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秋霞

黃德順,1924年生,山東單縣時樓鎮黃楊莊村人。

黃德順老人

1938年,14歲的黃德順和別人一起去找部隊參軍。黃德順想參加八路,那個人想參加七路,意見不同各奔前程。那個人去插花樓找時錫九的部隊了。黃德順來到八路軍駐地前雙樓村,找到地方組織負責人,要求參軍入伍。負責幹部看他年齡太小,打不了仗,猶豫收不收,進來一位幹部說:「到處都需要人!留下當個小鬼吧!」於是黃德順就留在縣政府當了勤務員。後來轉到獨立團十一連連長閆德山(音譯)身邊當通訊員,跟著部隊到處打遊擊。

1942年鬼子拉網大掃蕩,八路軍部隊非常艱苦,沒喫沒喝,沒有槍支彈藥,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分散轉移敵人的目標。十連跟著專員李貞乾,1942年12月李貞乾在馬橋犧牲,最後突圍出來只剩十多人,一挺機槍。1943年7月十一團政委劉仁貴在豐縣順河鎮王堂村犧牲。

1943年秋二連打八小莊,日軍出動鬼子20多人和漢奸隊100多人,日軍進入二連的埋伏圈,槍一響,漢奸隊都跑光了,20多個鬼子幾乎都被打死了。繳獲兩挺機槍,手炮一門。參加戰鬥的戰士每人獎勵一件綉著小炮的襯衣和一雙皮底布鞋。

後來,部隊在金縣興隆鎮大棠樹村被日本兵衝散了,十幾個人只好到金縣找地方組織暫時隱蔽。二連丟失了一挺機槍,這次重大失誤造成一個副連長受處分槍斃了,一個機槍班長誤傷也去世了。

1943年底黃德順跟著部隊去了延安,在路上入了黨。部隊改編成教導旅,旅長是楊得志。到延安後參加自力更生,開荒種地、挖窯洞、紡棉花,學文化。

在延安四年,參加了保衛延安的戰鬥,先跟胡宗南打遊擊,後跟馬鴻逵的部隊打。1948年底,黃德順在一次戰鬥中負傷了,在後方動了手術。這時大部隊按照指示轉移了,七八個傷兵沒辦法帶走,只好留在山溝裏,大概有七八天。黃德順的傷口發臭了,忍著痛從溝裏爬到河邊喝水,堅持到部隊返回。很快部隊回來了,反攻勝利。

黃德順等幾個人被轉到地方醫院,醫院在一個空房子裏,設施簡陋,護士基本都是幹部家屬。這時全國大部分地區解放了,沒有仗打了。養了一段時間,傷好了。大家心裡一鬆懈就很想家,出來好幾年了,離家千里,於是紛紛向醫院院長申請回家,(當時醫院院長可以批准),院長說:若是部隊用人,隨時就得歸隊啊!大家都說:只要部隊需要,隨時回來參加戰鬥!院長開了證明後,不久黃德順就離開了延安。

黃德順回到地方,在家待了一段時間,新中國成立了,人們都在信心高漲地建設新中國,黃德順向上級申請參加工作,被分配到縣供銷系統,一直幹到離休。

現在黃德順老人生活安逸,兒女孝順,他每每回憶起戰爭歲月,感嘆不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啊!

據單縣縣誌記載:1943年秋,金曹縣委為打擊棗莊集據點日軍的囂張氣焰,與十一團進行了周密研究,通知安德區中隊和地下黨員吳本固密切配合行動。十一團團長戴元仁率一個連埋伏於八小莊北側,區中隊在牛河作誘餌與日偽軍交火後邊打邊退。當日偽軍進入伏擊圈後,突然槍炮齊鳴,偽軍見勢不妙,抱頭鼠竄,21個日軍被截在一條路溝內,打死19個。此戰共繳獲日造新型機槍一挺,步槍20餘支,日式匣槍1支,彈藥一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