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個國家,民營經濟的發展都經歷了從星星之火到遍地開花的過程。而縱觀古今中外,隨著民間經濟力量的不斷壯大,有兩個問題是必須要面對的:「商人之間如何加強溝通」和「如何更好的與政府溝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商會和協會兩個組織應運而生。

  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全國商協會數量近7萬個,其中全國性商協會約800餘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在可預見的未來,商協會的數量還將會不斷增長,持續為我國的經濟增長貢獻力量。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更少不了商協會的身影,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向著互利共贏的大願景不斷邁進。

  隋唐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行會組織

  行會是舊時城市商品經濟中的工商業組織,有手工業行會、商業行會。在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發展時,為了調整同業關係,解決同業矛盾,保護同行利益,協調與政府的關係,同業或相關行業聯合起來組成行會,這種行會帶有地域和行業兩重性。我國行會產生於隋唐。唐代工商業組織大都稱「行」,源於街巷上的販賣攤商,往往一條街上開設的都是同類的店鋪,故稱「行」,如「織錦行」、「金銀行」等。到了宋代,行會組織得到了更大發展。行會的產生意味著商業活動的規範,對內,行會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促進行業整體良性發展,對外,行會負責鏈接政商橋樑,同時維護本地市場的整體利益。從職能上來考慮,可以說行會組織就是後來商協會的前身。

  1902年,我國出現第一個商會組織

  早在16世紀的法國,當地的馬賽商人就以相互協助、維護同行間利益為目標成立了最初的商會組織,是不折不扣的市場經濟產物。隨後,德國、加拿大、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也相繼成立了自己的商會。翻看近代史,中國早期的商會都由外商成立,1902年,時任清政府要職的袁樹勛與中國通商銀行總董事長嚴任在上海會同各行業的資本家共同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個商會——上海商業會議所。到1930年,全國各地商會組織已達2000餘個,為加強工商業內信息溝通,處理糾紛,推進國貨發展等貢獻了長足力量。戰爭時期更是投身到維護地方穩定,為抗戰提供支持等工作當中。

  在現代,商協會共同助力中國經濟發展

  時至今日,和平年代下的商會組織已經不必再為戰爭所困擾,工作的重點也轉移到了助力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大方向上。進一步會同各行業協會的力量,中國的商協會組織已經成為了民營經濟最重要的領路人。從脫貧扶貧到振興民族工業,從擴大內需到走出國門,新常態下的商協會組織活動可謂「多點開花」,在各方面不斷綻放異彩。

  尤其在貿易全球化的今天,商協會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幫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與「一帶一路」倡議極為相似的地方是,商協會成員之間最大的願景就是「互幫互助,互利共贏」。目前,華人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建立了眾多的商協會組織,既能夠給後來企業提供經驗和支持,又能在法律上維護整體成員的利益,同時還能加強組織與當地政府之間的聯繫。在職能上,今天的商協會與早期的行會和商會相比沒有太大改變,但是在意義上,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拓外國市場,是對中國經濟乃至貿易全球化的巨大貢獻。

  國際合作方面,商協會同樣有著豐碩成果。今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曾表示:「支持中國有關的商協會和企業每年赴非洲舉辦中國自主品牌商品展,把中方知名品牌和優質產品帶進非洲。」在規模更為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外兩方商協會都在合作對接,共同開發「一帶一路」合作中的新機遇。2016年,「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合作發展大會」上,來自絲路沿線國家的40多個商協會以「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的名義攜手發布絲綢之路的《西安宣言》,與會各成員國商協會代表表示,總商會將努力探索各國、各地區商會之間的合作機制,形成項目、產能、產品、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有效配置,努力成為密切聯繫各國政府、商協會以及企業的橋樑和紐帶,當好「一帶一路」建設的助推器和「超級聯絡人」。

來源:環球網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