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電影,一部寫實電影,《鄉村裡的中國》,可能這個標題比較大吧,剛剛開始還在為什麼取個這麼大的標題,難道是學習《舌尖上的中國》,用很多很多集來表達,但想想也覺得沒有可能。這部電影其實是拍攝了2012年的故事,時至今日,已經有6年光景了。但很快,筆者就被深深吸引了,或許,是因為筆者是農村中來的吧,電影中發生的很多故事,筆者感同身受,很多時候就覺得他在描繪自己老家的那個小村莊,只是劇中的人物操著滿口的沂蒙山土話。

先來說愛情吧,劇中最大的主人公應該是杜深忠吧,這部電影估計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展示這個主人公,而最關鍵的是,全程都沒有擺拍,杜深忠就是現實中的杜深忠,就是那個今天依然生活在沂蒙山中的老農民,只是今天年歲增長了幾歲。他擅長書法,年輕時候喜歡寫作,愛好音樂,可是不擅長農活,也不屑於干農活,他是一位有夢想的農民,總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正因為如此,他家的蘋果樹結的果都沒有人家的多和漂亮,為什麼,也在於他把太多的時間花在精神世界裡,練習書法,學習音樂,甚至在構思寫作。他這樣的人,從事藝術類的工作就非常好,如果是經商,你看看他賣蘋果,人家可以賣2塊4一斤,到他這裡就賣成了2.35元,7000多斤蘋果,損失了三四百塊錢,估計杜深忠去經商肯定也是失敗的概率比較大。他的妻子扛起了這個家的財迷油鹽,年輕時候,他的妻子肯定是愛慕他的才華的,只是在歲月的打磨下,杜深忠的妻子張兆珍在生活的重壓下,什麼事情都要她自己親自去做,幹了女人的活,有時候還要干男人的活,全村,估計就他家的經濟條件最差,多少愛情輸給了物質,張兆珍是難得的,雖然她和杜深忠經常爭吵,很多時候還是為了一點點小事情,但她熬過來了,正如她自己說的,如果不爭吵,她更覺得她在家中沒有地位。雖然張兆珍總在抱怨,杜深忠也有點怕她,例如買琵琶的時候少報兩百塊錢,說實在話,正是因為張兆珍在背後默默的支持杜深忠,她的吃苦耐勞,杜深忠才沒有活的和孔乙己一樣,很多時候,雖然兩個人的精神世界不是交織在一起,看起來貌合神離,實際上他們算的上一對好夫妻。如果杜深忠沒有任何理想和追求,我們只會覺得這樣的夫妻實在太過常見,沒有任何可以吸引我們眼球的地方,哪怕他們的物質比現在富裕100倍。

當然,《鄉村裡的中國》展示的是杓峪村一年365天里發生的鮮活故事,裡面還有很多鄉村故事觸動了我,例如有村民為了報復張自恩書記而用除草劑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殺掉他的蘋果樹,也有輕微神經病的父親和他大學生兒子發生的故事,又有摔死了的村民善後款讓家庭陷入爭吵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都是那麼鮮活,鮮活到就如在你身邊發生一樣,很真實,也很震撼,看著看著就讓你想哭。這種想哭,並不是說他們的生活有多麼悲慘,只是說我們芸芸眾生都在生活,很多生活,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只是每個人的理想抱負都不一樣,很多時候,如果不是透過鏡頭,你所見到的不能綜合在一起,理解別人就發生了偏誤,甚至,就算通過了鏡頭,你看到的,你所想的,依然只是你腦海中的一部分。而農民這個題材,在電影中用寫實的手法完整的拍出來,我覺得《鄉村裡的中國》這是我目前見過最好的一部。


整個影片看下來,最讓我感動的是主人公杜深忠,年輕的時候當過兵,專業回家之後當了農民,他沒有殷實的家產,也沒有幹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他有對文學、對知識、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寫得一手好書法,他在村莊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愛好練字、愛好文學、愛好樂器,用了四十年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夢想——買了一把琵琶,他用了八個字「思思念念、思思念念」,外人看來,這有什麼難的,一把琵琶,需要四十年嗎?但對他來說,690元可能就是他一個月的收入,可能就是這個家庭一個月的支出。這樣的人在農村可能不多,但是這是農民內心世界、精神需求的體現,是未來農民文化發展的方向。

這紀錄片很實在,也很有代入感,看來就感覺在跟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這片兒里記錄了家長里短、鄰里紛爭的酸甜苦辣的事兒,呈現了農民們渴望的與無奈的現狀,反映了醜陋的善良的、智慧的愚昧的精神面貌。大大的白描,不加任何修飾與刻意編排,這就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鄉村,質樸傳統的鄉村,這裡沒有大的紛爭,人們淳樸的活著,守候著日出日落,守候著每一寸土地,捧著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苞米棒子供養給勤勞的自己以及兒孫父母,在嬉笑怒罵中發泄著自己的情緒愛憎分明地活著,都是老實人,即使個別的村民作點惡也犯不出什麼大事,比起社會上各種陰暗鬥爭坑們拐騙和殘害,這裡才是凈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