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92455_1658210457534327_5671631375194506401_n.jpg

《活出意義來》

本書分為兩部份,前半段是作者在二戰時,被關進集中營三年的親身經歷;後半段則是作者講解何謂「意義治療法」,以及一些他的應用實例。作者在集中營看盡了人性跟生死,看到一個人失去了求生意志、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等在眼前的就只有死亡。作者特別喜歡引用尼采的話:「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當生活中所有東西都被掠奪,人類剩下的「最後一件自由」:在既定環境中採取個人態度的能力。意義治療法主要的觀點:現在受的苦難是有意義的,殺不死你的會死你更強大。甚至引用杜斯妥也夫司基的話:「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引用書中的段落: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日而異、甚至因時而異。因此,我們不是問生命的一般意義為何,而是問在一個人存在的某一時刻中,其特殊的生命意義為何。用總括性的措辭來回答這問題,正如我們去問一位下棋聖手說:「大師,請告訴我在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一部棋,甚至也沒有不錯的一步棋,而要看奕局中某一特殊局勢,以及對手的人格型態而定。人類的存在也是如此,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賦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的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纔是被詢問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看作者敘述集中營生活時的心理狀態,常常讓人回想起當兵的日子,雖然承受的痛苦只是他的九牛一毛,但心境的轉變卻有不少共通點。從一開始的震驚,到後來的冷漠、暴躁、懷疑人生。「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成功嶺訓練的日子雖然很嚴格、很累,但是有真正在當兵的感覺,回想起來充滿著陽光;下部隊後只要應付長官、督導混日子,理論上輕鬆不少,卻反而常常在想自己到底為什麼會在這裡?好在我們還有一個盼望,時間到了就可以退伍,離開這個鬼地方。至今仍記得退伍前幾天,那種企盼、喜悅、走路有風的狀態;作者說集中營中最痛苦的,就是看不到盡頭,「一種無明確期限的暫時生存」。
本書一口氣看下來,確實如簡介所說的「振聾發聵」,但是後半段意義治療法的效用,都是建立在前半段,作者面對集中營的態度之上。就像如果聖嚴法師說,工作不要在意薪水,要想著是在做功德,那我們也只能點頭稱是,感恩師父;但一個月薪四十萬的行政院長跳出來說不要在意薪水、當作做功德,人們只會覺得他在講幹話。沒有相對應的人生歷練跟反思,使用意義治療法就會缺少說服力,因此意義療法雖然稱作「第三維也納學派」,跟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並列,但知名度跟應用與前兩者相距甚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