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呢, 先來跟大家說聲抱歉,,這次的文章比預期晚了好幾天,而且還跟先前預告的內容完全不一樣。

原因是因為在整理祺袍 各式"大襟"類型時,發現學術界的前輩們跟我們業界,對於幾款大襟的專有名詞有不一樣的說法,所以在整理出最精準名稱之前,還請各位再稍等一下囉。😅


前幾天聽到大師父在電話中答應要幫某位老主顧修改以前的舊祺袍,當時還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孰不知這些舊祺袍都是歷史悠久的稀世古董

當我正愁著,如何發這星期文章時  ,這幾件老主顧的舊祺袍就成了及時雨,因為這幾件都是我師爺爺那一輩的老師傅所做,從作法、布料到款式都默默地記載了,老時空背景下的點點滴滴...


 

總共五件(有一件大合照時,沒參與) 每一件都是同一位老師傅所做(至少30年以上)

從布料的品牌,可以看得出祺袍主人的身份跟對穿著得講究,布料花色則大致可以判斷,當時流行的花樣... 

 

 

 

 

從衣領可以看出以前老穿祺袍的人,真如傳言所說 ,很少清洗祺袍(領口都是"粉"),祺袍少送洗 除了可以保有布料的新穎感外,還能防止緄邊的耗損。

這幾件祺袍的緄邊都是比較罕見的細鑲緄,這種緄法在以前的香港很流行,台灣則相對較少,特別是在現在更是少之又少 

 


 

這件夾祺袍(有裡布的就稱作''夾'')翻過來後可以看到整件都是光的(''光''指的是看不到縫份的作法) 

 光作又分成兩種,一種就是像這件祺袍一樣,全部都光,另一種則是只有''肩膀處''光作。

光的作法雖然明顯精緻許多,但是對祺袍來說並不適用,因為光作不但會影響未來放大的幅度,也會增加修改上的困難度,所以除了棉袍,跟夾唐裝外,光作的祺袍,在現在則顯得相當罕見。

 

除了福州師傅外,以前的祺袍師傅普遍都不會留太多的縫份,且牙剪都會剪的很深(''牙剪''除了有做記號的功用外,還能減少彎道處繃住的發生),牙剪太深,也會影響未來衣服改大的幅度

 

 

以前不論布料厚薄,都會將摺子 剪開,這種做法,同樣會影響祺袍的修改





下圖是現在普遍的作法(摺子夾作,袖底單作),比起光作,修改的機動性高出許多,縫份也能留比較多。

 

 

 



祺袍的作法,跟款式及布料都有關聯,當然也有全部單作的哦(如下圖所示)

 

  



難得看到這麼復古的懷舊祺袍,有沒有覺得特別''新鮮''啊,喜歡的話,歡迎分享出去或到臉書專頁(點我進入)按個讚 !給我鼓勵一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