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25978_1712875025401203_8459002363030727251_n.jpg

《刻意練習》
 

相見恨晚。看的時候不禁會想,如果早二十年看到這本書,可以少走多少冤枉路...
作者在大學做的記憶力研究,受試者-法隆 無意間找到了克服短期記憶限制的方法,不斷突破記憶數字的世界紀錄,作者也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新領域專家的形成,以及其練習方式。
在法隆大幅突破記憶數字的世界紀錄後,其他人依照類似的方法練習,也可以迅速突破一般人的短期記憶力限制(大約八個數字)。之後作者研究其他領域,有音樂、芭蕾舞、體操、西洋棋等等,歸納統整出一套「刻意練習」的方法:
.明確的目標(把大目標拆分成很多小段落)
.適時的反饋(請教練)
.離開舒適圈(針對不足處練習,感覺輕鬆愉快多半代表沒有進步)
.專注
作者強調專家跟一般人的差別在於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也就是經過反覆的思索、練習之後,對於特定領域結構化的理解能力。專家在腦中建立起一條條捷徑,只需要一點提示,就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做出反應。例如說音樂家光是看譜,就可以模擬演奏時使用的指法、強弱、什麼地方照速度走、什麼地方要看指揮、什麼地方可能會有困難需要多練習等等。
作者以「柏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學生為研究對象,得到的結論是音樂能力跟累積的練習時數呈正相關。他請教授將學生以程度分為 頂尖(有潛力成為國際小提琴演奏家)、傑出(傑出,但稱不上未來巨星)、優等(未來可能成為音樂老師)。 18 歲之前,頂尖組平均投注約 7,410 小時練習時間,傑出組約 5,301 小時,優等組 3,420 小時。(20 歲時最頂尖的學生會累積練習量到一萬小時,也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一萬小時定律)
紅皇后:「在我的領地中,妳要一直拚命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纔行」。一個人從小開始學習樂器,堅持十年每天練琴一小時,終於考上柏林藝術大學,多麼讓人興奮雀躍的事;然後發現身邊的天才同學過去十年每天至少練琴兩小時,教授覺得你的程度未來大概就是當個音樂老師。曾經學過樂器、參加過音樂社團,完全知道累積三千多個小時練習的背後有多麼辛苦;多少努力與掙扎,過於殘酷的現實,夢想破碎的聲音。「沒有一組學生偷懶」,看到這句時不禁感到一陣鼻酸。

.專注練習總是痛苦的,頂尖的學生也不會覺得練習很快樂,只是靠習慣跟適應讓練習變得中性。
.專注練習一次頂多一小時,睡眠可以鞏固新學到的技巧,睡眠充足以及午睡的習慣很重要。
.某一項能力特別發達常會排擠其他能力:大腦可以調整不同知覺的用途,例如盲人可以用手指認字,大腦經過練習將觸覺轉移到原本視覺認字的區塊;所以常聽到某些天才是日常生活白癡。
.作者強調沒有證據顯示天份對掌握技能有特別的幫助,要成為專家都要累積足夠的練習量,智商高只是讓人容易上手,智商高的人遇到撞牆期反而比較容易放棄。
.那麼是否有些人特別有「毅力」這個天賦?似乎也沒有通用的「毅力」,棋藝大師可能練習音樂一下就放棄,人只會在特定的領域、環境、特殊的機緣下才能持續練習。
.持續練習需要動機,家長、老師、同儕因素影響很大,設法參加支持團體以得到正向回饋。設定短期目標、提供鼓勵機制及誘因,也對維持動機很有幫助。(遊戲化)
.刻意練習只適用於已經發展成熟、能夠客觀衡量成就的技能,在難以量化、缺乏典範的領域,需要靠創意而非練習來找到突破點。從0到1最為困難,最近看的「蘋果橘子思考術」書中訪問的小林尊,便是開創一個全新的典範。在小林尊之前,人們參加喫熱狗麵包比賽的策略就是沒有策略;小林尊把喫熱狗麵包的每個步驟細部拆解、想出各種可能的改進方式後進行實驗,最後他練就了可以一口吞下整條熱狗的技術,然後不斷改良喫麵包的方式,發明瞭「剝成兩半,然後泡水後擰乾喫」的喫法,一手熱狗一手麵包有節奏地送入口中,一舉讓比賽紀錄提高了一倍。其他人知道練習方法跟比賽策略後,也能夠達成類似的紀錄,幾年後小林尊便只能屈居亞軍;代表並非小林尊的胃天賦異稟,關鍵在於他的創新思考跟勇於嘗試的態度。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恆毅力」書中提到,參加音樂或體育社團兩年以上的學生,在恆毅力評量上分數較高。本書作者從找人做記憶數字的實驗中也學到,要找那些有參加技藝社團或有運動習慣的學生,學習記憶數字也較容易有所突破。雖然「毅力」難以移轉領域,但知道該如何去想辦法、相信自己會進步這件事本身就需要有人帶領。『老師傳授給他們最寶貴的能力,就是自我精進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