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比起七十七和轉山,我更喜歡岡仁波齊。原因如下:

《岡仁波齊》這部影片是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位藏族阿佳的分享,很是好奇,問了後,才知是一部關於朝拜的電影。在西藏呆過或者在西藏久了的人,在心中自然會萌生一種「西藏情結」,這部電影的導演張揚如是,著名攝影師柳葉刀如是。彷彿西藏是一劑猛葯,喫一次就能夠讓人嗑一生。

哲學的最高論題是: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人們無法回答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會奔著這部電影的名字去,因為她是一座山的名字,岡仁波齊,西藏甚至全世界和佛教有關的信仰中的神山。她的名字帶著太多的光環,她就是信徒們心中信仰的象徵。

如果你對西藏的文化足夠瞭解,還會知道,其實岡仁波齊最早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神山,她在苯教中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至今仍被佛教和印度教沿用。

故事脈絡其實非常的簡單,是一行人從芒康磕長頭到達拉薩後再到達岡仁波齊的過程。甚至有的人會認為這就是在拿西藏做背書的電影,任何題材的電影,一沾上西藏,可能就會成功,因為她對人們的吸引力太大了。

比如這一羣朝拜者,從昌都市芒康縣一路沿著318國道到達拉薩,翻越的山,走過的路,經魯朗林海,過林芝花海,翻越米拉山口,都是很多進藏旅遊的人們所熟知的。然而,最難講透的,是這個過程中每個人心中所飽含的信仰的意義。

他們一行人11人中,沒有一位是真正的演員,全部都是芒康縣某一小村子的素人,因為心中不同的想法而集結到一起,共同走上朝聖之路。其中有為了實現爸爸和叔叔朝聖夢想的尼瑪扎堆;有為宰殺過多牛而自覺罪責深重的屠夫;有因蓋房子而導致兩名幫工死亡的男主人;有即將臨盆的孕婦;也有身患殘疾的小夥子;也有年齡九歲的女童。就這樣為了心中的美好祈望而出發了。

從芒康到拉薩,約為1200公里,即便每天以10公里的速度前行,也要幾個月才能到達,期間還經歷了孕婦生育,車禍等事情使得朝聖的速度慢了下來。而從芒康到岡仁波齊,2500公里,穿越春夏秋冬,更需要一步步的去完成。

佛教中所謂的朝聖,是匍匐著磕長頭前行。最為熟知的是倉央嘉措詩中所寫的: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在拉薩的街頭和八廓街上,大昭寺前,隨時可以看見來自各地的磕長頭的信徒,他們不管身邊的人如何拿著長槍短炮對著他們,而是一心一意的磕著自己的長頭,匍匐,起身;如是重複著,在驕陽下的八廓街頭。

在拉薩,無論是在街頭,還是在出行的道路上,都會碰到朝聖的人,他們心中揣著自己的故事,用一兩年的時間去完成心目中最為神聖的事情。沒有人問,這一兩年內會耽誤多少工作,會耗費多少精力,甚至因此失去生命。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當下做的,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他們的每一步,都是內心最為純粹的表達,腳下的每一步路,都是那個在很多人看來虛無縹緲的信仰。

很多人將信仰當成是在雲端的東西,認為遙不可及,因而選擇放棄。其實最簡便的話講,信仰是內心有所畏懼,並在內心有所敬畏的情況下認識你自己,並去實踐它。就像這部影片的背後故事中所說的朝聖:「神山聖湖並不是重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我們都在路上」。

有句話講,心中有岸的人不怕漂泊。其實這裡的岸,就是信仰。高科技帶給人們的生活,是無所畏懼的生活,而藏族百姓「轉山」「轉水」「轉森林」,則是最為淳樸的對自然崇拜的表達。在古老的民族中,均有這樣的表達,如東北的鄂溫克族「跳大神」以及一些對自然的崇拜的表現,因著內心無法解釋的畏懼,而產生信仰,是促使人們對生命保護的源泉。如今科技解決了太多的之前人們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將自然的神祕感袒露在人類的面前,也失去了人類對自然的信仰。

然而,人的內心的疑慮和恐懼並沒有隨著對自然認識的增加而減少,反而更加的濃厚,無處寄託的內心,便開始了漫無邊際的迷茫。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對萬有引力的解答,最終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轉而把答案訴諸給上帝。愛因斯坦則更坦白講:走進實驗室,我是一名科學家,走出實驗室,我是一名虔誠的教徒。說這句話,不是勸說每一位讀者去信仰宗教,而是去保持著內心最深處的那份敬畏,對自然,對萬物,認識自己,在自我朝聖的路上,一直勇敢的走下去。

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只有一次,請不要以自由之名,去誘惑那麼多意志不堅的人為了所謂的自由而去搏命,這樣的探險我不喜歡。這是我對七十七的看法。也是我個人的謬見。


喜歡《七十七天》,感覺場景、音樂都更震撼。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cb9e102cdc1f89decd45fe68d2e72c7", "vname": "", "vid": "e51bd3a65171427db5c55814fdc9fc61",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958719},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169501},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656140}}, "src_thumb_uri": "48320004d86613645120",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48320004d86613645120", "vu": "e51bd3a65171427db5c55814fdc9fc61", "duration": 23.4, "thumb_url": "48320004d86613645120", "thumb_uri": "48320004d86613645120", "md5": "acb9e102cdc1f89decd45fe68d2e72c7"} --}


三部影片其實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信仰,只不過《七十七天》的信仰是一種挑戰自我,冒險以及探險的信仰。而另外兩部則是民族的信仰,一種根深蒂固的信仰。

對比三部影片,我更喜歡《岡仁波齊》,看完這部片子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震撼。這並不是對它的拍攝手法或者場景所折服,而是被這種信仰的力量所震撼。

也許,三部影片中這部片子也是第一部接觸的,所以才會感到這樣的情感。

不過,在之前我完全沒有想到,會有一種信仰,讓人們拋開生死,不顧一切。即便是天災人禍,還是繁衍後代都成為了過往雲煙,也許是我們失去信仰太久了。


只看過崗仁波齊,自己的感受,曾想過人為什麼活著,喝過不少心靈雞湯,也感覺很有道理,但放在自己身上總感覺缺少點什麼,崗仁波齊,不為自己,不為他人,超脫世俗的喧囂,只為堅定的信仰,他們內心,我們自己的內心,值得所有人深思!


我挺喜歡《七十七天》主人公一個人騎行穿越中國最大的羌塘無人區,好像最後死了,根據真實故事改變,當然真實故事的主人公過去了,覺得可能有些人認為這些人很瘋狂,我只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是幸福的。我敬佩他們


比較喜歡看《岡仁波及》,紀錄片採用半記錄半劇情的拍攝手法,運用樸實無華詮釋的美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讓人感受到一種純樸的美。

僅個人見解,請關注頭條號用心之旅,同你聽天下戲,品百味人生。


全部看了 從文化信仰角度理解 《岡仁波齊》我最喜歡 以旅遊探險精神 那就該屬《七十七天》和巜轉山》了 我個人更喜歡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的融合片 《岡仁波齊》精神


巧了,我都看過。轉山是在頭一次坐火車去西藏之後看的,看了以後就萌生了走318的念頭,然後又去了一次西藏,去年自駕318。七十七天和岡仁波齊是第二次自駕318之後看的,特別有感覺,邊看邊回憶


轉山算電影,岡仁波齊是紀錄片,77天介於他們倆之間,不好這麼比較的,岡仁波齊有些人理解不了那種信仰。77天風景不錯,劇情有點牽強。至於轉山我覺得一般吧,如果非要讓我說最喜歡那部?那應該是岡仁波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