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撬開了,一些傳統的西經不願意承認的問題,所以越來越火。

進四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都是按照西經的那一套,在做指導思想。很多的地方,完全是要把中國推向深淵的。

比如,城市化的問題,我就是支持溫鐵軍的。

在很多搞西經的人看來,一個國家城市化率越高,就說明其越發達,越文明。那幫人,把城市化率當成一個社會文明的指標在宣傳。然而,他們不願意,或者說不想承認的是,一個國家城市化率越高,社會矛盾就越大。

資本主義的自然發展,就是使生產資料集中,人力資源之中,最終在一個很狹小的城市裡,擠上無數的居民,無數的生產資料,無數的房屋,各種的瓶瓶罐罐。

在這種高度的集中化生產環境里,社會會分成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而這兩大階級的矛盾會無限的放大。

就如一些城市沒什麼規劃的國家,都會在最發達的城市裡,形成貧民窟和富豪階層,同時居住在一個城市的現象。

就如印度的新德里,孟買等城市,大富豪有十幾億的豪宅,而在他們豪宅不遠的地方,就有成千上萬的貧民窟。

我都覺得納悶,這些富豪居住在豪宅里,邊上就是上百萬人口的貧民窟,自己心裡就不害怕麽?

當然,我想他們是不會害怕的,而且很樂意的看見這種情況。

因為有這樣的貧民窟的存在,可以讓他們用很便宜的價格,就僱傭到勞動力,何樂不為呢?

今天的很多西經派,推動的所謂的改革,大多是圍繞著少數富豪的利益奔走的。

為了壯大資本,發展資本,拚命的推動各種生產的集中化,壟斷化。

集中和壟斷,其實沒什麼問題,畢竟工業化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

但問題是,這種工業化是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形成各種各樣的壟斷富豪,而大多數的工人階層失去自己的生產資料,成為了一無所有的無產者,是不是有問題呢?

而且這些無產者,天天還被這些人修理,整天996,房奴。

溫鐵軍之所以火,就是在說明,那些人的些改革是有問題的。

就如國內的三農問題,改革就明顯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要搞資本下鄉,讓大資本收購農民手裡的土地,讓少數人成為新時代的地主。

另外一派,是已成立工人合作組織為基礎的一派。

溫鐵軍很柔弱的點出了,前面那派發展下去,是一定有問題的。

好了,不能多說了,在多說下去,一些「新自由主義派」「經濟神學家們」,又會出來跳腳了。

然後,跟你巴拉巴拉一大堆,說你不懂經濟學,經濟學沒及格。

然後,他們又會念叨一大堆的名字,什麼哈耶克,亞當斯之類的。

…………

在更一下,溫鐵軍還有一些理論,我是挺喜歡的。

就是「工業化是一種去勞動的過程」。

他的這個觀點,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

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是一種去勞動化的過程,工業化越成功就代表著,需要的勞動力越少。

同時,他意味著工業化越成功,失業人口就越多。失業人口一旦多了,就代表著社會整體的購買力下降,於是乎經濟危機爆發了。

在國內,一些搞西經的,整天拚命的搞市場化,搞自由化。卻從來不曾想過,當社會生產越來越集中,壟斷企業越來越龐大以後,是不是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失業者,出現在了我們的城市裡?

工業化成功了,生產力高了,然後工人失業了,經濟危機了。。

生產相對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社會危機,那幫搞西經的是不會承認的。

溫鐵軍則是,很柔弱的在不公開的支持馬克思的前提下,點出了資本主義的必然危機。

所以,我很支持溫鐵軍的一些觀點,比如「就地工業化」。就如見過前三十年走的路,就是讓農民挨著土地,搞工業化,而不是集中到大城市搞工業化,所有人都擠在一起。

把農民趕出自己的土地,去富士康搞996,真的是唯一出路?

溫鐵軍的很多思想,在一些傳統的搞西經的那幫人看來,無疑是一股「逆流」,然而他卻又是非常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的。

把農民趕出自己的土地,讓一幫小自耕弄都去大城市當無產者,然後經濟危機一來,一大群人上街遊行,罷工,就是中國的未來?

農業合作化,就地工業化難道就不行?

是不行,還是不符合一些大資本家的利益?

說一句不中聽的話,現在全球200多個國家,都是按照西方教科書給的那一套,在設計自己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但很可惜,這200多個國家取得經濟成功的概率,幾乎是零。大片大片的國家,都在承受著高失業率,高貧富差距,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下,慢慢的苦熬著。

只有中國,這個在西方經濟學看來,是一個另類,一個不可能成功的國家,恰恰發生了空前的經濟成功。

很多經濟學家,可能不願意說,也不敢說中國為什麼取得成功的,這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發展的國家。

在這個星球上,沒人比馬克思更了解資本主義先天帶來的矛盾了。

溫鐵軍點出了,一些資本主義制度下,必然帶來的危機,於是給出了一些合理方案,或者說,溫鐵軍給出了一些,跳出資本主義那些基本矛盾的方案。

溫鐵軍是對那些「經濟神學家們」的一種反叛。

經濟神學家們,整天念叨著「重視私有產權就好了」,然而,讓人諷刺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絕大多數的工人群體,都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工人群體根本就是一群無產者。

無產階級,沒有私有產權,而且在一些發達國家,無產階級佔比是九成以上哦。

一個社會,九成的人沒有自己的私有產權,只有生活資料,還整天狂呼「私有制最有效率」,只能兩個字評價,呵呵。

在阿里巴巴,富士康打工的人,到底是為了自己打工,還是在給老闆打工?

給別人打工,不符合私有制最有效率的說辭哦。

所以,現在上班才會出現「摸魚文化」「磨洋工文化」呢。

所以,我覺得溫鐵軍給出的方案,才是維護「私有產權」呢。

不讓那些大資本下鄉,是不是在維護廣大農民的「私有產權」?

中國現在社會的底色,依舊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土地這個最核心的資產,還掌握在廣大的農民手裡。

真要是聽了那些,經濟神學家們的話,土地讓大資本兼并了過去,然後農民變成了佃農,都給大地主打工,那這個社會怎麼會有效率?


因為他給大眾講清楚了一個問題:

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是

可以通過西方經濟學書本上說的民族資本逐步發展壯大的。

目前被驗證的有效的方式只有三個:

1.搶

2.犧牲農民,必須是農民

3.外資

第一個是誰就不說了,現在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身上的罪惡罄竹難書,可笑的是他們的教科書上教別人慢慢積累民族資本。如果真信了,那就會永遠停留在低端產業鏈,每次試圖往上走時都會被割一遍羊毛,倒退。

第二個也是一條血路。城市是不產糧食的,工業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撐發展的。糧食哪裡來?農業稅,糧食買賣行政管制。發展資金哪裡來?城市濫發貨幣換糧食,農民承擔通脹。城市生產的商品賣給誰?城市工業品下鄉,擊潰小農手工經濟。農民的血汗就是最原始的資本。

第三個也是目前很多國家在走的,比如韓國。資本就是力量,就是政治。獲得了外國資本的同時也就失去了獨立性,這個必然的,沒有爭論的必要。

溫老把一條血淋淋的道路扒開給我們看。

看得越多,越能明白,

敢於把這種問題寫出來寫明白,是多麼的牛逼。

公眾號:投資人花半樓,有你想要的。

溫老的書,建議每個人都看看,有些事情掩蓋在瑣碎的細節中。但當有人幫你撥雲見日時,你會突然發現,原來:歷史是可以製造的,如何不成為代價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

明公推薦】溫鐵軍合輯3本 去依附+八次危機+百年激進中京東去購買?


補充一下,我認為付出代價是可以的,關鍵在於得到什麼。

我在這裡要討論的,不是以前農民有多苦,而是農民現在能得到什麼。

如果一直讓農民付出,犧牲,卻什麼也得不到,這就太.......

到現在為止,農民依舊是被壓榨的一方。

當農民工,付出剩餘價值。

農作物的價格不漲,農民收入沒有提高,其實就是變相的壓榨。

完全看不到農民收穫的那一天。

別說什麼扶貧,我住在農村,我很清楚扶貧什麼姿色。

——

因為溫鐵軍教授講出了中國工業化的代價,並且講清楚了,到底是誰付出的代價。

就差沒有告訴你們,付出代價的人,得到了什麼。

而沒有付出代價的人,又得到了什麼。

溫鐵軍教授很想講後面的,但是他不好講,所以經常就是笑笑。

我看下面很多回答,都在說農村建設劃不划得來,沒有一個人說,農民付出了這麼巨大的代價,他們獲得一些,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竟然說划不來。


因為我們客觀上處在21世紀的20年代的一場新文化運動之中。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由全面西化挂帥、極少數有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發動的運動,而這次則是由多數至少具備義務教育素質,大規模的無產階級勞動者,藉助互聯網自發組織起來的,針對中國發展道路,新時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廣泛討論。

不論是民主自由還是馬列主義,從上個世紀的全面西化開始,走過一百年,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在文化層面上講述自己的故事了。

而這一代年輕人對本國文化的熱愛,是顯著區分於80前的那群人。

說到愛國這一塊,我稍微講得細一點點:

生於北京奧運會世博會,長於載人航天、航母、諾貝爾獲獎、GDP超過日本的大發展時期,這群年輕人擁有的愛國主義,從心理學層面講,叫「Authentic Pride」(真實自信),一種內生的認可和私域的自豪,可以類比美國人的愛國精神,這是一種私德;

而上幾代人面臨內憂外患、韜光養晦時期被迫形成的愛國,叫做「Hubristic Pride」(外顯自尊),是一種追求短期尊嚴,被害時的應激反應,體現為打砸日貨、抗議遊行和逢美日必反,一言不合上升為共同體的公德。而在這種應激狀態下,也會有一群軟骨頭的投降派,展現一種強烈的皈依者狂熱,眼裡閃爍的都是自由燈塔的光芒。

而隨著具備authentic pride的一代成長崛起,我們發現式微的不僅僅是對美國有著皈依者狂熱的公知,那些極端民族主義、打砸日貨、逢美日必反的極端群體,也在消失。

今天的新文化運動,不是一群「小粉紅(特指狂熱者)」「紅衛兵紅小兵「」愛國賊「或者」官方意識形態「戰勝了河殤派、沉船派(這個詞還記得吧),

而是這群中國發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90末00後們,他們身上真實自信的覺醒所推動的。

一個舊時代結束了,朋友們。

學者潘亞玲在《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辨析》中提到的觀點我很認同:

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核心區別,在於對共同體之外」他者「的想像:

民族主義者把外來他物一味理解為」威脅「,人是基因侵略、物是商品侵略、廠是資本侵略、電影是文化侵略,反正來的都是侵略者,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愛國主義就沒有這種極端的想像。

愛國主義的愛國是一種私德,是個體獨立感受思考的結果。愛國的前提是尊重和認可自己的獨立感知,在此基礎之上,思考主體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美好,人民的友善可愛,於是發自內心自主愛國;

民族主義將「愛國」上升為公德,是群體在應激狀態下強加給個體的共識。類似於戰時共產主義,民族主義者的「愛國」,是容不得個體的理性思考的。

從這個角度上看,對外兼收並蓄又熱愛國家的年輕人,身上閃爍的恰恰是大國國民的愛國主義:

你們可以看到他們熱情地追著展現人性光輝一面的日漫、美劇、漫威電影,買著奢侈品;

但他們另一方面展現出了對民族文化的強烈好奇、熱愛和認可。

麥肯錫2020中國消費者報告,將」中國人熱愛中國品牌「和」中國人民族自尊崛起「,作為一大趨勢,可以看到,哪怕是我們認為最紙醉金迷消費主義的那個群體里,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歡中國品牌。

離題遠了點,收!

因此結論是:

溫鐵軍教授是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支持者、研究者和講述者,火起來是理所應當實至名歸。


我看一些回答其實有點誤解溫鐵軍教授了。

溫鐵軍所謂的「去意識形態」,第一是他希望給理論界提供一個中國應對十次危機的在地化版本,不希望放在不論是馬列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等任何西方依據自身經驗提出的理論體系之中;

第二是在他那個年代以及他之後經歷的新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大部分成了「公知」)甚囂塵上的年代裡,「去意識形態」是他的生存之道。

不論是紅旗打得震天響,還是河殤派拋棄理想,這對溫鐵軍客觀冷靜的理論都是不利的。

想在敵人處在內部的時期保有影響力甚至僅僅是為了生存,他就不得不低調地擱置這個問題。

所謂的「去意識形態「既是中國故事內生需求,更是他自己的一種生存之道。

而本質上,我認為他是從來都沒有去意識形態的。

首先,社會學經濟學的發展理論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用中國故事替代西方故事,用」村社理性「取代」個體理性」;用「原住民理論」破除」殖民地大農場「神話;用「經濟危機視角」取代「政治鬥爭視角」來看待「上山下鄉」;用「財政貨幣主權」取代「一黨專政」來理解中國解除90年代危機的方法——這不是意識形態是什麼?

難道不大喊XX主義,不大喊民主自由,不在XX理論之上寫黨八股,就不是意識形態了嗎?

一個具備解釋力、生命力而不局限於百年前概念之爭的自洽理論,才是意識形態最強的推動力。

其二,對三農的重視,對農業發展不斷研究和支持,才是我們作為千年農業原住民的意識形態根基。

遙想多少城二代,甚至是農二代,滿腦子都是殖民地大農場的路子,懷揣著對西方工業化文明的皈依者狂熱,看不起農民、看不起故鄉,甚至看不起父母,腦子裡想的都是把農村幹掉,全面城市化,全面工業化的思路——這種思想持續了多少年?在高層有多深的影響?

到了溫教授這裡,才聽到一個站在五千年農業原住民高度的學者,大喊一聲」農村不只有農業!」「農村不必然落後!」「農村是百業興旺」「殺光原住民才能搞大農場,我們要自己殺自己嗎?」「農村是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蓄水池!」——這才有了高層對三農問題的整體看待,才有了對農村形態存續發展的新考量。

通過國家對農村的長期轉移支付,村村通建設,各種「下鄉」活動,

今天的農業生活通過互聯網和柏油路能夠輕易地展現在城市人口面前,

才有了「中國人的天賦是種地」、「還是讓你們吃得太飽了」、「李子柒」等農業認同的爆紅——這背後是新時代大眾對三農的認可,對鄉土情結的喚醒,和對三農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熱愛。

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找得到中國人意識形態的根基。

為什麼我們很重視團隊協作願意為集體犧牲?為什麼我們很早就告別封建成為中央集權國家?為什麼所有中國人心中都有大一統的概念?為什麼我們沒有宗教信仰?為什麼我們文明可以延續五千年?為什麼共產黨能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為什麼我們可以應對十次經濟危機?我們民族一直以來所認可所熱愛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不回到大川大河農業文明的根子上,一心嚮往大海大洋大船大廠,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三,溫鐵軍教授的研究方法踐行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等唯物主義認識論精華。

溫教授的履歷大家可以看看,當今也沒幾個經濟學大佬能有他這樣的上至聯合國,下到知青插隊,跟尼泊爾毛派談笑風生,東歐劇變現場見證的實踐經驗:

1968年,赴山西插隊,在基層的工農兵中間生活了整整11年。

1978年,以工人身份「對調」回到北京。

1979至1983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學習,獲法學士學位。

1985年,調入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聯絡室從事農村調查研究工作。

1987年,調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後從事了11年農村基層實驗區工作;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ISR)進修,獲抽樣調查專業結業證書、並在世界銀行總部後續培訓後回國負責世界銀行對華政策性貸款的監測評估。

1988年,任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監測處副處長。

1990年,獲聯合國譯員培訓高級班結業證書。

1991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並參加密歇根大學量化分析培訓班,獲統計分析專業結業證書。

1993年,任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調研處長。

1995年,任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5至1999年,到中國農業大學在職攻讀碩士、博士課程,獲管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溫鐵軍離開了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委員。2000年,到美國杜克大學進修。

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作為引進人才入職被聘為院長(2013年辭職),先後擔任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連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12年,以執行院長的身份在西南大學恢復了晏陽初1936年成立的「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

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計劃兼任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教授、研究員。

這些只是他履歷的節選,早在1998年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了,溫老是既能下基層,又能做定量研究,又能著書立作,深入淺出地用大道至簡的方式簡明扼要地解析了新中國建國以來遇到的各種政治經濟危機,讓廣大至少具備初中學歷的勞動青年理解了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

這樣的學者受人喜歡,相比於十年前袁騰飛等右派「公知」士口若懸河、信口雌黃、明嘲暗諷、嘩眾取寵獲取大量關注,充分體現了年輕人認識水平的進步,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溫不明著講意識形態,卻用依附理論給中國從文明伊始到新中國建國到今天的成功故事,給出了」講意識形態「的基礎——中華文明的「村社理性」和農業文明。

溫鐵軍教授在疫情後的火熱,恰好體現了新自由主義的全面破產,中特社大規模獲得認可的現實。溫老講起意識形態,一般都是從經濟基礎(財產所有制)角度來講,而且舉重若輕,字字珠璣。

以最新一期視頻舉例:

指國家資本,即國有資產

這一段翻譯成意識形態話語就是:

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及國有資產,

是中國人民以幾千萬同胞生命為代價,

浴血奮戰百餘年(從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掠奪開始),

從外國侵略者身上奪回的屬於中國人民的勞動成果,

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果實,

屬於全體中國人民,

任何國家任何組織任何人要將革命成果瓜分以中飽私囊的企圖,

都是對中國革命的背叛、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背叛、對幾千萬死難先烈的背叛,對中國人民的背叛。

這意識形態還不明確嗎?

再來一段:

溫老15歲下鄉,在農村插隊11年

正確看到中華民族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這一段看完了溫老的意識形態立場就很明確了

更別說溫教授傳統藝能」我們的教科書里從來沒有講過啊!「

一言不合就懟教科書被新自由主義滲透,用西方意識形態(經濟理論也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解釋中國遇到的問題,強調中國應該講好自己的故事——中特社的故事。

「前後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前三十年在美蘇的夾縫裡跳舞,經曆數次經濟危機,通過農村吸納生產過剩,吸納勞動力過剩,度過危機給後三十年一個強大的工業基礎;結合最近教員口碑的重大反轉,你們說他這句話是不是支持中特社意識形態?


總結一下,溫老的研究,順應了新時代「真實自信」的中國人民否定新自由主義、否定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結束自20世紀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全面西化道路,從自身的文明來源、革命建設道路中尋找新共識、新價值觀的新文化運動的趨勢(長句警告),因此必然火起來。

說完了。

擴展閱讀:

為什麼美國害怕中國崛起,卻不害怕印度的崛起??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這個朋友圈刷屏的快手九周年宣傳片《看見》??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 B 站 2020 年五四青年節宣傳短片《後浪》??

www.zhihu.com圖標

參考資料:

  1. 麥肯錫中國消費者報告2020
  2. 潘亞玲《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辨析》
  3. L TracyW. Robins &
  4. 徐明華李丹妮《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愛國情感表徵與價值認同生成》


其實在一個哲學僧的眼裡,溫教授的「鄉土學派」(假如能夠這麼理解的話)不僅僅只是一個農業經濟理論,而是具有社會倫理意義的規範性理論。雖然溫教授本人說自己的研究是非意識形態的。但是無論是他將共產主義理念與《大同書》等同,還是將土地gm與古代農民戰爭的「耕者有其田」等同。以及在最新的訪談中將鄉村生活方式認為是中國固有的生活方式,並把小農經濟下的鄉土社會認定為社會穩定和包容的源泉的時候。背後所支持的規範性的維度其實是顯而易見的。

溫教授的影響力能變得這麼大,我覺得其實跟他搞的三農問題關係不大,而是恰恰在於這些他沒有明確說出來的社會倫理觀念。這種對於鄉村的關切,對於鄉土的堅守才是讓廣大非農業經濟專業的群眾能對其產生極強認同感。如果用一個偏哲學的術語來形容的話。在我看來,溫教授其實是屬於我們中國當代的海德格爾,因為其思想內核與存在主義式的那種「哪時到家」(nostalgia)的情懷是一致的。只不過我們的這個海德格爾的話語是通過經濟學的語言,通過對於「三農問題」的表述的方式言說出來的。

不過對於這種「鄉土學派」的基本立場,我的觀點是一致的:凡是被現代拉出來的,被認為是優秀的傳統,必然是被現代人的眼鏡過濾過的。鄉土社會,鄉土的倫理生活的無限美好必然是與對其醜惡面的屏蔽相關的。而事實上,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本身也有可能是這種傳統倫理的受害者,歷史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