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宰相---馮道:早年曾效力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後代眾多史學家出於忠君觀念,對他非常不齒,歐陽修罵其「不知廉恥」,司馬光斥其為「奸臣之尤」,蘇轍說他:「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議者譏其反君事仇,無士君子之操。」

在我國古代,士人尤其是讀書人,向來以有氣節著稱,所以馮道在歷代眾多讀書人眼中就成為了沒有氣節與節操的代表,他們更欣賞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般的氣節。

客觀來說:他生活在朝代更迭頻繁、篡位弒君頻發的五代時期,他是那個時期的典型產物。是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與時代大背景早就了他,居廟堂之高,擇君而侍,既是無奈之舉,也是保命之法!


唐以後的五代延續五十三年,君十三,王朝更迭,槍杆子里出政權,有奶便是娘,是一個活脫脫的亂世。不管是皇帝也好,臣子也罷,今天看他起高樓宴賓客,明天就樓塌了,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就是有人在這不斷的更迭中泰然自若未倒下,他便是人稱不倒翁的馮道,先後從事四姓十位皇帝。

怎麼樣來評價五代不倒翁,這在古代都各有觀點。《新五代史》記載馮道死後,時人說他和孔子同壽,稱之為喜。《舊五代史》更是稱讚他有古人之風,深得大臣之體,可儘是好話,更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評價馮道為人清儉,滑稽多智,依違兩可等等,至少也沒批評他。

咱們再看看馮老頭是怎麼做到的,他是「中庸」思想活學活用的標兵。晉高祖時馮老頭為首相,高祖問馮道軍事謀略,馮回答征戰出兵的大事皇帝您自已拿主意,我就一書生,只有遵守歷代治理國家的規矩就行了,以前(後唐)明宗問我也是這麼講的。晉高祖臨死向馮道託孤幼子石重睿,可老皇帝一死,權臣景延廣主張立長不立幼,馮老頭一言不發,繼續做他的首相。

後來契丹滅晉,契丹主耶律德光指著他鼻子問,你是哪一種老東西,馮老頭心定神閑回答我是無才無德,痴頑老子,(皮夠厚的)守歷代老成規,裝傻耍痴,凡事不做實質性回答,來個依違兩可,就是馮老頭的中庸順從之道。

他這樣做,雖然不能成就什麼業績,但卻以無失誤可言,不擔任何干係,上面喜歡他的柔順聽話認為他沒野心,左右喜歡他的謙恭禮讓,覺得他不會來動自已的蛋糕。

後唐閔帝馮道為相,李從珂反叛攻打閔帝,馮道見風使舵,率百官讓同朝的盧尋起草勸進李從珂的文書,這是他看準時機轉變態度,後來果然閔帝敗亡,馮道擁戴有功拜為司空。後晉石敬瑭拜比自已小十一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親,又割讓幽雲十六州成了後世公認的賣國賊,石敬瑭讓馮道出使契丹,馮老頭毫不猶豫,立馬承行,還講陛下受契丹人恩,我受陛下恩,沒什麼問題。此後契丹滅後晉,他又叛晉投遼,由賣國賊的奴才晉陞為賣國賊,受封太傅。

當然,筆者認為馮道終究不是善男信女,良善之輩,最後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北漢和遼合兵進攻後周,這時後周皇帝是五代最英明神武的周世宗柴榮。周世宗要像唐太宗那樣親征,向來不表明立場的馮道不知中了啥邪,白眼冷語講不知道您是不是唐太宗呢,周世宗講我一出兵就勢如山壓卵,馮老頭也來勁,回答我沒看見您像山啊。馮道敢這麼講,是他按老經驗辦事,認為柴榮年紀輕經剛剛即位就遇強敵,後周滅亡快了,他又打算迎立新君了。周世宗不愧是五代雄主,得勝回朝,發配馮老頭為周太祖修墓去了,等墓造好了,一條醜惡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馮道為官幾十年,天下紛紛,民如倒懸,他卻怡然自得做官場上的「不倒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著書《長樂老自敘》講自已歷經四朝以及在契丹人手下所得官爵為榮,認為自已孝於家,忠於國。自認為只是沒能輔佐一位皇帝能統一天下,在他眼裡根本沒有善劣之分,也沒有民族國家之分,只要能做官,特別是能做大官就是榮耀,一旦國家有難便另攀高枝一走了之。

按歐陽修的說法,這種人「可謂無廉恥者矣」

(一家之言,歡迎關注不吝賜教,謝謝。)


馮道,五代長樂老。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事五朝,先後效力於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五代時期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然而為何在後世,馮道會被稱為「奸相」、「亂臣賊子」,受到文人的唾棄?

古時士人,尤其是讀書人,向來以有氣節著稱。馮道因為多次變節,而被後人所不恥。

歐陽修編《新五代史》時就批判馮道,說他「其可謂無廉恥者」。司馬光對馮道批判地更為徹底,認為他只有小善,沒有氣節。後來程朱理學佔據主流思想,馮道便被當成了文人的恥辱。世人眼中的馮道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從過去的堪比聖人到如今變成無恥文人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五代,捨生取義可以,但明哲保身也沒有問題,尤其是在明哲保身的同時常行善事。

因為這些負面評價,馮道的為人及本事都被低估了。馮道能在五代亂世中遊刃有餘,主要是他有超強的變通能力,尤其是對時事的判斷和人物性格、心理的揣測,能知道各方要聽什麼,自己怎麼做能達到目的。並且他的職位實際上並不能威脅到政權。多方原因綜合起來,成為了「不倒翁」。

馮道為官時,提拔重用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不論他們的背景出身。而唐末世家顯貴以及品行不正的人則不被看重,堅決不受賄賂。

後唐明宗年間,馮道還將原來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用雕版印刷。這是見於記載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經》,從此開始了官方印刷,是中國印刷史上的一次里程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