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這個問題。

首先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第一個打的是朝鮮,第二個就是中國。

其次,當年不存在今天這種「弱國」。

所謂的弱國是那?是馬來西亞,是新加坡,緬甸,菲律賓之類的。

日本全部打了啊。

當時這些國家無非是歐美殖民地,壓根沒獨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之類的是英國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菲律賓一直到1946年才建國,馬來西亞1963年才獨立,那會二戰早就結束了。

拋開中韓不談,就說東南亞地區,當時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就是美國的殖民地,要麼就是什麼荷蘭,法國殖民地,所以當時日本有一個說法,叫ABCD包圍網

所謂的ABCD包圍網,指的是每一個國家的字母開頭:

美國(America)、英國(Britain)、中國(China)與荷蘭(Dutch)

這是當年的日本宣傳

以東南亞為例,日本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英國已經衰落,美國工業機器還沒開動,荷蘭本來就不是什麼大國,打不過日本也很正常。另外一方面,日本很善於利用當地的民族情緒。

黑圈的這個人,叫「錢德拉 鮑斯」,印度民族獨立英雄,他旁邊坐的,就是後來的印度國父尼赫魯。

印度人民一直想反抗英國,印度國大黨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就是尼赫魯以及甘地這樣的,企圖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來趕走英國人。

而激進派,就是錢德拉鮑斯這樣的,直接以武力驅逐英國人。

但是當年印度沒有力量反抗英國,怎麼辦?錢德拉鮑斯首先找到了德國人

錢德拉鮑斯希望希特勒能夠援助印度反抗大英帝國。

希特勒雖然口頭答應,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當回事,鮑斯在德國只組建了2000人的印度國民軍。

一直到1943年,受到當時日本邀請,在日本支持下組建了印度獨立聯盟以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開始和英國人作戰,並且在後來的英帕爾戰役裡面,一度攻入印度境內。

這是當時所謂的「大東亞會議」,中間的是東條英機,東條英機旁邊的是汪精衛,而最右邊的,就是錢德拉鮑斯。

當時的日本非常善於利用這種情緒,當然在中國行不通,因為中國本身就是獨立國家,不是殖民地,但是在東南亞地區,日本這個政策執行的相當好。

大東亞會議期間,除了汪精衛和錢德拉鮑斯以外,還有

巴莫,緬甸政治領袖

旺·威泰耶康,泰國親王,在戰後擔任泰國外交部長,聯合國大會主席,並且出席過萬隆會議。

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菲律賓政治家,戰後還競選過菲律賓總統,後來以第一高票當選參議院議員。

現任緬甸領袖昂山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當年就是受到日本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當時的緬甸殖民政府,在緬甸獨立前被暗殺,在緬甸被視為民族英雄。

當然,所謂的「大東亞會議」以及「大東亞共榮圈」是赤裸裸的騙局,但是在當年西方殖民者的壓迫下,不少東南亞人以及南亞人把日本視為救世主,一直到後來不少東南亞政治家認清了日本的本質,包括昂山將軍就在1944年痛斥「緬甸獨立是騙局」

緬甸總理巴莫當時抱怨說:「這些軍國主義眼中只有皇國至上」。

不過當年日本這個政策真的騙了不少人。


這問題提的是很矛盾啊?侵略中國的,那麼說明中國當時的實力在美國,英國之上嗎?小編只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了,大人打小孩,你打贏了,人家不會說你厲害只能說你大人欺負小孩,小孩打大人,打贏了,那就不一樣,如果你那天看到新聞說XX小孩把XX大人給揍了一頓,你會是啥想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