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十六年開始,乾隆皇帝先後六次南巡,揚州是一個重要的停駐地。

乾隆皇帝講究奢華,每次南巡隨從眾多,在揚州就有金山、焦山等四處行宮。

專門記載乾隆年間揚州地方人物風俗的《揚州畫舫錄》一書中提到,每次乾隆皇帝來到揚州,上買賣街前後的寺院都被徵用為大廚房,做為臨時的御膳房,也為隨行的官員、士兵們準備飯菜。

其中一份菜單,大概是最早的一桌滿漢席。

從菜單上看,是按照盛菜的器皿來劃分的,一共有五分,列舉如下:

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蔔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

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鯽魚舌匯熊掌、米糟猩唇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簽、一品級湯飯碗。

第三分細白羹碗十件: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一品級湯飯碗。

第四分毛血盤二十件:獲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鴿臛、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煮豬羊肉、白蒸小豬子小羊子雞鴨鵝、白面餑餑卷子、十錦火燒、梅花包子。

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所謂「滿漢席」也。

分析這份菜單,越珍貴的菜品,所用的容器越大。比如頭號碗中的十種菜,大部分是海鮮。揚州近海,比北京更容易吃到新鮮的水產品,烹飪技藝也更純熟。

而傳統的佳肴,比如熊掌、腥唇、駝峰、鹿尾等等,只能盛在稍小的碗中,劃為第二類,一共十件。

第三類,主要是羹湯和粥,一共十樣。

第四類是油炸和熟切肉類,還有各種麵食,一共二十件。

第五類是各種小菜和鮮果,數量最多,有幾十件。

如此算來,乾隆年間的滿漢席有一百多種食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