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齊溪沒哭沒問題。一個是孩子病了很久了,並不意外,另外他們要讓進二相信進一是睡著了,這時候哭出來邏輯就不對了。而且齊溪也說沒到哭點,她選擇不哭,很對啊,下級預告裏那個什麼妃跪在那乾哭,好尷尬。

兩個人演的很真很生活化,喜歡。另外張紀中是什麼審美啊,齊溪身材高挑,臉小五官好看,怎麼就不漂亮了


我認為章子怡對齊溪的評價確實有問題,但角度不太一樣

我覺得章子怡和齊溪爭論點在於,前者是在用電影經驗解讀這場表演,而後者則是用舞臺劇經驗詮釋

注意齊溪的話哦,「一般我都是看情況,如果情緒到了那個點我就哭,如果沒到我就不哭」

齊溪是一個長期的舞臺劇演員,她可能一連幾日都是在表演同一場戲,對於她來說,明天的這場戲可能情感更飽滿一些,就哭了,但這場可能沒那麼飽滿,自然就不哭了

這是舞臺劇的特點,一切都是瞬時的,不是定製的

而山爭哥的例子就很明顯的屬於電影的,我今天沒哭成,行明天我醞釀一下哭給你看

因為這就是電影的特點,這場戲該到哪兒了,有定數,你只要按這個定數走就好了

所以換作山爭哥在演舞臺劇吧,如果就是沒哭出來,行,觀眾看到的就是沒哭的,根本沒有機會給你重來

所以齊溪沒有錯,她只是在沿用自己一直以來的表演方式而已,舞臺劇一部分的吸引力也源於此,即使是同一場地戲,你還是不知道接下來還會有什麼

———————分割線——————————

有一些知友表示覺得章子怡表達得很誠懇,而且也不是說一定要哭,而是最好配上渾身發顫,使表演更完美一點而已

我回去重刷了一下片段,覺得事實也是如此,所以第一句請忽略吧,這種東西無關對錯,只是她們對藝術的一種討論和追求罷了


怎麼說呢,和一位3000場+的話劇演員同看,我們一致認為二位表演的技巧太多。可能看到兩人名字對他們期望特別高。

不是說不好,我見過老演員技巧用到爐火純青時,完全不需要很用力,輕巧地就能表現所有東西。老爺子自己也說,一般在臺上只用60%的力氣。

但我更喜歡真誠的表演,技巧作為輔助。但現在電視裏能看到的大多數演員並沒有太多技巧,特別是年輕演員。所以導致大家認為題中二位很特別。

流於技巧的演員特別喜歡視頻裏那種不動聲色的表現方法,說白了就是反著演。但看多了真的覺得,還不如真情流露來的爽快(當然真情要準確,不是灑狗血)。

就像看完章子怡示範的那一小段,是演的很好,一直到關門都很清晰,(不像之前的演員,怎麼可能背身關門,關注點不在門上好嗎)但一到搬椅子整個節奏停了。雖然解釋這個動作沒問題,但那只是表現手法選擇不準確,個人覺得哪怕蹲下,關注點也絕不在椅子上。

反正看完了,那位3000場+的演員說,我要開始嘗試不用技巧了。

其實技巧是很難的,不是誰看一遍就能學會,節奏差一點就不對。但有句老話,人物對了,幹什麼都對。

所以我認為真誠是凌駕於技巧之上的。

當然,只有真誠沒有技巧也沒法看,例如螞蟻競走十年了……真的很真誠!


慢慢挪動那地方不管大哭還是小哭都不太符合人物氣質啊,喂飯那塊兒加上抱著男主哭不做聲那地方已經夠能表現崩潰了,後面兒子回來後再哭的話節目質感就不一樣了,況且前提是都知道兒子肯定是活不長了只是沒想到剛議論完要不要繼續治療就死了,還有啊明明爸爸比媽媽更「淡定」為什麼評委不提呢,誰規定的母親必須得崩潰大哭爸爸必須得隱忍啊


演技是細節功夫,日常小戲比強烈戲劇衝突難演,尤其喜歡他們做鞋試鞋那段,彷彿聞到了柴米夫妻的日常煙火味道。

大概是章子怡性格使然,她的表演傾向於戲劇化表達。極端強烈的愛和恨,冰與火的遊戲,玉嬌龍,宮二,都是高山大河的傳奇人物,她來演喪子之痛,顫抖和哭泣都是題中應有之理,不如此無以表露其史詩級的情感衝擊和入骨哀慟。她實在該去演張愛玲和李碧華筆下那些魔魅女人的,比如曼璐和如花,話說金鎖記為什麼不拍呢?多現成的曹七巧。

不哭呢?未必不可以,只是章子怡不合適而已。齊溪只是喂粥,只是遮擋,兩組動作靜水深流,委婉曲折可品味可哀慟處,只把抒情高峯變成了微妙的動作細節,是更剋制的審美傾向。

情緒到了,就哭,哭是當媽的最後的情感宣洩;情緒沒到,不哭,不哭是因為人早就被漫長的生死疲勞和心理壓力掏空,更多是空落落的不知所措和對次子本能的愛護心情。齊溪的動作是準確而且生活化的。

這兩種演法都可以,都好。個人來說更喜歡齊溪,如此而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