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認為在未來是會這樣的,並且在不久的將來會實現!

其實,我們都知道籃球這項運動一直在經歷著變化,從我自己的認知當中。從一開始以活塞五虎為代表的身體肉搏為主,只要你不把對方幹廢,幹殘,基本上犯規吹的很少;再到馬刺雙塔內線,強調內線的這種作用,主張一攻一防,在內線打天下,得內線就打天下;再到熱火的強調突破分球,這種打法;再到後面勇士的這種炮轟打法。當然了,德安東尼的火箭隊把這種打法演繹到了極致

但是,我們看看萊利提出的打法,這一種體系在未來是很重要的。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勇士的格林是這個打法的縮水,而之前的雄鹿就是這種打法的前期節奏。當場上出現身高在206cm的球員時,他們在場上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他們基本上都能過持球進攻,並且最重要的攻守轉換會非常出色。當面對對手的時候,他們可以用他們的速度打擊對手,他們也可以快速的輪轉球隊,整個球隊的機動性會變得非常非常的快!

所以,我認為萊利所提出的未來籃球趨勢是正確的,並且在不久的將來會實現!


謝謝邀請!籃球運動,身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但參考庫裏,有發現這種定律好像並不是一種鐵律。

如果是籃球場上只是比高度,那麼就是少了像小鋼炮洛瑞,比爾,沃爾等這種速度型的後衛,也少了像庫裏,歐文等這種技術性的後衛,所以如果以絕對碰撞絕對,並不是表面看起來強的那一方獲勝。

如來利所說,如果未來趨勢是球隊擁有15個兩米多高的長人在場打球,那麼我選15個一米八左右的速度型籃球運動員,在高大運動員普遍運動速度不快,敏捷性不夠高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低個子的快速球員把速度帶起來,那這樣高個子球隊的球框就沒有防守了,在高個子球員進攻的時候,球也很容易被切斷。

所以依我所見這種說法並不理想,也不是一個優秀的計策,五人取長補短,各自發揮最大的優勢纔是一個球隊獲得勝利的根本。

力量型PK技巧型,高度PK速度,我支持技巧和速度,你們呢?⊙▽⊙


有這個可能,但並不是絕對,最起碼在以後,每個球隊都會有一兩個這樣的球員存在。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物,一個開創了時代的人物——凱文杜蘭特。

杜蘭特絕對是籃球史上的異類,擁有211cm身高及228cm的臂展,缺在打著小前鋒的位置,他的籃球天賦絕對是籃球史上的另類。杜蘭特的手臂每個賽季都在變粗。身體在不斷的變強壯,在跟其他球員對位的時候已經佔盡了身體優勢,並且常常在身體失去平衡的情況下命中投籃或是極限上籃,天賦令人咋舌,有時甚至隔著7尺大個完成扣籃。

杜蘭特擁有著中鋒的身高,卻在打著前鋒的位置。他可以完成不可思議的運球,不可思議的防守,不可思議的花哨過人,他改變了籃球這項運動的打法。要知道,這些東西以前都是控衛跟後衛做的事,這是以前很多同樣身高的人不敢做的事,他們只會沉在內線,策應。而杜蘭特還可以在前鋒這個位置上打出得分王,拿下常規賽MVP這樣的成就。令人讚歎的身高跟臂展使得杜蘭特成為了聯盟炙手可熱的球星。可以說,如果沒有杜蘭特,就沒有字母哥,波爾津吉斯,庫茲馬,西蒙斯這樣有著中鋒身高卻在打前鋒的後繼的年輕前鋒。

從一號位到五號位,杜蘭特打的遊刃有餘,就是這麼輕鬆,在防守方面,杜蘭特的換防速度又在聯盟頂級,一個2米11的大個有著令人羨慕的運動天賦,舉個例子,今天跟奇才的比賽上,當杜蘭特換防比爾的時候,比爾沒有進球,今天比爾12僅中3。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固定思維就是。身高2米1以上的球員都得揹筐打,但是,杜蘭特出現之後,他開始表現的不一樣,他們開始向外移動,開始投3分線外的投籃,開始做到更多事。是的,杜蘭特這麼幹了。現如今,大個子投3分很常見,沒有一手籃子的人會被時代所遺忘,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他們也許可能成為球星,但僅僅是滄海一粟。

未來,這樣的趨勢會逐漸的持續下去,直到再出現一個能改變籃球運動的人,只是,要多久呢?


謝邀!帕特萊利還是熱火主教練的時候就說過這句話,不得不佩服萊利的遠見卓識!十幾年過去了,nba一步一步的向萊利的寓言走近。

中鋒和傳統組織後衛的消亡!

如同頂級豪門10號球員的消亡一樣,在nba中鋒和傳統組織後衛也越來越少,並且日子很難過。曾經最受歡迎的傳統大個子已經不再喫香,當全明星投票中取消了中鋒的位置你就知道傳統中鋒日子有多難過,儘管恩比德,唐斯的崛起讓人們看到了大個子的希望,但不得不說他們的後衛技術同樣出色。而格林,蘭德爾,霍福德這樣的球員在賽場如魚得水時我們就知道身高已經不再是內線球員最重要的,現在對於內線球員的全面性要求越來越高,矮個子內線的春天到了,球隊不再需要一個帕金斯式的笨重內線,而需要格林這樣全面的身手。

傳統組織後衛的日子同樣難過,在nba明星後衛裏已經找不到傳統組織後衛了,隆多和盧比奧的不溫不火就是時代拋棄了他們。而現在需要的是雙能位,如威少,庫裏,沃爾,可以組織球隊,但進攻更加出色。籃球的發展要求一號位的攻擊性越來越強。所以一號位變得高大,更能防守,更加全面,更有攻擊性。

鋒衛搖擺人的崛起!

如今球隊的組織者已經不再只是一號位的任務,大量的鋒線球員開始掌控球隊,詹姆斯不用說了,杜蘭特,萊昂納德也早就成為巨星,字母歌的崛起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曾經只在側翼的搖擺人如今可以如此強大。鶯歌拉姆,塔圖姆,傑倫布朗等一眾的2米以上的搖擺人更是越來越全面,似乎要統治未來的聯盟。當一個兩米零幾的鋒線球員可以像一號位那樣組織球隊,可以攻擊,可以防守,你會意識到這個鋒線球員已經崛起,而且越來越強大。

大量鋒線球員的崛起讓聯盟各個球隊越來越重視培養這個位置的球員。所以也就越來越多,平均身高更接近兩米零六。

薩特萊利想說明以後的nba不會有明確的位置,每個人都全能。這是現在的趨勢也是未來的趨勢。


謝邀,個人感覺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傳統籃球觀念認為場上五人位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控衛負責,串聯球隊,疏導進攻,得分後衛,很明確就是得分,小前鋒全能型,內外結合,大前鋒內線得分,策應,中鋒鎮守禁區兼顧內線得分。

然而,現代籃球的發展,給球員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不光在身體上更在技術層面有更大的需求,傳統型內線的沒落與攻擊型控衛崛起,球隊的進攻中心已經越來越往外,小球風暴的興起,更加促進了這一局面。

上世紀「四大中鋒」的統治力誠然很強,不過放在現在的潮流中來說,固然依舊能發揮重大作用,不過已經不能承擔絕對的戰術核心地位,與其說是中鋒沒落的時代,不如說是聯盟對球員的技術全面性要求更大了,現在的大個子不僅可以內線站樁,也要學會外線投射甚至組織進攻,霍華德都彪三分了!!

攻擊型後衛的崛起,現在的頂級後衛通常不僅具有串聯球隊的能力,更有攻擊籃筐自助的分分能力,庫裏 哈登 威少等頂級後衛在助攻得分等方面都表現的很強,刷新了對於控衛的定義。

勇士隊的的小球風暴席捲聯盟,總冠軍,73勝,勇士王朝的建立是的更多的球隊分分效仿,於是說是5個身高206的球員,不如說是五個技術全面的球員在一起打球,比如說五個杜蘭特,五個詹姆斯,每個位置都能勝任。

未來籃球的發展回事場上的位置更加模糊,攻擊型後衛,組織型前鋒,甚至組織型中鋒,現在聯盟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未來這一趨勢也會繼續加強的。

感謝邀請呦。


近十年來,NBA確實已經非常接近這種5個206mc的人打球的狀態。10-14年的熱火,5號位為波什,三四號位是詹姆斯、巴蒂爾。這個陣容5個人都能投三分,有著很強的機動性。

而到了2015年,勇士的五小陣容,是最接近這種狀態的,除了191cm的庫裏,勇士場上有4名隊員在2米左右。而把庫裏換上利文斯頓,這個陣容就完全吻合萊利的預言了。

除勇士以外,火箭和騎士也曾擺出這樣的陣容。比如,騎士讓樂福打中鋒時,場上5個人都能投三分,而樂福的身高,其實並沒有官方數據那麼高。火箭這邊也擺過安德森站五號位的陣容。而由於哈登能夠打一號位,火箭也是最接近全兩米身高陣容的。

萊利這個預言的依據,是位置模糊化,球員能力全能化後,對機動性的終極追求。但他沒有預料的是,高個球員也在提升全能性及機動性。

近幾個賽季,聯盟又迎來一個中鋒盛世。唐斯、戴維斯、考辛斯、恩比德、約基奇……一瞬間聯盟超級中鋒又是百花齊放。

但不一樣的是,現在的中鋒有一種向下搖擺的趨勢。上面提到的這些中鋒,基本都會投三分球,其中考辛斯的三分能力,甚至不輸於專職的投手。此外,像唐斯、戴維斯及恩比德,均有很強的機動性,戴維斯高中時就打後衛出身,恩比德可以防到三分線外,並快速回到籃下護框。

事實上,CBA球員同位置的身高,大多都不如NBA,比如,CBA的得分後衛多在190-195cm,小前鋒多在195-200cm,大前鋒則多在205cm左右。而即使是這樣,CBA球員的身體素質,還是遠不如NBA。

所以,你不知道以後210cm的球員會有什麼樣的機動性。他們會不會比以往的2米球員還要變態?完全有可能。

目前,恩比德這批球員,就是一個絕佳的觀察標本。


首先糾正下,這個理論不是萊利提出的。而是跑轟戰術的鼻祖老尼爾森第一個提出來的,當年的比賽節奏緩慢,回合數少,每個回合都按部就班的戰術,那個時代的聯盟是內線的版本,得內線者得天下。所以纔有了四大中鋒的時代。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尼爾森老爺子開始了瘋狂的試驗,跑轟出現了。現在想想當年他的思想多麼超前,老尼爾森的瘋狂戰術一手造就了06-07金州的黑八奇蹟。

也許太超前,老爺子帶隊雖然精彩有餘,但是成績不足。貴為千勝教頭卻沒有統治那個時代,有時候想,如果是現在,給他一套當年的金州陣容他會帶出來怎樣的成績呢?

還好,他的瘋狂試驗終於在後人手中成功了。勇士的連續奪冠證明瞭他沒有錯,今天的勇士,火箭,籃網……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跑轟,快打,位置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少看到落位陣地戰,巨人正在走向沒落,也應證了籃球確實在向問題所說的方向發展。


這個很有可能,因為現在中鋒位置球員越來越趨向於靈活化,矮小化。

現在很多中鋒都只有208。

能從一打到五的球員越來越受歡迎。譬如字母哥,可以從控衛打到中鋒,有速度,有身高,有臂展。動輒五項數據領跑全隊~

如果有五個字母哥這樣的球員,不敢想像有多恐怖。

其實NCAA有過這種嘗試,具體哪個大學我忘了,五個兩米左右球員,整場比賽全場緊逼,好像一個賽季就輸了一場球。誰知道的給我科普下?


我認為有可能,5個206的籃球運動員,能做到快速輪防,都能有良好的控球能力,處理球的能力,而且都可以打無球的空切和掩護,並且都有柔和的手感,可以拉出投三分,勇士隊的總教練科爾,讓勇士隊了有了恐怖的死亡五小,身高平均都在兩米,金州勇士隊在2015-2016賽季憑著庫裏,湯普森,伊戈達拉,巴恩斯,格林的死亡五小創造了常規賽73勝的記錄,打破籃球之神喬丹領銜的公牛的72勝,隨著勇士死亡五小的出現,聯盟許多球隊都在模仿勇士的死亡五小,火箭隊就是一個,火箭現在是排名第一,足以說明死亡五小的恐怖,所以我認為以後這會是NBA發展趨勢,五小個206米的人在場上打球。


謝謝邀請。

從聯盟來看,聯盟近幾年取消c(中鋒)這個位置,取消pf(大前鋒),sf(小前鋒),的區別,後衛中得分後衛與控球後衛的差別也沒有那麼明顯了,位置代表著具體分工,說明在這個趨勢下,球員素質提高,速度越來越快,球員的位置模糊了,因為一個球員乾的事兒越來越多了,控球突破,三分地位,無所不能,因為傳統的中鋒已經沒落了,已經很少有內線在拿球,背打夢幻腳步,然後勾手命中了,因為傳統中鋒速度慢,要落陣地,太影響比賽節奏,自從姚姥爺離開nba以後,我覺得就沒什麼傳統中鋒了,我覺得恩比德還不錯,腳步紮實。從聯盟的比賽來看,小球盛行,也是中鋒沒落的重要原因,由於腳步慢,中鋒的許多戰術執行,很行動能力方面會有限制。另外小個子球員往往也會被對方教練特殊照顧,比如以賽亞託馬斯就是最好的例子,矮個子在場上你永遠有更大的防守壓力,這就直接導致當時騎士的更衣室矛盾與賽場上的有心無力。所以球員身高趨勢也越來向著中間走,兩邊越來越少。

身高平均勢必會造成觀賞性下降,當然五個身高一模一樣的球員就有點誇張了,我覺得可以認為,未來一個球隊的球員身高差距從最高到最矮會在二十釐米這樣一個範圍,也絕對不會完全一模一樣,差異性還是有的,為的就是NBA的商業性,和它的觀賞性。有了差異性纔能有觀賞性,有觀賞性纔能有商業性,而NBA是商業性的這纔是決定他最終發展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