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教你養生小食譜

 文 | 匠心之城(ID:jxzc681)

活得通透,

你就會自帶光芒。

通透活著

「我單方面宣布:

俞飛鴻女士是我的人生導師了。」

最近,俞飛鴻的一段採訪又被盛讚。

在自由與婚姻的問題上,

她的回答不緊不慢卻句句扎心。

這個自由不是行為上的自由,

我覺得對我來說,

最大的自由是心靈和精神上的自由。

我不是不婚主義,

也不是單身主義,

我也不是反對婚姻主義,

我不反對一切形式。

······這都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任何人完全有自由

選擇任何一種形式。

網友紛紛點贊作揖:

有獨立思想的人太美好了。

長得又美,看的有透徹!

活得通透,人會自帶光。

說到「活得通透」和「生活方式」,

我們不妨看看

昨天知乎上曾一度置頂的問題: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

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美好人生,

從良好的人際關係開始。

網友@YorN的這個回答,

獲得25K的首贊。

而其實,這個答案源於

哈佛大學的「哈佛成人發展研究」項目。

項目第四任主導者Robert Waldinger教授

1938年,哈佛研究人員

密切跟蹤調查了  

兩組724名參與者的生活,

75年過去了,

目前在世的60人,都已年過90歲。

第一組,

當年在哈佛大學上大二,

二戰期前大部分人都參軍作戰。

第二組,

來自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

最困難最貧困的家庭。

最終,這些參與者們入了各行各業,

律師、醫生、商人······

其中約翰·F·肯尼迪還當上了美國總統。

但有一些人則淪為酒鬼、

職場失意者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

而不論是第一組還是第二組參與者,

有人一路青雲直上,

也有人漸漸掉落雲端。

是什麼決定了人們的

健康長壽和終生的幸福呢?

如果現在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我們會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哪裡呢?

哈佛大學這份歷時75年的研究報告,

或許可以讓我們

看得更通透,活得更明白。

從長達幾萬頁的數據記錄中,

哈佛得到最明確最簡單的結論:

良好的人際關係,

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

而不是人們通常以為的

財富、名望或更加努力工作。

哈佛大學曾問卷調查了千禧一代,

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超過80%的人說,要有錢。

超過50%的人說,要出名。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認為,

要投入工作,要加倍努力,

要成就更多,才能有好日子過。

但實際上,並不是。

哈佛研究報告告訴我們,

即使我們再怎麼努力工作,

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

當你老去,回顧一生的時候,

你還是覺得不幸福,

而且它會直接影響到你是否長壽。

第一,孤獨寂寞有害健康,

所以多與周圍建立良好的關係。

「被孤立」的人往往更加不快樂,

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

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

當然也沒那麼長壽。

第二,朋友多寡,有無伴侶,

都不重要;

真正有影響的是,

這些關係的質量。

比如成天吵架,沒有愛的婚姻,

對健康的影響或許比離婚還大。

而關係和睦融洽,

則對我們的健康有益。

第三, 幸福婚姻

不單能保護我們的身體,

還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而幸福的婚姻,

並不意味著從不拌嘴。

如果在80多歲時,

婚姻生活還溫暖和睦,

對自己的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

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

那麼你的記憶力都不容易衰退,

而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

哈佛研究人員在參與者80歲時,

將他們50歲時的所有信息,

進行匯總分析發現,

決定他們將如何老去的,

並不是他們中年時的膽固醇水平,

而是他們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

那些在50歲時滿意度最高的人,

在80歲時也是最健康的。

良好和親密的婚姻關係,

能減緩衰老帶來的痛苦。

所以請記住:

幸福和睦的婚姻對健康是有利的,

這是永恆的真理。

但為什麼看起來這麼簡單的事,

我們總是辦不到呢?

因為我們人類總喜歡找捷徑,

希望一勞永逸找到一種方法,

解決所有問題。

可人際關係麻煩又複雜,

與家人和朋友相處

需要瑣碎細微地努力付出,

還得無窮無盡投入一輩子。

然而研究中還一次次證明:

日子過得最好的,

是那些主動與家人、

朋友或者鄰居交往的人。

那麼,怎樣才算主動與人交往呢?

最簡單的就是,別再跟屏幕對話了!

與實實在在的人聊天,

或者一起嘗試些新事物,

讓關係恢復活力,

一起散個步,約個會,

或者給多年未曾聯繫的

親戚、朋友打個電話。

一個世紀前,馬克·吐溫曾感慨:

時光荏苒,生命短暫,

別將時間浪費在

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

用時間去愛吧,

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但遺憾的是,縱觀整個人生,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做事後諸葛。

也許,從於娟的遺著

《此生未完成》中,我們更能體會

及早活得通透,

我們才會有更美好更長久的未來。

她是海歸博士,

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

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32歲卒於乳腺癌。

她在自己的博客「活著就是王道」中說,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

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

有人問病中的她想要什麼?

她苦笑:

我只想要兒子有媽,

要我父母有女兒,

要我愛人有妻子。

人生盡頭,她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

學習、考GT之類

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

是堂而皇之的理由。

與此同時,聊天、網聊、BBS灌水、

蹦迪、吃飯、K歌、

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獃填充了

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

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人越是長大,

越是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越是不知道想要什麼

就越是會去拚命想自己到底要什麼。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

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

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

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

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去世前兩周,

于娟過32歲的生日,

兒子土豆剛剛會說話。

在病房裡過生日,

小土豆用稚嫩的童聲給媽媽唱

「Happy birthday to you」,

她淚如雨下。

而她上海交大副教授的丈夫,

一邊電話指揮碩、博學生做實驗,

一邊給她端尿盆,

坦誠自己最大的願望是,

可以給於娟這樣擦幾十年的屁股。

為了一個不知道

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

拼了命撲上去,

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乾的傻事。

得了病我才知道,

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

長久人生目標上;

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名利權情,沒有一樣

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在《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的女主,

大學畢業後,

幸運進入了一家知名時尚雜誌社。

在工作中,

一步步艱難往上爬的過程中,

也因此一點點

失去了愛情、友情以及生活。

電影里有一句經典台詞是:

當你的生活岌岌可危時,

說明你的工作步入正軌了。

當你的個人生活化為烏有時,

就說明你要晉陞了。

前幾天,颱風大王「山竹」橫掃深圳。

驚心動魄的一天過後,

一組的照片在朋友圈火了:

沒什麼能阻擋深圳人民上班!

路旁的不少大樹都被颳倒,

公交車也不能按時按點出行。

但在周一,許多人必須上班。

為了能夠準時打卡,

他們只能跨過一地狼藉,

或從傾倒的大樹下爬過。

他們「彎腰低頭」,

「穿山越嶺」地去上班背後,

是我們看不到的心酸和無奈。

誰不想過自由、美好的生活呢?

一天24小時,

「工作、生活、睡覺」三者之間,

只能選擇兩個,怎麼選?

知乎上的高贊回答是:

不工作,活不下去。

不睡覺,活不下去。

能放棄的,只有生活了。

而你,會如何選擇呢?

活得通透而自在的人,

都懂得取捨。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來,

且行且珍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