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是肠病毒流行季节,卫福部疾病管制署今(31)日表示,虽然国内肠病毒肠病毒疫情现已低于流行阈值,但仍得注意肠病毒对幼儿的威胁。疾管署今(31)日也公布上周新增1例肠病毒并发重症病例,为北部1岁多女童。因此疾管署再提醒家长暑假期间孩童如出入人口密集、互动频繁的场所(如安亲班、室内儿童乐园),返家或进食前需确实洗手;另孕妇及照顾者应留意个人卫生及婴幼儿健康状况,以降低感染风险。

疾管署表示,上周新增1例肠病毒并发重症病例,为北部1岁多女童,7月中旬起因陆续有发烧、肢体红疹、肌抽跃等情形就医住院,经检验审查确认为肠病毒71型感染并发重症,所幸经治疗后病情改善并已出院。

据疾管署统计资料显示,今(2018)年累计21例肠病毒并发重症病例(9例为新生儿),感染型别分别为伊科病毒11型9例,肠病毒71型3例,克沙奇A4型、克沙奇B1型各2例,克沙奇A9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2型、克沙奇B3型各1例,另有1例同时检出克沙奇A16型及肠病毒71型。近期社区肠病毒检出型别以伊科病毒11型为多;惟今年已出现52例肠病毒71型散发个案,显示社区中持续有肠病毒71型活动。

马偕儿童医院医务部主任邱南昌表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为引发新生儿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肠病毒类型,新生儿可能透过产前母婴垂直传染、生产过程中接触受病毒污染的母体血液、产道分泌物、粪便等,或出生后接触肠病毒患者而感染肠病毒。新生儿感染初期会有发烧、活动力下降、喝奶量变少等情形,未及时治疗易演变成心肌炎、肝炎、脑炎、败血症等重症。提醒民众应留意新生儿的健康情形,特别是出生7天以内的新生儿,一旦有上述初期症状,务必尽速送医治疗。

台湾周产期医学会理事长陈治平指出,防范新生儿肠病毒,准妈妈的防护措施相当重要,怀孕期间、生产前后应做好手部及呼吸道卫生,减少出入人多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并尽量避免与患者接触。准妈妈们产前14天至分娩后如有发烧、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肌肋痛等症状,或家中有其他幼童出现疑似肠病毒症状,应主动告知医师。此外,妈妈们产后如还有不适症状,可先向医师征询,再决定是否哺喂母乳;如要哺喂母乳,建议改以奶瓶盛装母乳,由健康家人协助喂奶,并留意集乳时的手部卫生。

疾管署提醒,5岁以下幼儿是肠病毒并发重症高危险群,家中有婴幼儿的民众务必落实正确勤洗手、有症状避免接触婴幼儿等;如发现婴幼儿出现疑似肠病毒症状,应尽速带至医疗院所接受诊治,确保健康。

更多新闻推荐

国内新增1例肠病毒并发重症病例 准妈妈防护措施是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