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的危害有多恐怖,絕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我親身經歷,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湖南爆發鬆毛蟲災害,半個月不到,整座整座山上樹的葉子,全被松毛蟲吃得乾乾淨淨,後來動用軍用飛機灑農藥,才防治住。

蝗蟲有翅膀,能飛,比松毛蟲的危害更多,防冶也更困難。

古代發生蝗災,就如同近代發生瘟疫一樣,是天災,不可抵抗的。

對於沒有對抗手段的自然災害,怎麼去度過難關。

唯一的辦法,就是受災,總結,再受災、再總結,最後得出一套預測蝗蟲災害是否會發生的經驗,為來年的減災,賑災做準備。


蝗蟲其實挺好吃,為啥鬧蝗災的時候古人不吃呢?我來回答!

古代農業立國,老百姓靠天吃飯,也沒有現在發達的農業,因此一旦發生蝗災則必然是一場空前災難。

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干而積之。

一,蝗蟲飛的太快

蝗蟲飛的很快,黑壓壓一千,飛過去之後寸草不生,他們不會逗留的,邊走邊吃,一畝地幾秒鐘的時間就沒了!想想多可怕,就是想抓蝗蟲也不好抓,而且當時的條件下老百姓也沒有足夠的工具捕捉!所以能捕捉到的非常想有限!

二,蝗蟲邊走邊吃,吃完就走

蝗蟲基本上就是大遷徙型的,不會在原地停留,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吃莊稼,而無能為力!

三,天人感應的影響

古時老百姓被儒家愚民政策包裝過了,當發生這種災難的時候,老百姓只會認為是皇帝犯錯了,老天降下災難警示皇帝改邪歸正,因此蝗蟲是老天的使者,他們是不敢捕捉的!

下面是唐太宗面對蝗災時候所做的事情,祈求蝗蟲誤傷百姓,如果老天懲罰,就罰他一個人好了!

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四,蝗蟲太難吃

蝗蟲的味道確實不怎麼樣,而且誰願意天天吃蝗蟲不吃糧食?蝗蟲過後不會留下任何植物,每天只吃蝗蟲身體更受不了!蝗災過後,由於莊稼全部被吃乾淨,老百姓往後必然也是沒有吃的,如果賑災不利,接下來必然是餓殍遍野,然後是大面積瘟疫。因此古代皇帝也實在是不好當啊!老百姓在面對災難也是幾乎零抵抗力,一點小災稍有不慎就會演化為大災難!


蝗蟲、蟈蟈、蛐蛐等這一類昆蟲從每年的七月初能活到十月中下旬,所以又叫「百日蟲」。也就是說,它們的生命也就是在一百天左右。而莊稼被它們吃了後,也就意味著農民們一年之內沒有糧食了。別說死蝗蟲無法保存一年,就算能放一年,又有誰能夠一天三餐吃它啊?

再者,蝗蟲都是一群一群飛著來的。啃光了一片莊稼,就飛向另一片,不會在某一個地區停留,人們又怎麼去捕捉。


古人迷信,認為蝗蟲是神靈,吃不得!

古代對於天災有種敬畏感,都認為這是老天爺降罪,為了懲罰某些人的錯誤。所以一般遇上天災,皇帝都會焚香祭天啥的,討好他爸爸!而蝗災也被認為是天災的一種,蝗蟲則是老天爺派遣來懲罰百姓的,是神靈,哪肯定不能吃!

當然了,也不是沒吃過,畢竟人命關天,有時候也管不了那麼多。

當年大名鼎鼎的唐太宗為消除百姓們對於蝗蟲的敬畏,還以身作則,成了天下第一個吃「螞蚱」的人,而且還是生吃的哦!

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貞觀政要》

有了這個先例,後世自然也是經常會吃蝗蟲,比如元朝就有過這樣的記載:

「(元)至正十九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干而積……」——《新元史》

即使是在不缺糧食的今天,蝗蟲照樣有人吃,甚至於在一些吃貨眼中,那是比小龍蝦還要美味的存在!頗有市場!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蝗蟲不但營養豐富、肉質鬆軟、鮮嫩,味美如蝦,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還含有維生素,並且還是治病良藥,有暖胃肋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

所以說,古人也不是沒有吃過蝗蟲!

只是治理蝗災,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把蝗蟲抓來烤了炸了吃掉就可以解決的了。

因為蝗蟲太多了,也太快了,一來往往就是鋪天蓋地,黑壓壓的一片,而且速度很快。還沒等你抓幾隻,它們已經完成了「掃蕩」,揚長而去了。缺乏工具的百姓們,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擋。

總而言之,在古代蝗災都是無解的存在,你只能眼睜睜的看著!

我國自古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所以旱災之後容易出現蝗災,進而導致饑荒出現。至於為什麼古人出現饑荒也不以蝗蟲為食呢?原因大致分為「不敢」和「不行」

為什麼「不敢」?

古時候人們把蝗災當做天災,認為蝗蟲是上天派來懲罰他們的,所以不敢吃蝗蟲。

這裡有個這樣的故事《唐太宗吞蝗》,說的是貞觀二年,出現蝗災,唐太宗看見蝗蟲對其說:「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大概意思就是說「老百姓以谷為命,而你們卻吃穀子,你們這是害我的子民,如果百姓有過錯,在於我一人,你們有靈,應該吃我的心,不要害我的百姓」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連皇帝都對蝗蟲有些許敬畏之心,認為其有靈性,何況是一般的百姓,所以一般百姓不敢吃蝗蟲也是有道理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不行」

會發生蝗災,說明蝗災出現之前還是有穀物生長的,這個時候人還「不餓」,而當蝗災主要是因為「飛蝗」,是席捲形式前行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卷而過,所以這裡不是人們饑荒也不吃蝗蟲,邏輯是,蝗蟲來之前,沒有饑荒,蝗蟲走之後才開始饑荒,等到饑荒爆發了,蝗蟲也早就飛走了!


發生蝗災的時候,往往伴隨著旱災。

1.在莊稼還未成熟之前,一群鋪天蓋地的蝗蟲,頃刻就能吃個乾淨,而且古代沒有農藥,甚至保護的能力都沒有。

2.在古代發生無數起蝗蟲災害,當時人們由於認知水平有限,認為蝗災是老天對人民的懲罰,數次蝗災來臨,人民束手無策,皇帝心急而無解決之策,只能祭祀禱告。

3.蝗災和饑荒並非同時,蝗災一般發生在春夏兩季,而饑荒大多在青黃不接的冬天和春天。當到處都是蝗蟲的時候,大家至少還有其他的東西吃,但是蝗蟲一過,毀了一年的莊稼,就會引起接下來的饑荒了,並且蝗災食用完了莊稼,沒有油於水更沒有糧食,捕捉蝗蟲的數量往往比不過災民的數量。

4.蝗蟲經過的時間短,要想吃到它們,就得跟上它們的遷徙速度。就算捉來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現實,沒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過不了多久就會變質不能吃了。而且蝗蟲雖說高蛋白、可以吃,偶爾吃是不錯,但天天吃這個充饑肯定是不行的。

5.一旦形成大規模蝗災,蝗蟲遮天蔽日,一般人如果去捉,搞不好還會有生命危險,很多蝗蟲的咬合力很強的,也會吃肉,單獨個人遇到蝗蟲群,估計只有逃命的份,不然不知道是人吃蝗蟲還是蝗蟲吃人。


假設古代發生蝗災就抓蝗蟲吃,那麼……依舊發生饑荒。

主要是因為古代的各種條件落後,尤其是信息和交通的落後,當爆發蝗災時,還沒得到消息,自己的地已經被啃掉一半了。去抓蝗蟲的話,一個農民即使即使行動,抓到的蝗蟲量也就夠幾餐,而蝗蟲吃掉的可是比這個多的多。

蝗蟲就像游牧民族的打草谷行為,所過之處一貧如洗,即使等軍隊幹掉游牧民族入侵者後,能追回的東西也沒多少了。

【要是像上次山東那樣就好多了,信息傳播快,工具齊全,短時間內就有不少人湧入蝗災區去抓蝗蟲下鍋了。古代得到消息時,黃花菜都涼了。】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蝗蟲災害多發的國家,蝗蟲的種類竟然多達900度種。歷史上最早記載蝗蟲災害的發生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上面,即便是在封建王朝的頂峰唐朝,全國蝗蟲災害也是平均約兩年半發生一次。中國的古代農業歷史,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部蝗蟲災害歷史,只是很少受到現在人們的關注罷了。

有的人會問,古人為什麼不吃蝗蟲來度過難關呢?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吃蝗蟲解決一時飢餓,解決不了長久問題

蝗蟲災害發生的時候,往往大片成群結隊的飛,移動迅速,即便是捕捉蝗蟲,也抓不了多少,吃幾天就沒了。而蝗蟲則早已經離開原來的地方,飛到別處禍害農業。人是不可能跟著蝗蟲跑的,因此,吃蝗蟲解決不了根本的飢餓問題。

蝗蟲災害發生迅速,人們沒有反應的時間

古代由於科技落後,交通工具低效率,人們很難對蝗蟲災害的發生做出預判,即便是蝗蟲災害發生了,也難以十分高效的將信息傳播出去讓更多人有所準備。往往是還沒做出什麼反應,地里的莊稼就被吃完了。因此,即便捕捉蝗蟲,也只是一少部分人捕捉,大部分能是沒有捕捉的時間,只能挨餓。

蝗蟲災害後,等待救援是不錯選擇

古代歷史上,蝗災發生後,糧食收成銳減甚至絕收,餓死人的現象是普遍發生,並且會導致大批災民逃到周邊,導致嚴重社會問題,甚至導致封建王朝的滅亡。比如明朝末年河南發生的蝗蟲災害,導致農民加入李自成起義軍,加速明朝滅亡。因此,歷代王朝都很重視這一點,並且會實施開倉放糧,對災民實施救濟。

因此,對古人來講,蝗蟲災害後靠抓蝗蟲吃度難關是不現實的,或等待救濟或投親靠友是理智的選擇。


古代遇到蝗災時,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避災呢?有這樣四個原因: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的很多人基本上都靠著地裡面一點糧食來生活,所以他們經常乞求不要出現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不然收不到糧食,人們就要餓肚子了。而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應該就是蝗災了吧。但是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古代遇到蝗災時,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避災呢?有這樣四個原因!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

在古代的時候,對於的農作物傷害最大的一般是澇災,旱災,風災,還有蝗災。而相對於其他的自然災害來說,蝗災是最可怕的一種,這是因為蝗蟲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強悍,而且數量非常的龐大。像其他的自然災害,一般多多少少還能夠留下來一點,但是像蝗蟲一來的時候,那可是寸草不生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要給你吃得乾乾淨淨。

而且基本上遇到了蝗災之後,人們的糧食就不可能有收穫了,而很多人就說了,現代不是有很多人專門吃這種的油炸的蝗蟲嗎?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度過災年呢?而蝗蟲可以食用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吃一兩個是絕對不頂事的,但要是吃多了之後,輕微一點的就是上火,然後起疙瘩,但要是嚴重的話會引起高蛋白過敏等等問題。

而還有一點就是,蝗蟲們沒有智慧,他們只有著吃飯和繁衍的本能。所以等到這一片地區的東西吃完之後,他們就會一起進攻下一片田地,根本不會有長時間的停留,除非是早就已經做好捕捉的準備,不然收穫是非常微小的。就算是捕捉到了之後,也不夠人們的吃幾口的,只能保持這基本的需求而已。

而人們要想維持生計的話,最主要的還是糧食,這麼理解,吃蝗蟲就像是吃小吃和零食,吃這些東西三五天還可以扛得住,一旦要是三五天之後,人們還是想要用糧食來補充體力。所以吃蝗蟲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相對玉來說,這些蝗蟲是非常有攻擊性的,甚至要是數量龐大的話,他們可是連人可以吃掉的。

所以蝗災的時候,基本上人人都想著要逃災,而不是想著怎麼吃蝗蟲,而歷史上的蝗災記錄是非常少的,到了近代之後就更加的少見了,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在下面評論點贊留言哦


朝史暮想:

蝗蟲在今天的人看來,富含豐富蛋白質,還是優良的入葯佳品,可以止咳,暖胃,消失。並且中國烹飪文化博大精深,蝗蟲可以做出十分美味的菜品。史書就曾記載:

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蟲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但是遇到蝗災之時,吃蝗蟲度日是不現實的。原因很簡單:不夠吃,也吃不久

蝗災是大面積蝗蟲的快速移動。在蝗蟲群行進的路線上,會吃完所有的莊稼作物,其速度之快,破壞面積之廣,人力很難控制。

你所在地區發生蝗災,即使你能捕捉足夠蝗蟲飽腹,蝗蟲的遷徙習性,你也無法經年累月捕食。而蝗蟲群所過之處,莊稼作物已經被吃完,蝗蟲走後,你還能吃什麼?留在原地等死嗎?

而且蝗災的發生,往往都是伴隨著乾旱。沒水,更加無法在當地存活下去。所以,古代蝗災一出現,就伴隨著災民開始離家去外地尋食。

那麼古人如何治理蝗災?

除了迷信的祈福行為,災區的人民用驅趕,挖坑,填埋,焚燒的方法來對付蝗蟲。初秋的時候,把在土裡的蝗蟲卵挖出來,用「秋老虎」曬死。古代的很多古籍文獻,都記載了對付蝗災的辦法。當然在現代,蝗災的危害已經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