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溫迪(Wendy Duan)

喜歡這類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口授心傳(ID:CoacialOA)

每次聽到吟遊詩人樂隊的「 Let her go!", 都感覺是在提醒我, 「放手, 再放手!」

"Only know you love her when you let her go..."

我是一個盡量把生活計劃得有序的人,也是一個希望把事情瞭解得很透纔行動的人。不希望生活中有太多突如其來的意外,因為怕被分散注意力,怕我的生活節律被打亂。

做了媽媽後,有了另外的生命要愛,要保護,要負責,這個特性有增無減;創立導師平臺後,我更是希望瞭解各種事情的背景。很多事情不能放手。

如今,快走到「四十不惑」的尾聲,將要步入知「天命」的年齡。

最近的三件事,讓我體會到「知天命」的含義,也讓我認識到,我必須勇敢放手。

放手,是能力也是智慧,是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我的成長要求。

1. 放手,因為我不想延誤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

幾年前,為了寫書,我和不同人的成長對話,讓我真切認識到,對於母親這個生活角色,無論我多愛計劃,多會計劃,我不應該,也沒有權力去「計劃」孩子的未來。

我的書中提到過一個加拿大的腎科醫生,他上了十幾年大學,被千里挑一地錄取到知名的醫學院學習,做了十幾年的醫生;年近40,逐漸明白了牧師纔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於是,他在行醫的同時開始研習宗教。終於有一天,他發給自己所有的朋友和病人一封信:「我去做牧師了。」所有人都對他的舉動表示不可思議。如今,他仍在快樂地做著牧師。

他年少的時候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全家都期望他能「成功」,把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他努力學習,按照家長計劃的軌道,考入醫學院,沒有時間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他怕有負於家長,於是做了家長認為是「成功」的人。但幾十年來,他並不快樂,直到他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所在。

他的經歷告訴我,家長的不放手,可能會剝奪和延誤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激情。

寫認知-激情的那部分時,我採訪過一位醫學院的學生。

我問他:」一個班,最後能「挺」過醫學院的考驗的有多少?什麼樣的學生更能堅持到底?」

他說:「同學中有些是自己真心想學醫,有些是家長的意願,半途而廢的多是後者。這羣人中,很多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為學習強度高又學著自己不愛學的知識,還要和一羣熱愛醫學的人競爭,對他們來說是煎熬,可以說必輸無疑。還有人患上心理焦慮,不得不輟學就醫。」

一位新來加拿大的留學生對我說:「當我看到那些特別獨立,特別有想法,做事特別有熱情的同學時,我很羨慕。我慢慢地意識到,我興奮不起來的原因,是我根本不瞭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這些年輕人的話,提醒我,家長所謂的「替孩子著想」,可能會壓制和延誤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

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當我們不願放手,強迫孩子按照我們的軌跡生活時,他們已經輸給了那些滿懷激情闖世界的同齡人。

家長渴望孩子擁有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孩子所期望的。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未來,努力為他們計劃人生,這種計劃,卻剝奪了孩子去自己探索內心和世界的權利。當孩子一旦有機會脫離家長的禁錮,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失落,甚至心生怨恨。

2. 放手,因為我不想讓我眼前的恐懼影響孩子的未來

恐懼失敗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自我枷鎖。作為家長,我們不但恐懼自己失敗,還替孩子害怕。

我在寫有關恐懼的這一章的時候,經常會想到我「為人母」的角色。

我在書中有感而發:「我們對事物的恐懼感從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原因不是我們在小的時候遇到了多少的挫折或痛苦,而是成年人因為自己的恐懼,把他們的恐懼強加在不知事的孩子身上,恐懼就這樣代代相傳。

每個人都有恐懼感,適當的恐懼讓人們在行為過程中,不走出那條警戒線。恐懼感讓你不去摸那紅彤彤的爐火,讓你遵紀守法。恐懼也有好壞之分。好的恐懼讓我們考慮到長遠的結果,壞的恐懼讓我們只看眼前。」

生活中,和很多媽媽一樣,我會因為眼前的恐懼,不願放手。

「孩子學到壞習慣怎麼辦?孩子受傷了怎麼辦?……」

我們想的是眼前的平安,卻忘了孩子的路,在我們離開後,仍然長遠。

現在,我這個媽媽在每一次決定是不是放手的時候都會想:我為什麼做這個決定?我考慮的是孩子的長遠還是我的眼前? 在他們現在可能會受傷和將來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或競爭力之間,我選擇哪個?

我在努力放手,因為我不希望我眼前的恐懼變成孩子們未來的焦慮。

3. 放手,引我走上我沒走過的路

我這個人,做決定之前,習慣把事情瞭解透。在大公司裏工作時,多數時候這是優點。

但如今,有了自己的一攤事兒,把事情瞭解透成了一種「奢侈。」 我不再有大公司裏的各種資源讓我去用,有各種數據幫助我思考。需要決定的量和時間不再成正比。

很多時候不得不Move on。既然不得不放手,那還不如主動放手。

幾天前,在為我的第一個音頻課選題目的時候,我進一步學會了說服自己放手。

音頻課全部錄完後,課程組發給我一個新的標題建議。

看到這個新標題,我的第一反應是:「No。離我習慣的風格太遠。」

但課程製作組的大多數人對這個標題的認可,必定有他們的道理。

於是我在Yes 和No 之間徘徊。

No: 它違背了我的個人品牌的真實性和一貫性,

Yes: 個人品牌還要考慮相關性和獨特性;

No:我有多年的市場和品牌經驗,

Yes: 但課程組的夥伴是互聯網的行家;

No: 和我閱歷相同的人,支持我,

Yes:但平臺的主力用戶是80,90後;

No: 我的個人品牌羣裏朋友支持我,

Yes:羣裏的朋友瞭解我的內容,沒有接觸過以認知為個人品牌基礎的人呢?

我經常和我個人品牌的學員說:「個人品牌的打造,不單是一次充滿挑戰和驚喜的個人塑造的旅行,還是一條只贏不輸的成長道路,因為你或者贏得了,或者學到了。」

這是我自己的「或者贏得了,或者學到了」的時刻。

於是,我選擇放手。尊重課程組關於標題的意見。因為除了理性的分析,我還有感性上的好奇,我想知道,那條我不熟悉的路的盡頭,是如何的風景。

但不久,課程組發來了課程板式的設計,又一次挑戰了我的放手能力。我又有想問問題,提意見的衝動……而這時,羣裏的小美麗發來了簡訊:「這次是爆炸式嘗試!……既然是嘗試,不如放飛!

於是,我選擇放手,讓它放飛。無論結果如何,都會是一個值得分享的故事。

畢竟,我是個成長中的中年人,路已經走了很多,但是應該知天命的我還保留著極強的好奇。

4. 放手,引導孩子去做決定

寫文章的這一天,是加拿大麻合法化的第一天。這個新的法律,給已經非常焦慮的家長們又增添了一個焦慮的理由。

家長們感到更擔心,更不能放手。我自己的放手能力也面對了挑戰。

最後,我和自己達成了協議:

我無法靠限制孩子們的生活,來屏蔽外來的影響。最好的防火牆在孩子的頭腦裏,而我的影響是他們意志的牆的根基。

我無法永遠替他們消除生活中的不確定和風險,但我能,也必須在孩子還在我的身邊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強大的內心,引導他們學會自己抵禦。

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找到他的激情。

使命感讓他們生活在希望裏,讓他們遠離沮喪,羞恥,遠離有害的人或物。

內心的激情是人生最好的「興奮劑」,他們不需要任何其他物質帶來短暫的歡樂和刺激。

我愛她們,所以我放手……

我告訴自己,深呼吸,在這個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中,我這個該知天命的媽媽,需要學會的是放手。

《冰雪傳奇》裏的主題曲響起,「 Let it go......"

《職場,就是要有名》就是溫迪老師糾結之後放手的那個標題。聽聽溫迪老師溫暖而有力量的聲音,看看你是否也認同這是一個好標題。(識別二維碼,進入「知乎」私家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