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發力線下,蘋果門店Apple Store應該算是互聯網科技企業佈局線下的鼻祖,如今已逐步發展爲用戶活動的線下平臺,甚至成爲一些城市地標性的建築。國內互聯網企業在線下佈局比較早且由一定影響的,小米之家應該排得上名號。據說,360品牌也即將推出線下門店。

那麼,在房租、人工高企,零售行業都高喊日子難過的當下,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線下生意做得如何?小米上市後的首份年報日前發佈,得以讓市場管中窺豹。

小米年報顯示,至2018年12月31日,小米在中國大陸已設586個小米之家,主要分佈於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此外,小米加速拓展授權店網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合共設立了1378家授權店。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只有62家授權店。

開店數量是增速很快,那經營情況如何呢?筆者並不算米粉,只是對小米產品清新簡潔的風格、相對低廉的價格還算認可,偶爾會多一分關注。小米之家一般開在大型商超,筆者光顧的時候發現,門店客流量不錯。對此,筆者一位做投資的朋友給出的解釋是:小米之家的品類更爲豐富,除了手機,還有很多智能生活用品,自然能吸引更多顧客。

當然,這只是作爲一般消費者的感性認識,那麼小米之家到底是否真的和我們看到的一樣,既賺了熱鬧又賺了實惠?有研究機構數據解答了筆者的疑問:小米之家的坪效達到了20萬。

所謂坪效,即單位面積的零售額產出,是衡量零售門店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那麼,20萬的坪效是什麼概念呢?根據eMarketer的最新坪效統計,美國最高效的品牌門店依然是蘋果門店Apple Store。收入結構類似的Best Buy相比,小米之家20萬的年坪效依然遠高於前者的6萬元,在全球品牌門店中遙遙領先。

也正是由於達到20萬的超高坪效,即便開在一二線核心商圈購物中心,小米之家的成本壓力也能夠迎刃而解。這讓筆者對以價格殺手起家的小米有了新的認識。這就意味着,小米之家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客流旺盛,的的確確是賣得不錯。

不難發現,出於展示和體驗需要,小米之家門店面積都不小,要取得高坪效就只有做高零售額。雷軍曾經用下面的公式解釋過小米之家做高零售額的打法:零售額 =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針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四大要素,小米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首先是流量,小米之家能帶來大流量,首先是自身品牌吸引力,不可否認,小米產品清新簡潔、高性價比路線本身擁有龐大的粉絲羣體。

其次是轉化率,筆者理解的轉化率,就是進店的消費者要儘可能實現不空手而返,進店就可能產生消費。這可以說要求很高,也可以說要求不高,說要求很高是因爲現在電子消費產品選擇面很廣,要想要讓消費者進店就下單不容易。說要求不高是因爲只要把產品做到了極致,讓消費者在選購這一類產品時,這就是最好的選擇,無從還價也無需還價,沒有還價的過程就很有可能最快時間達成交易,也就是所謂的可以閉着眼睛買。

至於客單價,小米之家應該並不算突出,高單價產品主要還手機、電腦和電視等。至於復購率,從筆者不多的小米產品消費體驗來看,重複購買同一產品的可能性並不高,倒是連帶銷售的可能性很大,比如筆者就是最早買了一個米兔智能故事機,感受到了小米產品的高性價比,又接連入手了小米智能攝像機、聲波電動牙刷……

小米從線上起家,轉向發力線下,並不是說否定之前的純互聯網模式,而是在講究用戶體驗的時代,再好的品牌,也要先讓用戶參與體驗,才能更有效爲產品帶貨。從這一點來看,擔負着小米新零售戰略重任的小米之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