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邁皋橋地鐵站附近的華電東路上,有一家十幾平方米的“無聲”修鞋縫補鋪。經營這家店鋪的是一對聾啞人夫婦荀道新和崔紹英,他們爲附近居民縫補已經20多年。顧客要修的東西不用開口,夫婦倆一眼就能看能出來毛病。由於夫婦倆縫補快、手藝好、價格低廉,不僅周圍居民來找他們,住在六合和江北新區的居民有的也找他們。

“他們這家修鞋鋪在附近這些修鞋鋪中是數一數二的,服務態度好,人流量大,價格非常親民,對工作也是非常認真的。客人的手勢他們基本都懂,實在不懂就在紙上寫出來,雖然他們不能說話,但是他們身殘志不殘。”住在附近十幾年的老居民張年喜對記者說,他是這家店的老客戶,他家的鞋子衣服只要需要修補的,全部拿到這家店裏來。據張年喜說,附近的大大小小的縫補鋪他都去過,唯獨這家手藝好、價格低、服務到位,在修補過程中,他們也會順帶修補好衣物或鞋子上其他需要修補的地方,但還是原來的價格。

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有位顧客的皮鞋鞋幫爛了,衣服的拉鎖壞了,夫婦倆看過之後,妻子負責修拉鎖,丈夫負責修鞋。這位顧客的拉鎖需要換新的,但是妻子只對顧客收取2元錢,而修鞋也只需1元錢。

“我到別的店鋪去,別的店鋪說拉鎖這種損壞很難修,拒絕給我修。但到這裏幾分鐘就解決了。”這位顧客對記者說。那麼,這對夫婦爲何要收取這麼低廉的價格呢?

據瞭解,荀道新小時候因病不能說話,後來在鹽城聾啞學校就讀,自從毛遂自薦拜師學了修補的手藝,他就刻苦練習,提升技藝。短短3個月後,荀道新就能獨當一面。1991年荀道新的老家發大水,一家人從蘇北來到南京,那個時候爲了維持生計,荀道新就和妻子擺起了修鞋攤,推着裝修理設備的鐵箱車爲居民修修補補。

剛開始擺攤修補的時候,荀道新夫婦因爲不能說話,生意遠不如其他、店鋪。於是他們就決定以“最好的服務和質量,最低的價格”爲原則來爲顧客服務。日子久了,顧客們就發現他們修鞋和縫補的時間比別的店鋪短,質量比別的店鋪高,價格卻遠低於別的店鋪。即便是遇到顧客講價,顧客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一切按顧客的要求來。

後來,在邁皋橋街道和華電社區的努力下,夫婦倆有了屬於自己的固定的店鋪,夫婦倆幹活更加賣力了。他們每天早上6點多開門營業,晚上8點左右關門。營業時間裏兩人埋頭苦幹,無論店外多麼嘈雜,店裏的兩人始終沉默不語,縫紉機和修鞋機齊轉動,兩人專注手上的活,一刻也不停歇。2004年,荀道新被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評爲先進個體創業者。

“我也是外地人,我剛來南京的時候就在前面不遠的長營村居住,他們兩口子那時候就推個手推車在路邊修鞋縫補衣服,他們家當時就住在我家樓下,我和他們已經認識20多年了,從當時到現在他們真不容易。”邱繼榮和他的妻子也是外地人,來到南京經營冷鮮肉生意,如今也是小有成就,他創業的路上也是經歷了酸甜苦辣,對這對夫婦的經歷感同身受。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這家十幾平方米的小店經常擠滿了人,但無論人多人少,兩個人接到顧客手中的衣物鞋子便低頭做工,臉上除了微笑之外,就是修補時的專注。記者觀察了荀道新修補完的幾雙鞋子,做工整齊乾淨。在修補過程中,如果發現顧客的皮鞋髒了,他還會幫顧客把鞋給擦乾淨。夫婦倆身殘志不殘,他倆的店鋪也是“無聲”勝有聲,夫婦倆靠着自己的雙手撐起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

南京晨報/愛南京見習記者 劉通 攝影報道

編輯 麥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