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隧道效應,消費的源頭是因為有需求,比如想要美味的食物,好看的衣服鞋子,最新的電子產品等等,有了這些需求之後,人的內心會根據需求產生一個心理預期,包括自己想要的商品的價格,大致外觀,心能參數等等,這些信息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裡,在進行購物時,會不由自主的關注與自己心理預期相似的商品,直到找到最接近的那個商品。這種效應會使得購物的結果只是自己心裡想要的,而不一定是正符合需要的,比如想買一部手機,因為看到身邊的人使用了某一款昂貴但是性能非常好的手機,自己的內心便不由自主的形成了一種心理期望,在購買手機的時候,很可能最終買的就是那一款手機,但是,購買了之後才發覺自己的經濟實力沒有那麼高,因為購買手機打亂了自己其他的計劃。所以在購物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將視野放寬,多試試陌生的商品,找到最適合的。

二是成本陷阱,在購物的時候,總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買到最好的商品,追求最低的成本,商家也有意識的利用了顧客的這種心理,以達到最大的銷售額。舉個例子,你走進一家商店,想要購買面膜,你會發現同一個品牌,同一個系列的面膜有不同的規格,小包裝的也許是5片40元,大包裝的20片100元,這個時候顧客的心裡想的是購買小包裝可以花最少的錢滿足自己的需求——得到面膜,但是單價比較高,如果購買大包裝,成本會下降很多,但是也會佔用自己有限的資金,權衡之下很多顧客會購買大包裝。顧客得到了便宜,商家也獲得了最大的銷售。將一種商品分成大小包裝,並且區分成不同的成本,是一種最經典的利用成本陷阱的營銷手法。類似的還有,將同一個用途的不同系列商品制定出差異化的價格,具體來說,商家會選擇出一個主打商品,這種商品是商家最想賣給消費者的,但是他們卻並不直接給這種商品降價,而是將其他的商品提高價格,並主要向顧客推薦這些高價的商品,當顧客接受了多個高價的商品信息後,會長生錯覺,即商品的價格就是這麼高,此時他如果看到商家原本想主推的商品,他會發現價格比剛才的商品低很多,而且性能也還不錯,那麼購買這種商品的幾率會大大增加。採用上面所說的這種棄車保帥的營銷手段的商家非常多,顧客由於信息獲取不如商家豐富,很容易陷入這種成本陷阱,買到看似佔了大便宜,其實卻並不一定剛好需要的商品。上面說了這麼多套路,那麼顧客有沒有什麼手段去解決這個問題?這裡給您支兩招。一是計算商品的使用價值,並不是真的讓您拿出計算器去計算數字,而是大略的估計,比如購買一件商品,能夠自己帶了多大的使用價值,使用的頻率高不高。比如同樣是鞋子,經常穿的鞋使用頻率非常高,有些只在專門場合穿的鞋子使用的頻率就很低,那麼購買這些不常穿的鞋子時,就要慎重了,不能一時興起就買了,不然很可能買完就後悔。


在電商各類購物節囤積大堆物品,特別是促銷物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行為了,趁促銷買自己需要的物品這很正常,但還有一群買家,買的都是自己不需要或用不著的東西,他們這種盲目購物的心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電商宣傳帶來的心理暗示

只要是購物節,無論是雙十一,雙十二,還是618,電商都在傳遞一個信息,購物節期間的商品打折力度最大,價格最便宜。購物津貼也會在首頁上吸引眼球,更別說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植入的廣告了,動不動跳出來讓你點擊領紅包。這種全方位的、疲勞轟炸式的宣傳方式讓每個人被動地接收信息,刺激我們的購物慾望,想著,要不趁著價格便宜,看看有什麼能買,於是開始了瀏覽和搜索,這就開始了「剁手」的第一步。

二、買家的湊熱鬧心理

中國人愛湊熱鬧,哪兒人多往哪兒去,越是買的人多,越是覺得那東西好,我也必得買一個不可。購物節也一樣,電商提前做了宣傳,積累了大量的購買力,你看他在購物車放了5樣,我在購物車放了7樣,我購物車要不也意思意思放兩個,那沒什麼需要買的怎麼辦呢,不管了,反正便宜,先挑幾樣順眼的放購物車吧,好嘛,「剁手」的第二步也完成了。

三、湊滿減購物津貼

購物節期間,大量的或是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會有滿減或滿額領紅包的活動。買一盒面膜,差30領紅包,那就再買個洗面奶,哎喲,加起來還差5元可以領更大的紅包,要不再買個化妝棉,雖然家裡的化妝棉已經多的用不完,但為了湊單更便宜,還是划算的,買吧。這種想法大家有過沒?哈哈,我自己都中。

買完了放購物車一起結算,咦,還有購物津貼沒用,總價還差一點就可以用購物津貼了,要不再買點?於是,就這樣一步步地滑向「剁手」的深淵。

四、空虛填補心理

現在的人們物質是越來越不缺了,但心靈是越來越空虛了,人生就是這麼艱難,開心呀,滿足啊這些感覺越來越難以感受到了,吃東西倒是可以,可是容易胖,還要想法減肥,但買東西就不一樣的,大買特買的感覺太爽了,於是買了一樣又一樣,持續這種快感。特別是女性,購物有助於女性情緒好轉,買了一樣還不開心,那就再買一樣。「敗家娘們」這個詞就是這麼出來的。

除了心理因素,像一些借款分期付款的軟體也起了推動作用,讓一些買不起的也能不停地買一堆,養出了多少卡奴。一句話:「借款有風險,購物需謹慎」。


現在的網購非常方便,幾乎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很多東西,可謂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6.18,11.11,更是許多「剁手黨」的囤貨日,有的人更是囤積了一堆可有可無的東西,都是一種什麼心理?

做為曾經的一名「剁手黨」,我覺得不外出以下幾種原因:

①網站的廣告效應。還未到「6.18」或是其它網購節,網站早就展示了五彩繽紛的優美廣告或優惠活動,非常吸引廣大網民的眼球,禁不住誘惑,把一堆可有可無的東西放置,購物車,等時間一到,一付費,想著坐著等收快遞的喜悅,也是蠻期待、蠻美好的事情。

②從眾心理。中國人,愛扎堆、愛湊熱鬧。看著別人都在看,都在買,我不買會不會不好?我不買會不會錯失了什麼?東西好不好且不管,買回來再說。

③貪便宜的心理。看到折扣有力,就走不動道。覺得如此大的優惠活動,自己不買一些,總覺得是一種損失。

6.18過後,囤積的東西,除了剛收到貨時,打開看一眼,多數的東西也隨著活動的熱浪過後而退居於角落或束之高閣。所以說要「理性消費,衝動是魔鬼」。


豐木認為無非如下幾種心理:

一、貪便宜

因為商家總是會利用一些特殊的節日和時間節點,打折促銷手段,商品確實比平時便宜了許多,容易挑逗起你的購物慾望,所以想買的人覺得便宜就會多買些備用。

二、怕漲價

比如家庭日常生活用品,預期未來可能物價會上漲,既然早晚是要買的,用量也很大,那麼不如趁現在便宜時多買些,庫存一些可能更加實惠。

三、購物癖

有錢就任性,人家就是喜歡買買買,在購物當中找到樂趣和自信,不要問人家為什麼,就是兩個字「喜歡」。

四、好衝動

購物車裡裝滿了心儀的東西,當促銷活動開始的時候,手就無法控制住,一不小心之下,點點點,買買買就抱回一筐了。


豐木色子原創「悟空問答」首發,希望多多轉發,幫到更多的朋友!

敬請關注更多心理情感兩性話題搜索訂閱公眾號「豐木色子」「隱私實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