囑累品第二十二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現在這《妙法蓮華經》講到第二十二品,是〈囑累品〉。爲什麼要有〈囑累品〉呢?因爲佛所說的經典,是教化衆生的一種法。這種法,必須要有人來宣傳、來流通,所以釋迦牟尼佛吩咐這一切的菩薩、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給他們一些個工作;什麼工作?就是叫他們將來以流通這部《妙法蓮華經》作爲自己一種責任和工作。“囑”是囑咐,“累”是勞累。“累”本來就是疲倦,像“啊!你做工做得累了!”“我累你了!”就是說我令你辛苦了,令你很疲倦的。

  爲什麼要流通《妙法蓮華經》呢?因爲這一部經典,是最重要的經典。一切沒有種善根的衆生,聽見這部《妙法蓮華經》一字,或者一句、一個偈頌,都可以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衆生,在聽見這部《妙法蓮華經》一字、一句,或者一個偈頌,或者一品,又可以增長他這種善根。已經增長善根的衆生,在聽見這部《妙法蓮華經》一字,或者一句、一個偈頌,或者一品,他這個善根就可以得到成熟的功德。已經到成熟這種程度、這種階段上,若能聽見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一字,或者一句,或者一個偈頌,或者一品,或者一整部,就會得到解脫;可是若不聽到這《妙法蓮華經》,就不能得到解脫。這《妙法蓮華經》所以謂之“妙法”,就是這樣:你哪一類衆生得到《妙法蓮華經》的道理,都可以得到你所應該得的這種利益、這種功德。

  怎麼叫“流通”呢?流,就是從這個地方流到那個地方去;通,本來它不通的,現在叫它通了。好像那個水,只往前流,流入大海一樣的道理。這《法華經》,怎麼流通呢?賣佛經的地方,就叫“流通處”,就是你沒有,你在我這兒買了一部經,你就有了,這就是流通經典。還有,這個地方沒有這部經典,你從旁的地方請了一些經典到這兒,這也是流通;那麼根本就沒有經典,我們大家發心來印經典,這也是流通。

  印經典,不是說我只印一部自己用。印經典的功德是最大的,也開你本有的智慧。你印一部經典自已用,這是開你自己的智慧;你若印十部、二十部,或者三十部、五十部、一百部,說:“我一個人也看不過來這麼多經典,我印這麼多幹什麼呢?”你可以送給你的親戚朋友。你把它用最好看的紙包好,或者過年、過節,或者聖誕,你拿着作禮物,送給你的親戚一部、你的朋友一部,寫着:“這是我最不能捨的東西,現在我舍了,我來送給你!爲什麼我不能捨呢?因爲這一部佛經太妙,也太好了!我看着它,就把我的愚癡都給趕跑了,我的智慧就都回來了,所以這是幫助我的一個最好的法友。現在我轉送給你,希望你也像我這樣子!”

  你這麼寫,他一看:“喔,這是他最不能捨的,他舍了!”那麼他也一定不會把它就放到垃圾簍裏去。你若說:“這部經我不要了,送給你!爲什麼?我已經看過了,沒有用了。”他一看:“喔,你把不要的東西給我,我也不要了!”就放到垃圾簍去,他連看都不看。你看,這就不是流通佛法的方法。

  你能以種種的方便法門,來介紹這一部經的好處,那麼他得到了,他真開了智慧,真明白了,真返迷歸覺了,這個人就是你度的。現在你度他,將來你成佛,他就作爲你的護法、你的弟子;爲什麼?因爲你對他有利益。所以流通經典就是這樣子,要用種種的方法來流通。

  這是釋迦牟尼佛說了經典,吩咐一切的菩薩、一切的弟子要來流通這部經典:“你們將來應該受持、讀誦這《妙法蓮華經》!你們各位菩薩應該書寫、爲人講說《妙法蓮華經》!等我入涅槃之後,你們儘量對一般人來弘揚、宣傳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所以叫“囑累”。

  再舉一個你們很容易懂的。怎麼叫“囑累”?好像我們現在辦這份《金剛菩提海》雜誌,我就告訴他們:“你快點做,下個月早一點把它做出來,寄出給人。”這就是囑累。就是這個,沒有旁的。你們現在大約都懂了?這現前的事情這麼一說,你們都知道這個意思了;不然的時候,怎麼叫“囑累”?就是叫我們大家來做去!

  因爲當初,或者你也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我也在這個法會,我們大家都是聽過釋迦牟尼佛這個囑累,所以現在我們又講說《妙法蓮華經》,又聽聞《妙法蓮華經》,又要來受持、讀誦、書寫這《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這種工作就是受釋迦牟尼佛的囑累──你們聽經也是這個工作,我講經也都是這個工作。我們都是聽釋迦牟尼佛這個法,現在都照這個法去做!

  囑累,也就是流通。現在由中美佛教會、佛教講堂各位護法居士,大家來發心想印《六祖壇經》;這一部《六祖壇經》是有註解的,所以人看着很容易懂的。在美國這一切的衆生,我覺得和《六祖壇經》很有緣的,所以我們要發起印這部經。最好每一個人都發一個大乘菩提心,不要發小乘菩提心;大乘,就要做一個法的佈施。法的佈施,勝過一切財的佈施;但是法的佈施,也要有財的佈施來幫助。你先用錢來印經,把經印出來,才能送給人;這樣你就不會講經,也和你講經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爲這已經有註解了!

  我們這個講堂很小的,有很多人想來聽經,就怕沒有地方坐,要站着聽,覺得很辛苦,所以就沒有那麼多人來。現在你做法的佈施,送給你的親戚朋友,他們沒有時間來聽經,他們可以看經。一看這個經就懂了,對佛法就有認識了──就算不能完全認識,多多少少他們明白一點了。這就是你來教化他,令他們發菩提心!

  我在香港的時候,我儘量提倡印經。在我初到香港那時候,一部經書也沒有;你想找一部經書,那是非常困難,因爲從來都很少人印經。那時候,我先印《法華經》;我們這兒講《楞嚴經》用的本子,也是在香港講《楞嚴經》的時候印的。我這麼一提倡印經,以後其他的佛教團體也都發起印經來了,影響得現在香港佛經很多。現在到美國這兒,佛經也很少,我們現在先發起來印經;一個人若印多一點,這就是弘揚佛法的一個辦法。你一方面印經,一方面又開你自己的智慧。你智慧爲什麼沒有開呢?爲什麼你這麼迷?就因爲功德還不夠,你就少智慧。你若功德大了,就有智慧了,就沒有愚癡了,也不迷了,就覺悟了。說是:“放生也要做功德,印經也要做功德,又要供養三寶,也要做功德;我做了很多功德,怎麼我還這麼迷呢?”你覺得你做得很多,其實你做的功德還是很少的。

  你來比較一下,你是做功德的錢用得多,還是喫東西的錢用得多?你比較一下,你是做功德錢用得多?還是穿衣服錢用得多?你比較一下,你是做功德錢用得多?還是住房子錢用得多?你可以比較一下。我前幾天寫那個〈三煩事〉的偈頌

  無布難裁寒冷煩,無米難炊飢餓煩,

  無房難住風雨煩,終日徒呼無難煩。

  衣、食、住,那三種煩事,你說你用錢用得多少?你比較一下。你自己的衣、食、住用錢用得那麼多,你說你功德做得多不多?喫的、穿的、住的,這些個就是用多少,自己也不覺得多;印點經、放一點生,就覺得功德做得多了。你再要是歡喜賭錢的,你比較一下,你賭錢輸的錢多,還是做功德的錢多?好喫迷魂藥的人,你再比較一下,你是喫迷魂藥的錢多,還是做功德錢用得多?試試比較一下!你再比較一下,你做功德的錢用得多,還是你買汽車的錢用得多?你再比較一下,你是做功德的錢用得多,還是旅行、到各處去玩,用錢用得多?你比較一下,那麼你自己就知道你的功德是多少了。

  ※  ※  ※  ※

  無論打觀音七,或是打禪七、打佛七,都是同樣重要。你不要以爲念觀音菩薩沒有什麼意思,我們這兒念念坐坐,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你願意修靜也可以,願意修動也可以,所以“動不礙靜、靜不礙動”,這是很圓融的法門。你不要不明白佛法,以爲這個就是好,那個就是不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這好和不好,是在你自己那兒說的;在佛法上來講,都是平等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