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縐」與「皺」是紡織品織造中經常出現的現象,它們在本質上是織物表面出現不規則凹凸不同現象的不同程度表示。但是正是由於這種表現程度的不同使人們對它們有著不同的對待態度,前者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現象,後者是生產中所排斥、忌諱的一種現象。

一、外觀特徵

縐(皺)現象是織物表面的不規則凹凸不平現象,當這些凹凸不平程度比較小,表現得比較細膩均勻時,稱之為「縐」現象,這種現象在外觀上給人一種微波的感覺,容易被視覺接受,特別是用這種織物做夏季的貼身服裝時,可以使平時的衣服與皮膚的面接觸變為點接觸,給人一種清涼舒適的感覺,所以,這種縐現象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追求的。

當這些凹凸不平表現得程度比較大、比較粗糙,並且不能均勻細膩的分佈時,稱之為「皺」現象。該種現象的布匹一般歸結為織造的次品,是生產生活中所避免的。

二、起縐(皺)機理

起縐(皺)的原因是由於構成織物的紗線之間或者同一根紗線的不同部位所具有不同的內應力,從而導致了紗線的縮率和扭曲的不一致,從而在織物表面表現出來縐(皺)現象。其主要機理就是由於紗線的拉伸、加捻(考慮其定型後是否徹底消除捻應力)、以及紗線之間的擠壓使紗線內部產生的不同內應力所造成。從另一種角度考慮,織物中的紗線的屈曲狀態可以分為理想狀態和非理想狀態兩種情況,當織物中紗線的交織屈曲狀態全部為理想狀態時,織物表面表現平整;當織物的交織屈曲狀態全部為非理想狀態時表現為縐現象;當織物的紗線表現為理想屈曲狀態和非理想屈曲狀態沒有規律的出現時,則表現為皺現象。

要想消除紗線的內應力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使紗線自然鬆弛,內應力逐漸自然消失。另一種是通過定型的方法,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在一定外力條件下,使纖維大分子重新排列,從而消除紗線的內應力。

三、縐現象的獲得

由於縐織物的優美外觀和作為夏季面料的清涼特點,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人為地去追求這種織物,在原材料、生產工藝、組織搭配和後整理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造去獲得該織物。

3.1 原材料的差異

利用原材料的特殊性能,主要是利用原材料的彈性差異來進行織造,主要採用不同彈性的緯紗,比如,在相同棉經紗的前提下,採用棉紗和棉包氨綸包芯紗間隔交替的作為緯紗,這樣在相同的投緯力度下,緯紗的伸長程度不同,前者伸長相對於後者要小得多,所以形成織物後兩種不同的緯紗要有不同的回縮程度,由於這種回縮程度的差異,使表面便顯出縐現象。

3.2 織造工藝

通過織造工藝來獲得縐織物也是人們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通過改變經紗或緯紗的不同張力。通過採用兩個送經軸進行送經,並且使兩個送經軸上的經紗間隔交替的傳入綜絲,兩個經軸採用不同的送經量從而控制經紗的張力,這樣織物下機後相鄰經紗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收縮,從而得到縐效應;同理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投緯力度,相鄰兩根緯紗採用不同的投緯力,這樣下機後的織物緯紗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收縮,而達到縐效應。

3.3 組織設計

在生產過程中人們總結出各種能產生縐效應的組織,通過不同組織的搭配調節來獲得縐效應。此種方法比較簡便,只需在組織搭配上下點功夫就可以了。經常使用的縐組織主要有以下幾種。

3.3.1 增點法縐組織

此種縐組織主要以原組織或變化組織為基礎,然後按另一種組織的規律增加組織點構成縐組織。例如在平紋的基礎上按照5/2緯面緞紋組織的規律增加組織點(如圖1所示)即可得到相應的縐組織效應。

圖1 平紋組織按5/2緯面緞紋組織增加組織點後的縐組織圖

3.3.2 移繪法縐組織

通過對兩種不同組織的互相搭配調節。可以將一種組織的經紗(或緯紗)插入到另一組織的經紗(或緯紗)之間。這種經緯紗插入可以按照1∶1的比例插入,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排列比。例如,將2/2經重平和1/2右斜紋組織按照1∶1的比例移繪後得到的組織圖如圖2所示,調整後的該組織在日常的生產中經常被用來加工縐組織。

3.3.3 同組織調序法縐組織

該方法是選擇一種組織,然後將該組織的經紗或者緯紗調節排列次序,假設原來經紗(或緯紗)的排列次序為 1、2、3、4、5、6,可以調節為 2、5、3、6、4、1。這樣所得的新組織就不會有朝向一個方向的紋路,錯亂的朝向趨勢形成了一種縐效應。圖3為以

為基礎組織,經過經紗調節後得到的縐組織圖。

3.3.4旋轉法縐組織

圖2 2/2經重平和1/2右斜紋按1∶1移繪後縐組織圖

圖3

組織經紗調節後的縐組織圖

將一種簡單組織經過90°,180°,270°旋轉後和其本身拼湊在一起形成的組織圖,但是這四副組織圖的配湊排列要符合一定的順序。原圖放在左下角,90°旋轉後的組織圖放在左上角,180°旋轉後的組織圖放在右上角,270°現轉後的組織圖放在右下角。為了將來織造的方便,該種方法選用的基礎組織應該選擇經緯組織點相近的組織並且循環紗數一般小於6。圖4(b)為圖4(a)旋轉後得到的縐組織圖。

圖4 旋轉法縐組織圖

另外實際的生產中還有很多種得到縐組織的方法,總之,就是打破正常組織的規律,使其紋路走向不能保持一致或者使其紗線縮率大小產生差異,從而達到縐效應,在此不再一一介紹。

3.4 後整理

該種方法使用也比較普遍,就是通過後整理的方法來獲得縐效應。即在後整理過程中採用折皺整理、熱軋整理、水洗縐整理等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來得到最後的縐效果。

四、真絲特有的縐效應

由於真絲的特殊結構,它除了具有以上所介紹的集中起皺方法外,本身還具有其特有的起皺方法。蠶絲有絲素和絲膠兩部分組成,而且一般的廠絲都是沒有脫膠的,這樣的絲線加捻定型後,再經過脫膠處理,加捻後的紗線,特別是加強捻後的紗線會產生一種退捻的趨勢,利用這個特性,真絲織物就會更加容易獲得縐效應。

經絲採用無捻或者弱捻絲(≤10捻/cm),緯絲用兩根或多根單絲併合後加強捻(每釐米20捻以上,一般為22~28捻/cm)。分左捻和右捻兩種,並用兩根左捻絲和兩根右捻絲交替織入,織物組織為平紋。當織物一經精鍊以後,由於絲線左右向扭轉力的相互作用,使綢面具有皺紋效果,稱為雙縐。順紆縐是經絲不加捻或者加低捻,緯絲採用一順向的強捻絲,織物精鍊後因絲線產生一個方向的扭轉力,從而使織物的皺摺增大,皺紋明顯。

五、結語

「縐」與「皺」是兩種不同的現象,日常生活中我們避免「皺」而追求「縐」。我們會盡量控制紗線性能的差異性來保證織成織物的平整性,避免起皺現象的產生。同時,也會認為可通過在材料、工藝、組織、後整理等方面採取一定的措施或者利用一些特殊原材料的特殊性能來獲得相應的縐效應。總之,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總是伴隨著棄「皺」求「縐」現象

來源:紡織面料平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