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迫切需要引進現代化的殲擊機。莫斯科開始極力遊說中國採購米格-29,然而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引進的是大名鼎鼎的蘇-27重型殲擊機。今天濤哥就帶着大家,重溫那段看似熟悉、實則早已陌生的歷史……

上世紀90年代初, 中國最先進的殲-8II和殲-7M飛機在性能上與米格-29相比, 有超過一代的差距。對於這一點, 無論北京或莫斯科都很清楚。因此, 甚至西方都有人認爲, 中國引進米格-29不會有什麼問題, 只要莫斯科同意的話。 問題將會是, 中國將以怎樣的形式和引進多少整機而已。

作爲主管航空技術裝備發展工作的直接領導, 同時也是實地考察過米格-29的中國空軍副總司令, 林虎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 在日後俄中軍事技術合作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空軍中將林虎, 堅決反對引進米格-29的任何企圖。準確地說, 是反對成批引進米格-29型殲擊機的任何企圖。

對於米格-29, 林的看法是: 作爲蘇軍前線航空兵的主戰裝備, 米格-29從設計思路上來講非常符合俄國人的需要, 從綜合性能上來看也是相當出色的。

但是這個機型是爲了適應蘇聯武裝力量大規模戰爭的要求, 也必須融合到蘇軍前線航空兵的作戰系統中, 才能發揮出其相應的作用。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震撼世界的“西方-81”演習

在蘇軍總參謀部制訂的作戰計劃中, 與北約國家之間的戰爭將是全面的立體化多兵種協同作戰。航空兵軍團作爲蘇軍諸軍兵種合成戰役戰略軍團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抗將是一場高強度高消耗的較量。一旦戰爭爆發, 雙方都將各自集結大規模空中力量投入戰鬥, 大規模的空中交戰使近距離格鬥必然成爲空戰的主要形式, 米格-29就是專門爲了適應這個戰場環境所發展的機型。

未來中國空軍所面臨的軍事鬥爭環境中, 很少會出現幾百上千架殲擊機在空中混戰的態勢。尤其是爲了因應周邊國家的F-15J和幻影2000C, 中國的新一代殲擊機必須擁有完備的視距外空戰能力(BVR)。在這方面, 米格-29與殲-8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美國格魯曼公司對殲-8II進行現代化升級項目, 80年代末項目中止)相比不佔任何優勢。

本身曾經是米格機駕駛員的林認爲, 蘇聯前線殲擊機一直是以容易掌握並能大量生產和裝備,可以在激烈的大規模消耗戰中不斷補充爲基礎設計的。從早年的米格-15到後來的米格-21, 這一系列型號的發展和裝備, 是米格機在保證基本性能的同時, 依照簡單、廉價設計思想的集中體現。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3可變後掠翼戰機

但是通過這次考察, 林發現從上世紀70年代以後前線殲擊機就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是由於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着裝備設計和戰術使用條件, 現代化空戰由晝間近距格鬥向全天候迎頭攔截和整體對抗發展, 使俄國人選擇了設備較爲完善但也較爲複雜的米格-23, 以適應技術進步的影響。

這也證實了空軍指揮學院早年提出的, 當美國空軍裝備了高性能的F-15重型戰鬥機之後, 緊接着又研製出性能卓越又適於大量生產的輕型戰機F-16。這樣的搭配模式,將使蘇聯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在空軍機羣的質量上處於劣勢的同時, 又存在着失去數量優勢的危險。

相對於基礎薄弱、實力有限的中國, 蘇聯領導人採取的措施就是改變過去一直堅持的, 已經不符合實際需要的 “越簡單越好” 的飛機設計思想。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中國版的米格-21(殲-7)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中國版米格-19(殲-6)

米格-23ML作爲這個系列中最新的現代化改型,給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型號設計得要比他所熟知的米格-21和米格-19大許多, 飛機的系統也更加完善, 改進空間也更大。

因此該機可以裝置大口徑機載火控雷達, 能夠制導發射中距空空導彈。大推力的發動機不但使飛機飛得更快更高, 航程和載荷也有明顯的提升。林指出, 自制的殲-8II通過繼續改進和換裝可靠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完全可以壓制米格-23ML, 甚至是米格-29。

作爲蘇制前線殲擊機中系統配置最完善的型號,米格-29的複雜程度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標準。 對於這一點, 林給予高度評價。但他又指出, 由於莫斯科對前線殲擊機的設計思想並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 始終堅持大規模全面戰爭的戰略思想, 使蘇聯空軍的新型殲擊機同樣必須符合全面消耗戰的要求。

米格設計局於1972年按照空軍和航空工業部成立的聯合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要求提出設計方案時, 採取的是一種相對摺中的設計。那就是在飛機的結構、動力、材料和工藝等方面仍堅持傳統的簡單、便宜、容易生產與掌握的設計原則, 儘可能地爲型號配備完善的航電設備和武器系統。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1(上)和米格-29(下)座艙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這裏林特意舉出一個例子,在對比米格-21和米格-29的座艙佈局後,他發現如果忽略後者裝置的ILS-31型平顯 (HUD), 那麼這個型號除了儀表板上多了一個時鐘之外,與前者相比的差別甚小。

作爲飛機座艙中最引人注目的儀表, 林得到關於這個時鐘的解釋是: 飛行員需要這個 "設備” 用於中距空空導彈發射後計算時間。當米格-29發射R-27型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弾後, 飛行員需要心算導彈命中目標所需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飛行員必須操作雷達以保證引導執行,而此時這個時鐘的作用就是計算倒數時間。

林強調說, 蘇制武器的特點就是用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中國專家在開拓國產中距空空導彈時, 總是希望按照西方的套路解決問題。一旦出現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 就會造成長時間的停滯不前。

利用西方航電和火控系統改進的殲-8格, 一切都是自動化的; 導彈發射後, 火控系統會執行所有的計算程序並把倒數時間顯示在擡頭顯示器上, 這樣當飛行員讀取最新資料時就無需去觀察儀表盤。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殲-7MG座艙,前上方的平顯清晰可見

林還發現, 蘇聯殲擊機上裝置的平顯系統與西方的不同, 後者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使人的肉眼與雷達互相彌補的最佳角度。而米格-29的平顯比較粗糙, 所提供的功能和數據還不如殲-7IIM裝置的956型平顯, 更無法與殲-8格裝置的美製平顯相比。

ILS-31可以顯示雷達資料, 卻不像西方的平顯那樣把目標符號投影在目標視線上, 而是把鳥瞰角度的雷達影像直接投影到平顯上, 這讓人有種看着地圖與對手“過招” 的感覺。

雖然這種錯覺可以通過訓練來克服, 但總不如直觀的 “實景” 投影來得方便。在電光火石的空戰中, 優勢可能會轉瞬即逝。林還發現米格-29使用的慣導技術比較落後, 甚至不如中國從英國引進的產品。最使林感到難以忍受的, 是米格-29依然採用的傳統機械液壓式飛行控制系統。蘇方回憶說, 在殲擊機是否應該裝置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 林與米格設計局的專家曾經發生過友好且坦率的爭論。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技術落後的ILS-31平顯

通過與“穩相加速器” 無線電研究院(NIIR) 的專家進行的接觸, 林發現即使是蘇聯空軍裝備的米格-29, 裝置的也是不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且功能單一的NO19雷達。這種雷達在性能上遠遜於殲-8格裝置的AN/APG-66。

由於蘇聯在電子元器件和材料加工及製造工藝方面均落後於西方, 蘇制雷達的體積和結構重量都非常龐大, 雷達的抗干擾能力及分辨能力也較西方同時期雷達有較大差距。

NO19的重量超過350公斤, 而計劃裝置在瀋陽殲-8格飛機上的AN/APG-66才110公斤;NO19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不足60小時, 僅爲AN/APG-66的一半。與後者相比, NO19的對空作戰模式少, 作用手段單一。 而且由於米格-29並不擔負對面攻擊任務, 因此NO19不具備對地/海工作方式, 這使米格-29在執行對地/海目標攻擊任務時只能使用普通炸彈或火箭彈。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9所用的NO19“黑縫”脈衝多普勒雷達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AN/APG-68脈衝多普勒雷達

林介紹說, 美國人在AN/APG-66的基礎上, 針對空中優勢和對地攻擊作戰設計發展而成的AN/APG-68是目前最優秀的PD雷達, 具有隨要求和武器變化而重編程序、高分辨力地圖測繪、 超視距目標識別等能力。

林認爲, 它將是設計中的 “新殲” 工程最理想的機載雷達系統。如果將“和平典範” 的雷達及航電裝置到米格-29上, 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這種對APG-66和APG-68雷達的高度評價, 相信對於中國機載雷達製造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專家證實, 多年來中國電子部的第14所和航空工業部的第607所, 一直都在以上述兩個型號爲參照物發展各自的雷達系統。

林一再告誡他的同僚們, 蘇制前線殲擊機一般情況下不會進行大空域範圍上的作戰行動。以爭奪制空權和爲強擊機護航爲主要任務的前線殲擊機, 其作戰範圍基本上都集中在己方戰線向敵方縱深300公里之內。

蘇聯地面指揮系統通過搜索雷達來掌握空情信息, 並且採用加密數據鏈或直接語音的方式對殲擊機進行指揮和引導, 這種作戰形式使前線殲擊機要發揮全部的戰鬥力, 就必須始終處在地面指揮引導站的觀測範圍之內。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9前線殲擊機

米格-29是按照前線殲擊機標準設計的機型, 在設計之初就未曾考慮執行長時間戰區巡邏任務的要求, 而主要是在地面引導系統的指揮下執行指定的作戰任務。這對於要在廣袤的國土上執行防空任務的中國空軍來說, 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這就使米格-29在設計上存在着一個內部載油空間過小的重大缺陷, 導致機體載油係數僅爲0.23。有限的內部載油量和大推力的發動機, 使這個型號在有利高度執行作戰任務時, 也只有1430公里的航程, 在1000米的低空執行任務則僅爲710公里。

米格-29掛載1具1500升和2具800升副油箱的轉場航程, 也只能夠達到2900公里, 是所有第四代殲擊機(俄標)中最低的。如果僅僅依靠米格-29的4200升機內載油量, 在執行緊急防空攔截作戰任務時, 從發動機開車到爬升至12000米就需要消耗掉620公斤的燃料, 如果再扣除返場着陸和預備用燃料約380公斤, 那麼米格-29的基本作戰半徑只是略微超過殲-7II而與研製中的殲-8II飛機大體相當。

林指出, 中國的航空製造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對現代防空體系技術與戰術的發展研究也相對滯後。這使得空軍航空兵的作訓和戰術戰法依然沿用過去向蘇聯學習的經驗。在沿用蘇聯裝備體系和作戰指揮模式的同時, 也繼承了這種體系所有的缺陷和問題。

蘇軍前線航空兵採用大量靈活的輕型殲擊機和雷達, 構成值勤半徑300~550公里的航空兵防空區域, 這對於冷戰時期的歐洲前線較爲合適。而對於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和300多萬平方公里主權領海面積的中國來說, 要想依靠航空兵防空體系以捍衛中國這樣遼闊的疆域, 就需要航程較遠滯空時間較長的大型殲擊機。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殲-7輕型前線殲擊機

否則以殲-6、殲-7這樣飛行半徑較短的輕型前線殲擊機, 必然需要相當龐大的數量オ能使殲擊航空兵的有效防區覆蓋中國如此遼闊的空域。此外還需要修建大量的機場作爲前線殲擊機的值勤部署基地, 建設大量的地面雷達站和在廣闊地域內的指揮通信網。

要協調和調度數量如此龐大的作戰機羣和分佈各處的空軍基地, 除了劃分各自的防空區域,實在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莫斯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意識到, 用前線殲擊機執行國土防空任務代價過大, 遂開發出適用於國土防空任務的防空截擊機。

中國也是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試圖建立裝備遠程殲擊機的國土防空體系, 由於薄弱的科研和工業基礎, 中國花費了將近二十年纔得到了自行研製的殲-8II型遠程殲擊機。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殲-8II遠程截擊機

這種遠程殲擊機也就是相對於米格-21而言, 但卻是設備簡陋性能平平。中國空軍對遠程殲擊機的迫切需求, 是出於減少機場建設投資、裝備完善的機載武器系統、加大留空時間和活動半徑等諸多因素。

其中至少是希望憑藉岸基殲擊機, 建立能覆蓋中國全部領海和大陸架邊緣的航空兵防空體系。隨着聯合國對海洋專屬經濟區的劃分, 中國對遠程殲擊機的需求更爲迫切。僅從這一點來講,航程較短的米格-29型殲擊機並不是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佳選擇。

作爲空軍副總司令, 林虎中將對於任何新一代的 “基地圍牆捍衛者” 都予以堅決反對。在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正在進行的“新殲”工程之初, 林虎就要求該型號的載油係數不得低於0.3。

米格-29的飛行員在飛機的傳感器發現目標之前, 就可以由引導員處得到面對目標的類型、 相對位置、速度、高度、方向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這樣在本機傳感器鎖定目標前就能得到足夠的目標數據, 這時飛行員就得以在鎖定目標前提前完成類似於飛行姿態調整、武器選擇、 導彈接電和啓動陀螺等操縱動作, 那麼一旦預定的目標進入傳感器的鎖定範圍所需要進行的操作動作就已所剩無幾。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9的座艙佈局非常落後

換句話說, 雖然米格-29採用人工作業方式發射導彈時需要切換多達11個按鈕, 但在自動化指揮引導系統的控制下投入戰鬥時卻不會這樣麻煩。由於實戰中不需要進行繁瑣的換算就足以瞭解目標的具體情況, 一名熟練的蘇軍前線航空兵飛行員完全可以在跟蹤目標機的同時完成基本操作, 而根本不需要低頭去尋找儀表板上的按鍵和開關。

林指出,依靠熟練動作完成艙內操縱是中國空軍航空兵的基本要求, 經過訓練的殲-7III和殲-8I飛行員在戰鬥中, 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精準地完成一系列操作動作。但是中國的殲擊機不具備發射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 中國空軍也沒有類似支持蘇聯前線航空兵作戰的自動指揮引導體系, 在最近的將來也沒有這個能力和意願去建立類似的系統。

E502-20“綠松石" 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和SAU-29-2自動控制系統, 是將殲擊機綜合到自動指揮引導系統中的關鍵, 可出口型的米格-29並沒有安裝這套重要的裝置。而缺乏系統支持的米格-29, 其作戰效能將大打折扣。這也是林反對引進米格-29的一個主要理由。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總結

總的來說, 林對蘇制第四代前線殲擊機的看法是, 米格-29存在的航電設備自動化和綜合化程度低、航程短、缺乏多目標攻擊能力和機體制造比較粗糙等缺陷, 這對於追求系統化和整體化作戰, 適應大規模作戰中大量生產、大量使用和快速補充作戰思想的蘇聯空軍來說並不是問題。

蘇聯空軍的多兵種、多機種配合和大規模兵力優勢, 足以彌補單獨裝備的技術差距, 依靠整體作戰系統的效能和規模優勢來壓倒西方國家的技術優勢。

莫斯科對米格-29所提出的技術要求和戰術條件, 都是爲了要滿足蘇聯軍事作戰思想的要求, 如果引進米格-29的國家無法建立起與蘇聯類似的作戰體系, 那麼不但米格-29的優勢無法在實戰中得以發揮, 而且米格-29本身在設計和技術上所存在的缺陷還會在戰鬥中凸顯出來。

新一代的前線殲擊機在新技術的應用上, 特別是下視下射雷達、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和渦輪風扇發動機方面有很大的飛躍。在米格-29上也體現了蘇制殲擊機的總體設計思想, 即製造簡單樸素, 使用有效可靠。

中國爲啥“瞧不上”米格-29
印度空軍的米格-29K戰機,阿三很喜歡湊在一起擺拍

俄國人使用普通焊接法和大型薄鋼焊接結構生產米格-29, 在座艙蓋和起落架艙門等一些無足輕重的部位, 一些連接件、緊固體並不都是齊平整潔的, 鉚釘的部位甚至有些坑坑窪窪。這與林在法國考察過的表面工藝光滑美觀的幻影2000C形成強烈對比。說明俄國人並不追求飛機的外觀是否平整好看。 然而對於那些關鍵性的部件卻設計得十分精密可靠, 以至於製造工藝過程中的緊密公差配合也顯得無關緊要了。

這反映出, 蘇制殲擊機依然是爲下一次大戰所準備的消耗品, 而不是西方那種以和平時期長期耐用爲目的設計的飛機。飛機在進氣道內裝有機械自動裝置, 以防止吸入跑道上的碎石雜物。這是因爲蘇聯空軍要求這些飛機能廣泛地疏散並迅速投入使用, 而不依賴某個固定的空軍基地。■

聲明:本文摘編自《日落共青城——風起於青萍之末》文/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