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打仗的風格向來是:首先遣使遞國書,命令你投降。如果你投降了,蒙古人會很敬重你,封你的首領爲屬國國王。但如果你不投降,被蒙古人打下來後,蒙古人不但會殺掉你的首領,還會屠城。蒙古在發動的三次西征中,全都是這樣操作的。

但是,蒙古在攻打大理的時候卻非常例外。當蒙古三路大軍攻進大理的時候,大理國王段興智不但沒投降,還派兵堅決抵抗。依靠點蒼山和洱海,給了蒙古軍沉重的打擊。最後,當蒙古軍繞過大理堅固的防禦工事,偷襲並拿下大理都城後,段興智又向外逃跑。在忽必烈回到蒙古的時候,段興智依然在負隅頑抗。最後兀良合臺把大理周邊的一些部落拿下來後,才終於俘獲了段興智。

但是,在兀良合臺俘獲段興智,並把作爲戰俘送回蒙古本土的時候,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卻並沒有爲難段興智,而是封他爲大理總管,又把他放回大理。

蒙古對不投降的國家會屠城,大理不投降,蒙古爲何卻善待他們

(段興智劇照)

顯然,這樣的舉動,是不符合蒙古人的操作方式的。那麼,蒙古人爲什麼會這樣做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蒙古攻打大理只是爲了獲得一塊跳板。

蒙古攻打大理,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爲了佔有這一片土地,而是爲了獲得一塊進攻南宋的跳板。

蒙哥上臺以後,他把戰略的重心轉向了南方,希望滅亡南宋,做中國的皇帝。在蒙哥乃至整個蒙古民族看來,無論發動多少次西征,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爲那時候,世界上最發達的地方,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在南宋。只有拿下南宋,做了中國的皇帝,那纔是最偉大的成功。

蒙哥知道南宋不好打,是蒙古人所遇到的最大的硬骨頭。因此他在執行作戰方略的時候格外謹慎。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拿下大理,以大理爲跳板,南北包圍南宋。

除了南北包圍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切斷南宋馬匹的來源。南宋在失去北方以後,他們騎兵所需要的戰馬,主要就是從大理來。當蒙古佔領大理以後,也就切斷了南宋戰馬的來源。南宋沒有了戰馬,也就沒有了騎兵。

既然根本目的是以大理爲跳板,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這塊跳板的穩定。

蒙古對不投降的國家會屠城,大理不投降,蒙古爲何卻善待他們

(攻打南宋)

二、段氏政權統治大理更能夠確保大理的穩定。

大理雖然面積不是很大,但是這一塊地方向來就不容易征服,更不容易確保穩定。

秦朝建立以後,就曾派五十萬大軍前往攻打百越,而大理就是屬於百越的一部分。那時候強悍的秦軍就沒能把百越拿下來。後來南北朝的時候,因爲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嶺南聖母”冼夫人。而冼夫人堅持投靠中原國家,因此這裏才得以和中原國家取得了較好的聯繫。但是在唐朝的時候,這裏的南詔國卻多次投奔又叛逃大唐,給大唐惹了不小麻煩,甚至讓大唐聞之色變。宋朝的時候,趙匡胤打到這裏,知道這裏不好打,據說還用玉斧在大渡河上一劃,宣佈大理爲不徵之國。後來,在整個大宋三百年間,大理曾多次表示要奉宋朝爲宗主國,但是宋朝都不敢答應。原因就在於怕惹麻煩。

這個地方之所以不容易保持穩定,就在於人員結構非常複雜,民族衆多,互相扯皮糾紛的事情非常多。其實,如果蒙古在攻入大理後,沒有得到麼些族(現在的納西族)及其他部落的幫助,蒙古人要拿下大理也是很困難的。但是,既然這些民族可以幫助你,也可以反叛你。由蒙古人來治理這一塊地方,並不能確保穩定。

而段氏政權畢竟在這塊土地上有着長達三四百年的統治,有很好的處理當地各民族複雜關係的經驗。由段氏來繼續統治大理,顯然是最恰當的。

蒙古對不投降的國家會屠城,大理不投降,蒙古爲何卻善待他們

(忽必烈劇照)

三、蒙古主帥忽必烈漢化明顯反對殘殺。

忽必烈由於招攬了包括姚樞等一大幫漢人幕僚,受漢人文化的影響比較明顯,他在發動戰爭的時候,主張以“仁德”征服,反對屠城。當他攻下大理後,立刻手書幾十個“止殺”的牌子,讓傳令兵舉着全城傳信,阻止蒙古人的搶劫和屠城。

也正是因爲他這樣做,因此很好地俘獲了大理的民心。大家對蒙古人的惡感沒那麼強。蒙哥之所以放了段興智,也是忽必烈的主張。而段興智被放並被封總管後,立刻向蒙古獻上地圖,表示臣服。而且還提出了“治民立賦之法”,有效地維護了大理的秩序。

直到元朝滅亡後,段氏政權依然表示效忠元朝,堅決抵抗朱元璋的進攻。由此可見,蒙古人在大理的統治,顯然是成功的。

(參考資料:《忽必烈滅大理之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