宗教寬容政策,允許其他宗教徒按其教規進行宗教活動,任用印度教徒擔任各級軍政官員。他改革田賦制度,重新丈量土地,土地按質分等徵稅。採取措施保護農田,發展農業。爲鼓勵商業貿易,廢除苛捐雜稅,只徵收海關稅和市場交易稅。他修幹道34條,設驛館,以利商旅和郵傳。廢除舊幣,重新鑄造金、銀、銅幣,一直沿用到1835年。

1545年5月舍爾沙在對拉傑普特人的征戰中陣亡。此後,相繼即位的有:賽利姆沙、菲魯茲沙、阿迪爾沙。王朝在阿富汗軍事貴族爭奪王位的內戰中陷於瓦解。1555年,胡馬雍在波斯軍隊的支持下重徵印度平原,佔領拉合爾、德里和亞格拉,蘇爾王朝滅亡,莫臥兒王朝繼續統治印度。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