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確的是,我國1.14億糖尿病患者中,半數糖尿病與肥胖有關!

北京大學李立明教授等研究發現,一般和中心性肥胖均與糖尿病發生風險呈強正相關。肥胖導致了1980年以來我國50%的糖尿病,而且肥胖的不斷增加還預示著未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Diabetes Care. 1月3日在線版)

該研究中,受試者的平均(SD)BMI為23.6 kg/m2,有3.8%的參與者BMI≥30 kg/m2。

在整個評估範圍內(19~32 kg/m2),BMI均與糖尿病呈對數線性正相關。相對於正常BMI,BMI每增加1 SD,男性糖尿病風險增加98%,女性增加77%。

與體重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的糖尿病風險分別增加1.87倍和6.1倍,女性分別增加1.35倍和3.36倍;體重不足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風險分別降低36%和39%。採用亞洲人特異性BMI時,結果也相似。

此外,研究還發現,腰圍每增加1 SD,男性糖尿病風險增加113%,女性增加91%。

與腰圍正常者相比,2級腹型肥胖者的糖尿病風險增加4~5倍。

研究採用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數據,2004-2008年納入全國512 891例成人。隨訪9.2年間,482 589例基線無糖尿病者中記錄了13 416例糖尿病。

歡迎關注中國醫師協會唯一報紙——《醫師報》微信:DAYI2006。


糖尿病是現代疾病中的第二大殺手,對人體的危害僅次於癌症。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確實體重超重和肥胖的人群確實是糖尿病的高風險人群,但並不是肥胖超重人群一定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①遺傳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但這種遺傳性也需要外界因素的作用,這些作用包括肥胖、體力活動減少、飲食結構不合理、病毒感染等。②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引發2型糖尿病。特別是中心型肥胖的人群。其機制主要在於肥胖者本身存在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症,是胰島素作用受阻,引發胰島素抵抗。腹部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比其他部位要低,腹部肥胖患者主要是脂肪組織增多,這種增多只是細胞體積增大,導致細胞膜上受體數目相對減少引起胰島素抵抗。③活動不足。體力活動可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改善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使高胰島素血症緩解,降低心血管併發症。④飲食結構。現代生活人們的飲食結構都以高熱量高脂肪為主。熱量攝入過多造成體內脂肪堆積引發肥胖。所以飲食要多樣化,以保持營養平衡,避免營養過剩、大量飲酒。另外,還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著人體血糖水平及其調節,精神神經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學物質和藥物、妊娠等眾多因素。所以絕不是肥胖的人群就一定會得糖尿病,但肥胖人群作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控制風險,多運動、調節飲食。


體重超標的人體內胰島素敏感下降,因此患糖尿病的幾率只是增大一些,但並不是一定會患,這個幾率大約是正常人的兩到三倍。


不一定。只是攝入油脂類、肉、蛋奶類過多,肥胖人群,晚食過多,少動者,有這幾種情況的人,易得糖尿病和其它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